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 高進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三農”問題是貫通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概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針政策。與傳統農業不同,現代農業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核心是推動農村產業興旺、改善農村環境和提高農民收入,而這些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動力。
1.人力資本困境。一是當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二是大部分農民掌握的都是傳統經驗技術,很難接受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低素質化,極大地束縛了農業結構的調整。
2.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后。一是我國農業發展長期以來實行的是粗放式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高,難以獲得規模效益。二是市場供給機制落后導致農產品“賣難”問題時有發生,農村的經濟信息發布不夠及時、不夠全面,造成農民對市場供求關系的了解滯后,造成農產品生產的盲目性。三是在價格機制方面,由于定價的隨意,一些采用了新技術或者引進優質新品種的農戶所承擔的成本沒有得到相應的價格補償。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旦受到影響,農業結構調整就會受到阻礙。
1.當前農村仍然有很多環境問題亟待改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藥使用過度、畜禽糞污處理難、農膜回收處理難、生活垃圾處理難、新能源開發落后等。
2.農村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滯后。目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與民生相關的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低和城市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時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才、資金的流失加劇了這一問題。
3.鄉村傳統文化發展面臨建設載體消失的困境。鄉村村落和古建筑承載著廣大農民所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傳統村落面臨著被破壞和消失的嚴峻挑戰,使得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失去了根基、空間和載體。
1.加強農民技能培訓。一是政府應給予充分的資金保障,加快完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配套設施,加強縣鄉村三級遠程教育設施建設,逐步構建起農民職業培訓終身教育平臺。二是創新農民培訓模式。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業職業院校要以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為導向,不斷推進“半農半讀”“送教下鄉”等新的培養模式,使農民可以更便利地接受職業教育。
2.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一是加強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農業結構調整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有關金融機構探索新型農業農村信貸模式,從農村實際出發,簡化信貸手續,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信貸門檻,通過小額貸款等形式支持農民發展新型高效農業,以期達到自主自覺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目的。二是加強數字化鄉村建設。有關部門要加快推進農產品信息網建設,通過多種形式預測、發布供求信息,完善對農業技術市場的監督與管理,維護正常的價格機制。三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各地要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不斷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
1.以科技為支撐,著力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的各類污染。一是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的長期監測,動態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形成常態化機制。二是加大對節藥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同時做好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宣傳工作。三是通過推進農村沼氣工程來提高畜禽糞污的資源利用率,設立農膜回收試點,不斷提高農膜的綜合回收利用率。四是改善村容村貌,有序推進農村清潔工程。
2.依靠創新驅動農村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一是完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如天然氣管網、暖氣管網、體育館、文化館、圖書館等。二是要促進城鄉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務的公平正義,可以通過稅收政策、財政補貼、公共服務等手段提高農業收入,改善人居環境,使得科技、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向農業回流。同時加快完善回鄉青年激勵政策,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回流,服務鄉村振興。
3.利用科技促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各地要加快建立支撐鄉村文化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利用科技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特色化資源數據庫,更加科學系統地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同時通過構建鄉村文化推廣宣傳體系,培養農民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