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動物檢疫站直屬分站 劉艷
無論養殖場規模大小,對動物疾病的防控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都十分重要,一旦發生動物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動物健康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導致養殖場的經濟效益下降。因此,針對養殖場動物疾病預防和控制進行分析探討,具有典型的現實意義。
動物疾病通常是動物機體受到內在或外在的不利影響而發生損傷或抗損傷的復雜過程,一般會表現出局部或全身形態變化或功能障礙。廣義上的動物疾病往往是一切與人類有關的動物疾病。養殖場主要將與人類關系密切、經濟價值大的家畜疾病作為研究和防治對象。
從上述角度講,我國畜牧獸醫領域將動物疾病劃分為三個等級,每個等級中都包含多種動物疾病。一類動物疫病主要是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共有17 種。二類動物疾病主要包含偽狂犬病、布魯氏菌病、炭疽病、牛結核病、牛白血病、山羊關節炎—腦炎、經典豬藍耳病、豬鏈球菌病、馬傳染性貧血等,總共有77 種。三類動物疾病有66 種,包括大腸桿菌病、牛流行熱、傳染性膿皰,馬流行性感冒、豬傳染性腸胃炎等。
非洲豬瘟的暴發應該讓各大養殖場驚醒,然而目前對中小型養殖場而言,還存在一些比較顯著的問題。如飼料營養不全面,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構建不到位,對預防重視程度不夠,疾病監控體系不夠健全等等。在非洲豬瘟疫情之下,浮現一個現象,即生物安全防控與動物疫苗之間的爭論。事實上很多養殖場都存在這樣的思想,即養殖場內養殖的動物一旦發生病變,只要對癥治療和及時免疫接種就能有效應對,對生物安全防控重視程度不夠。實際上國內養殖場所暴發的嚴重傳染性疾病并非不可控制,關鍵就是要從生物安全上著手,強化傳染源控制,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染群體,構建有效的防疫屏障。
一定程度上講,中小養殖場在動物發生疾病時,對癥治療以及免疫接種并不能保障養殖場的利益。特別是非洲豬瘟等特殊的疫病,目前實際并沒有疫苗,也沒有相應的治療藥物,豬一旦感染,致死率是100%,而且發病率也是100%。對于一般性的流行病或其他疾病,很多中小養殖場都會在動物發病后才考慮緊急預防,采取各種手段對癥治療,不僅浪費財力物力,實際上也對養殖場造成安全隱患,影響疫病防控工作的展開。
基于上文的分析,中小養殖場在動物疾病預防和控制上,首先要構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應當做到分區飼養管理,分批次化生產,構建隔離欄舍,動物生活區域與生產區域分開。動物欄舍與欄舍之間應當構建分隔帶,特別是在發生重大疫情期間,要堅決執行這些措施。且養殖場工作人員應當分區定點作業,嚴格禁止交叉作業。養殖場要設置消毒關口,進出的車輛、人員、物資應當進行適當消毒,平時則重點清理欄舍衛生,集中有效處置動物排泄物,并且定期對欄舍進行消毒。養殖場通過這些措施構造動物生活環境,打造完善的防控圍墻,從而將絕大部分疫病傳染源隔絕在外。
養殖場內保育動物的免疫能力低,很容易遭到病菌的侵害而發生各種疾病,強化免疫管理也是非常關鍵的。對于以前已經出現過的流行性疫病,也可以通過科學的免疫來進行預防。飼養動物過程中,應當高度關注動物健康狀態,建立科學規范的免疫管理機制,提高動物抗病免疫力,降低各類疾病發生的概率。免疫接種并不能完全避免發生流行性疾病,養殖場應當做到不逃避,采取積極防控措施,避免傳染性疾病擴散。養殖場要構建科學的免疫接種程序,特別是在流行病暴發的季節,注意免疫接種后要高度重視抗體監測;每月要對養殖動物進行抽樣檢查,查看抗體水平,采取病原監測,細胞分離分析,分析感染背景和接種疫苗效果,上次免疫時間,確定下一次接種的時間,確保免疫效果最佳;要構建動物疾病與免疫檔案,按照檔案預測疾病趨勢以及可能發生的事件,進而合理安排接種時間。
養殖場要保證飼料營養全面,質量過關,同時要根據養殖動物的品種、生長情況等對飼養環境進行必要的優化,堵住可能引起流行病的漏洞。像非洲瘟就專門找那些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存在漏洞的養殖場。養殖場必須注重養殖密度,合理通風、合理消毒、注意衛生、滅殺蟻蟲,盡可能降低病菌的滋生和繁衍,并有針對性地對動物進行保健,針對本地疫病的流行規律來制定保健計劃,合理使用藥物來提高動物抗病能力。
最后,已經發生疾病的養殖場要及時對癥治療、降低損失。對癥治療則具體看動物發生的疾病狀況,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手段。對于確實無法進行對癥治療的重大疫病,則需要按照對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技術規程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