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婧譞
(東北大學學生指導服務中心,遼寧沈陽 110819)
隨著我國高校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學生規模日益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也隨之增大。雖然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規模和專業化程度得到了良好提升,但距離專職心理教師與學生1:4000的比例要求仍有相當距離[1]。與此同時,盡管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關注心理健康,接受心理咨詢并主動尋求專業心理援助,但不可否認他們在遇到困擾時更傾向于與朋友同輩傾訴與求助的事實。“朋輩輔導”(peer counseling)又稱朋輩心理咨詢,指年齡相仿者自愿參與,利用心理咨詢相關方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影響和幫助來訪者解決其心理困擾,并與其共同成長的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活動過程[2]。高校利用豐富的學生資源探索出朋輩間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不僅能夠填補專職心理教師的缺口,通過他助—互助—自助機制實現學生心理調節能力的提升,還可形成學生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良好校園氛圍。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朋輩輔導這塊新奇的領域“拓荒”,希望能夠開辟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天地。
經過近二十年的應用與研究,朋輩輔導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多種實施模式和輔導形式。
多數高校構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多級網絡,其中班級為網絡的底層,設置班級心理委員負責本班同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協助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有心理困惑的同學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敏銳把握同學的心理變化,及時向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反映。有些學校甚至將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的末端延伸至宿舍,設置寢室心理信息員或助教員,實現朋輩輔導的全覆蓋。
學生社團以興趣和熱情為核心,使得社團內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對外具有強烈影響力。高校的心理社團作為學生自發的組織,吸引了大批熱愛心理學、樂于助人的優秀大學生。他們通過開展貼近自身生活、滿足自身需要的心理文化活動向自己的同學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讓心理學改變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受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的同學。
朋輩輔導工作站模式更接近真正意義上的朋輩輔導,它要遵循朋輩輔導員招募選拔、培訓上崗的程序,開展朋輩心理咨詢、朋輩心理熱線、朋輩網絡心理咨詢以及朋輩團體輔導等形式的朋輩輔導。有的學校還充分利用資源設立學生公寓心理輔導室,深入學生社區開展朋輩輔導[3]。
面談為主的朋輩輔導由于咨詢雙方為同學或朋友,不會像專業咨詢那樣花很長時間來建立良好咨訪關系,而且建議和意見更容易被接受。不少高校為滿足學生的心理輔導需要還設置了朋輩心理熱線,利用校園心理網站的互動功能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校園網站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通過社交軟件進行即時心理輔導,甚至是開發使用具有咨詢、科普、測試在內全套功能的心理輔導專用軟件,新興的網絡輔導形式大大提升了朋輩輔導的影響力。
在朋輩輔導員的帶領下,通過豐富的團體活動和互動游戲,在團體成員相互支持、接納包容的和諧氛圍中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彼此學習,最終解決心理困擾。這種形式的輔導因受眾較多,活潑有趣,效果顯著而廣受歡迎。
在開展朋輩輔導工作時,有些高校忽略了本土化、特色化這一重要過程,盲目跟風,進而導致高校朋輩輔導模式千篇一律,缺少本校特色。
高校對于朋輩輔導相關工作以及朋輩輔導員的管理是比較混亂的。涉及朋輩輔導工作內容、標準的規定,包括朋輩輔導員選拔標準、職責、工作要求在內的朋輩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多數學校并沒有詳細的規章制度。這將導致無法對朋輩輔導工作、朋輩輔導員的工作進行客觀評價,阻礙朋輩輔導工作的健康開展。
各高校對朋輩輔導員的培訓已經形成共識,但如何做培訓、培訓哪些內容卻沒有統一標準,培訓體系的不健全嚴重制約著培訓效果和朋輩輔導員工作水平的提升。首先,在培訓教材上,有些高校使用心理咨詢師培訓的教材,或者國外的朋輩輔導培訓教材,這些教材的內容并不能很好適用于我國高校的朋輩輔導情景,缺乏針對性[4]。其次,由于高校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匱乏,對朋輩輔導員的培訓通常以上大課、開講座等形式開展,這樣的培訓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使非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掌握朋輩輔導技能,也就無法產生良好的培訓效果。再次,沒有形成朋輩輔導員培訓考評的相關機制。是否對考評合格者進行獎勵以及對未合格者如何進行再培訓都需要詳細說明。
朋輩輔導員工作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專業教師對其進行案例督導,但由于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匱乏以及自身專業水平的限制,朋輩輔導專業督導工作的開展并不盡如人意。如此,朋輩輔導員會為無法解決求助學生的困擾感到無助,這對于朋輩輔導的效果和朋輩輔導員自身心理健康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朋輩輔導工作具有挑戰性,學生社團中的朋輩輔導員憑興趣和成長努力工作,班級和學院的朋輩輔導員憑責任和義務努力工作。在肯定朋輩輔導員認真負責的同時,也需要建構對朋輩輔導員的獎勵機制,否則會降低學生的工作積極性[5]。
由于學校硬件設施有限,很難提供學生自發組織的朋輩心理社團日常辦公及活動舉辦的經費、場地等必需的支持,制約著朋輩輔導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影響的擴大。
目前,我國高校朋輩輔導工作處于向創新完善過渡的階段,諸多的不完善不健全隨著應用的推廣與深入逐漸顯現出來。這些在給心理健康工作者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工作新思路、新方向。學校要圍繞問題,通過借鑒國內外優秀的工作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本校的朋輩輔導新模式、新方法、新舉措,使朋輩輔導釋放巨大的心理教育能量,切實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體水平。
朋輩輔導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途徑,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人。針對大學生面臨的不同問題,可以豐富朋輩輔導的形式和內涵,探索有針對性、有特色的朋輩輔導模式。
大學生中學業困擾是其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系統的學業朋輩輔導不僅能夠提高求助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朋輩輔導員的學習能力,還可以通過這種朋輩互助形式培養雙方助人為樂、對人友善的優良品格。在學業朋輩輔導方面可以借鑒美國已經成熟的朋輩伴讀模式,各學院學生會等學生組織組建學業輔導專項委員會,負責開展學業朋輩輔導活動與監督評價,選拔優秀的高年級志愿者成為朋輩輔導員,通過系統培訓開展輔導活動,輔導雙方定期開展活動、自評互評,在教師督導和委員會的全程監督下,在健全機制的保障下把握學業輔導質量和效果[6]。
新生適應問題可以探索一帶一生活輔導,內容涵蓋生活資訊服務、學業指導、心理疏導、學生活動指導等大學生活的各方面。每名大一新生都有一名同專業的大二學長作為其入學接待人,負責新生的各項報到工作并帶領新生熟悉適應校園環境。即使報到工作結束,由于建立了學長學弟(學妹)的良好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學長也會經常對學弟學妹的學習、交友、學生活動、實習,擇業就業等方面的困擾進行指導。這種模式簡單易行,容易推廣,讓新生在學院的溫暖與接納中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并培養了高年級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提升學院的凝聚力。
解決心理困擾的朋輩輔導在開設心理學專業的高校開展起來相對容易,但對于缺乏專業心理學資源的理工類院校而言就比較困難,朋輩輔導校際交流模式可以降低開展的難度。理工類高校可以通過與師范類或開設心理學專業的高校形成合作關系,互相提供資源,加強校際交流,滿足各自學校學生的需求,實現共贏:通過調查和教育工作經驗總結學生的需求,與師范類或有心理學專業的高校建立合作;制訂校際朋輩輔導管理制度,就朋輩輔導內容、輔導員職責,受助者權利義務、輔導員工作量、工作時間、安全保障、獎勵政策等進行詳細規定;除專業教師對輔導員的上崗培訓外,心理學專業或優秀的有經驗的朋輩輔導員與新輔導員要結對子,進行細致深入的工作技能培訓;理工類高校作為師范類院校朋輩輔導員的實習基地,可以幫助其提高咨詢技能并配合開展相關科研工作。通過校際的交流使專業資源得以流動,讓理工類院校的朋輩輔導工作開展更加專業。
朋輩輔導管理體制既包括朋輩輔導相關的組織結構,也包括朋輩輔導管理制度。學生心理社團與朋輩輔導組織性質不同:前者作為興趣社團,更多是自發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指導社團發展,由團委負責管理;后者由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管理負責,在各學院各班級均設有相應數量的朋輩輔導員,主要開展朋輩輔導工作。兩種組織需要兩套管理制度,不能混淆。
在指導教師指導下,學生心理社團要本著促進社團良好發展、社員進步成長的目標,結合日常工作和開展的活動自主制訂管理規定和社團章程,并根據發展需要設立如活動部、宣傳部等職能部門,細化工作,完善人員配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對朋輩輔導首先要有明確的頂層設計,在已有的多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基礎上,從各學院吸納品學兼優、樂于助人的學生成為朋輩輔導員。結合學校自身需求設立朋輩輔導工作站,讓部分朋輩輔導員參與朋輩輔導管理工作。各學院設置心理委員會對班級心理委員和其他朋輩輔導員進行管理;每個班級設置男女心理委員各一名,也可以設置宿舍心理信息員,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完善朋輩輔導的管理規定。規定中需要對朋輩輔導員的學生干部身份進行說明,對朋輩輔導員的選拔條件、職責、工作要求和獎罰辦法進行詳細闡述;明確朋輩輔導的工作內容、工作形式、工作原則等;可配套制訂“朋輩輔導員工作手冊”“心理委員日常工作準則”“學生心理問題及危機事件報告制度”等規章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朋輩輔導員的獎懲辦法需要詳細說明,對于工作積極并取得良好成績的朋輩輔導員可以給予學分、補助、干部評比的照顧,對于工作消極,不負責任的朋輩輔導員予以淘汰,視情節嚴重程度還需要考慮給予懲罰,讓學生意識到朋輩輔導員的責任與權利相輔相成。
加強督導評估。采用定期案例研討會的督導制,會上以一名朋輩輔導員的案例為主,從求助問題、輔導方法、輔導效果等方面進行案例研討,由心理咨詢師主持,全體朋輩輔導員自由發言,最后由專業心理教師進行指導并提出建議。建議每月舉行一次案例研討會,一次研討會2-3個小時。根據朋輩輔導員數量對其進行分組,每組20人左右為宜,每名專職心理教師負責一定數量討論組的督導工作,確保每名朋輩輔導員都能接受到專業指導。
學校相關部門需要為朋輩輔導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辦公場所、活動場地。完善心理健康中心建設,除教師辦公室、心理咨詢室外,還應設置朋輩輔導活動室以及朋輩輔導工作站;寢室樓內設置朋輩輔導工作室,方便開展學生社區內的朋輩輔導工作。
構建專業、科學、有效的選拔—培訓—考核體系不僅是提升朋輩輔導員助人技能和素質的關鍵,同時也是朋輩輔導收獲良好效果的保障。
心理委員和朋輩輔導員的選拔由學院和學校心理中心分別負責,兩者選拔方式存在一定的區別。朋輩輔導員需要由學生自愿申請,提交相關報名表格以及個人簡歷;心理委員需要在班級選拔一個月后采用班級同學提名的方式篩選出候選人。朋輩輔導員和心理委員在之后經歷相同的選拔過程:對這些候選人進行人格測試、心理健康狀況測試,篩選出人格健全、心理狀況良好的候選人。如果候選人不是新生,需要提供學習成績,成績平均分80分以上者進入面試;如果候選人為新生可直接進入面試,面試由學校心理中心(學院)組織,面試主要考查學生的溝通能力、助人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面試合格者可以參加培訓。
培訓可使用朋輩輔導的校本教材,內容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朋輩心理輔導原則、理論依據和實施技巧、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擾及輔導方法、溝通技巧、團體輔導技術和危機干預基本技能。其中朋輩輔導員和心理委員的崗前培訓集中于“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到“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擾及輔導方法”部分。經過1-1.5個月的培訓后,對候選人進行工作技能的實操考核,重點考察候選人的工作能力和潛力。候選人通過考核后正式聘任為心理委員或朋輩輔導員,簽署工作合同,頒發聘書。
朋輩輔導員和心理委員每兩個月要進行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需要進行培訓并在次月參加重考,連續考核不合格3次就會被解聘。
在工作中也需要堅持對朋輩輔導員和心理委員進行技能培訓,包括咨詢技能、團體輔導技能、溝通技能和危機干預技能等。除授課形式的培訓外,更多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
通過科學的選拔—培訓—考核體系,建設專業的朋輩輔導隊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朋輩輔導員們一起在朋輩輔導這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陸上耕耘奮斗,努力收獲一顆顆健康積極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