蔡芳芳
(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650)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存在的薄弱點就是與社會實際相脫節,教育所傳授的價值理念與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接”時常欠缺連貫性,這樣的思想教育理念、行為道德規范難以內化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行為。當代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反映出了很多新特點、新問題,如何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新途徑已成為高校不斷探索的課題[1]。
隨著高校志愿者活動的不斷深入和志愿者服務隊伍的不斷壯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機制也逐漸顯現,高校德育工作也體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出來:一是處處體現“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主體意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新課堂;三是德育教育從理論知識為主導轉向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模式。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大學生志愿者是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當前我國高校正在積極結合思想道德修養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新的平臺,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
志愿者服務在生活和社會發展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大學生的志愿者活動也逐漸走入組織化、規范化的正軌。大學生走出學校,用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精神回饋社會。高校志愿者用他們熱情的態度、迷人的微笑和出色的服務,向社會群眾展示了中國志愿者的風采,為和諧社會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的快速發展,各民辦高校開始以培養應用型、職業型、開放式的人才為目標,而我校也秉承“厚德、自強、勤思、敏行”的校訓,不僅教育青年大學生要專注基礎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思想政治的學習,激勵青年學生投身到基層參與社區各項志愿服務工作,服務人民。因為相對于課堂理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更充滿吸引力,形式也更豐富多彩,它能提高社會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民辦高校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的有效途徑[2]。
結合我校大學生在2018~2021年外出社區參與各類志愿服務的情況來看,我校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有以下幾項特點:
我校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志愿服務活動從以往主要圍繞大型活動志愿服務、募捐幫困、助老助殘等領域逐漸拓展到鄉村支教、社區建設、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倡導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寒暑假,鄉村學校、社區、養老院、革命基地等地時常都能見到我校大學生志愿者的身影。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廣大青年學生基于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責任擔當意識等進行的選擇,這種選擇方式不受任何第三方強制。作為一種自主選擇,大學生只有在深入了解志愿服務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自愿。當各高校開始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廣大學生在低層次的需要上基本得到滿足,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以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
我校結合黨帶團原則,帶動在校團學青年定期參加志愿服務。在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時間相對固定,人員流動性較小,能充分整合人力和物力資源,不僅保證了志愿服務時間長度具有階段性和穩定性,還非常有利于志愿隊伍的組織和管理。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廣泛性體現在志愿服務的內容和領域兩個方面,既可以是專業針對性較強的“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鄉村支教等;也可以是專業性要求較低的“三下鄉”志愿服務、關愛孤寡老人、關注留守兒童、宣傳垃圾分類、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志愿服務的組織者與管理者都在不斷地用創新的工作方式來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發展需求。對于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來說,大學生志愿者的新舊交替方式相對固定,每一年新入校的學生都會主動積極地加入志愿者服務隊伍,他們年輕、富有活力、思維活躍,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這也使大學生志愿服務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直以來,我校各部門堅持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有序開展各類多元化的志愿活動,并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開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多年來,我校已形成了以校志愿者協會為主,各二級學院志愿者協會、院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為輔的志愿服務工作體系,開展且延續了各類重大紀念日、各項幫扶活動、關愛特殊群體、倡導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愛心捐助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一系列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志愿活動,為我校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較高社會服務能力和較強奉獻精神的青年志愿者,得到我校師生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好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代青年大學生不單單要在學習中使自己的文化知識得到提升,更要在參與志愿活動中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識、人生價值得到熏陶與升華。志愿服務工作是一個傳遞愛心、弘揚美德的過程。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能夠與各種社會需求、群眾利益結合起來,能直接檢驗和提升動手能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養、強化社會責任心。
現階段社會的發展已逐步趨向于挖掘社會化復合型人才,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更是定位于“來之能用、用之能成”。但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現實中,學校教育培養往往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學生理論知識高,但實踐能力卻普遍較弱。完善鞏固志愿服務育人機制,讓青年大學生投身到社會,既能讓廣大學子鞏固理論知識,又能增強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此外,若能將志愿服務相關的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大學生就能在社會實踐時,虛心向社會和他人學習,努力提升在課堂上不易學到的實踐本領[3]。
大學生志愿服務無論是在“i”志愿服務平臺,或是“青年之聲”平臺、還是在我校“到夢空間”第二課堂平臺發展的過程中,都對我校文化建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意義上講,志愿服務活動把德育育人的理念靈活滲透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將志愿精神與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機結合到一起,倡導大學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既實現了德育理論指導實踐,又通過實踐豐富、發展了德育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志愿服務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有利于和諧校園氛圍的形成。能幫助大學生踐行志愿服務精神,以個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并影響身邊的人,在傳遞志愿服務精神中實現文明的傳遞,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大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努力踐行志愿精神,通過自身行為的影響力在校園范圍內營造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志愿服務文化氛圍。不同學生的學識水平、生活習慣、工作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異,但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能產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華。
參加志愿者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和工作上的成功與不足,進行自我反省,不斷地完善自我,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用人單位大部分也傾向于聘請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的畢業生。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不同職業的發展前景和任職資格有一定的了解,這對將來的順利擇業、成功就業都十分重要。
總之,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機制不僅有利于推動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創新與拓展,而且對提高德育育人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業需求量不斷提高,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為培養出更多高質量、品學兼優的青年大學生,我校在志愿服務工作上不斷改善、不斷創新。當然,對于創新方式的探究,筆者也有以下幾點建議:
教育行業具有明顯的流動性特征,不管是民辦高校還是公辦院校,每年都避免不了新舊學生的輸出與輸入。成立穩定的志愿服務團隊要在校黨委的指導下,以各部門(或二級學院)領導為主要負責人,各二級學院黨總支或院團委負責人為組長,各二級學院志愿者協會負責人為副組長,牽頭規劃各志愿服務項目內容,明確項目實施步驟、進度安排以及人員分工和培訓,真正做到黨帶團、團帶群眾,突出組織建設。
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要始終貫徹落實“為社會服務”的宗旨,采用廣大師生共同參與、在校大學生主導參與的服務方式,通過與社會家政服務中心、青年志愿服務機構、社區中小幼教育機構開展合作的辦法舉辦社區趣味志愿服務街、入戶探訪孤寡老人、對農民工子女進行義教等活動,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社區參與度,增強社會歸屬感。
可適當利用團省委的“i志愿”志愿者服務平臺、“1+100”、校園第二課堂等服務平臺鼓勵學生注冊參與各類社會公益實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感恩意識,積極投身到社會公益活動,盡力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公益實踐中,做一名思想素養高、誠信美德,服務社會并能為社會建設做貢獻的青年大學生[4]。
引入志愿服務工作激勵機制。首先,在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公益實踐后,為學生統計志愿服務時長,作為校園各項評優評先的標準。其次,根據志愿服務時長標準,為符合標準的學生制定志愿者卡,志愿者卡中的服務時長可折合成積分,存在卡中,學生可憑借卡上積分到校園內的小賣部,飯堂或是其他飲食店兌換或是抵消各類所需生活物資的部分價格。引入激勵機制可以鼓勵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團隊中來,不斷壯大規模,更好地營造和諧校園的服務氛圍。
與社會服務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力協作,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雙方均參與服務過程始終,按照工作層面特點與需求的不同,有側重地分工;跟進各階段工作的進展,協調工作安排與人員召集以及指導服務項目的操作與實施。例如:在校內,學校各部門按照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員青年、群眾將志愿者分成四大類,每次按照服務項目的人員限制安排相關志愿者,服務機構則負責提供志愿者指導與培訓,使志愿者明確服務內容和事項,提升服務水平,并負責提供志愿服務場地。
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本身存在選擇上的隨意性、服務領域的廣泛性、參與對象具有純潔性和群體性等特點。因此,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需要堅持長期與短期相結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結合、全面組織和重點實施相結合、學校組織和各部分相銜接等原則,充分利用廣播、網絡(如: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橫幅、海報等校園媒介宣傳志愿活動的服務意義、典型事例,引導全校師生自覺、自愿參與活動。
青年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塑造、人格形成、能力提升的關鍵期,通過志愿活動服務社會,大學生能在服務的過程中貢獻力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達到增強集體凝聚力和使命感、健全人格的目的,在由學校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機制,創新創效新方式,有利于高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讓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運用基礎知識可以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把發展自我和服務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促使大學生學以致用,重視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