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平橋區甘岸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劉立明
毛葉苕子又被稱為毛葉紫花苕子、毛巢菜、茸毛苕子、假偏豆等,20 世紀40年代從美國傳入我國。我國20 世紀60年代又引入蘇聯苕子、土庫曼毛葉苕子、羅馬尼亞苕子等,主要種植在淮河、黃河、海河流域。
毛葉苕子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播種后萌發的子葉留在土中,胚芽出土后長成莖枝和羽狀復葉,尖端有卷須;主根粗壯,根系入土最深可達2 m,側根較多,根部多須狀,長有扇狀根瘤;莖上茸毛較多,生長節點上的茸毛多且呈灰色,莖呈方形且粗壯;葉片上有茸毛,葉背面茸毛比正面多,葉面深綠色,托葉戟形,卷須;花呈藍紫色,萼斜鐘狀,有茸毛;莢果橫面扁圓,每個莢果內有種子2~5 粒;毛葉苕子分枝能力較強,距地表10 cm 處一次分枝,可分出15~25 枝;二次分枝能分出10 枝以上。
毛葉苕子以秋季播種為主,也可以春季播種,秋季播種的毛葉苕子莖葉產量和種子產量明顯高于春季播種。毛葉苕子生長期分為出苗期、分枝期、現蕾期、開花期、結莢期、成熟期6 個階段,全生育期為250~260 d。毛葉苕子的種子發芽適宜溫度是20℃左右,幼苗長出4~5 片葉后開始分枝,莖部產生分枝節,每個分枝節可產生15~25 枝,依次類推,統稱二次分枝、三次分枝。秋播毛葉苕子在翌年春季氣溫2~3℃時開始返青,氣溫15℃時開始現蕾,氣溫15~20℃時開花,并在5 月中下旬,氣溫在18~25℃時結莢。
毛葉苕子屬冬性作物,經過春化處理可于春季播種。毛葉苕子一般較耐旱,耐漬性差,特別是花期對漬害尤其敏感。土壤含水量在60%~70%時最適宜毛葉苕子生長。土壤含水量超過80%時,毛葉苕子根系發黑,根系功能受阻嚴重,地上生長基本停滯,出現植株矮化、枝葉發黃、產草量低等問題。毛葉苕子生長期對磷反應敏感,不論何種土質施磷肥都有明顯的增產作用。土壤pH 為5~8.5 時最適合。土壤含鹽量在0.15%時植株生長良好,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不能生長。
毛葉苕子是喜陽作物,開花結莢期若雨水量少、光照充足,則結莢量較高;若遭遇陰雨天氣,陽光照射不充分,空氣濕度大,則病蟲害易蔓延,結莢量較少,影響種子產量。
毛葉苕子的分枝節越往上,有效枝越少,故毛葉苕子應適時早播,促進早生分枝,達到種子增產的目的。種子產量主要決定于一次分枝的結莢量,如果田間管理得當,二次分枝的結莢也能提供一定產量。觀察不同生育階段的一次分枝及二次分枝的花、莢、粒結構,早期的分枝比后期的分枝花序多,結莢花序也多,所以飽莢數也多,千粒質量也越高。一般栽培條件下,一次分枝的開花和結莢花序數比二次分枝明顯增多,飽莢數和莢粒數也較多。如果植株過密,植株拉高,下部分枝較少,中下部花莢相應也少,上部花莢成莢率低,故熟遲,千粒質量小,種子產量也不高。所以,毛葉苕子一次分枝的種子產量最多,種植者可利用支架、稀植、施肥等措施增加后期分枝的莢粒數,來提高種子產量。
淮河流域選用毛葉紫花苕子等在當地性狀表現良好、暢銷品種。
毛葉苕子的莖若爬在地上匍匐生長,則莖枝相互攀爬,高位開花結莢不多。種植者應搭建支架或與秸稈粗壯的高稈作物套種,讓毛葉苕子攀爬,既可通風透光,又可授粉結莢。
適時早播10 d,毛葉苕子可以提高出苗率和冬前壯苗,保障安全過冬。淮河流域一般在8 月下旬至9 月中旬播種,最遲不能晚于10 月上旬播種。
毛葉苕子莖蔓較長,分枝較多,密植時通風不暢采光較差,更不利于授粉。觀察單株的上下花序,在合理稀植情況下,上下花序開小花數無明顯差異,但落花數較多,結莢數較少。如果留種田密度過大,中下部莢坐果不穩,會導致產量不高,所以種植毛葉苕子應提倡合理密植。播種行距在1 m 以上,保證基本苗數。在一般肥力田塊,1 hm2毛葉苕子播種6 萬~9 萬株;在肥力較好田塊,1 hm2毛葉苕子播種1.5 萬~3 萬株。越冬期1 hm2基本苗保持在30 萬~37.5 萬株。對于播種密度大的留種田,種植者可于早春時節將毛葉苕子莖蔓的15 cm以上部位刈割,割下來的部分可以用作青綠飼料。
毛葉苕子生長到開花期,如果土壤肥力跟不上會減少結莢量,發生早衰。種植者要根據毛葉苕子的生長情況合理施肥,施肥應堅持“前期促、中期控、后期補”的原則,每667 m2毛葉苕子可追施尿素2~3 kg。
為了抑制營養生長過旺,減少養分的消耗,種植者可采取摘心打頭或噴施生長抑制劑來控制營養生長。
毛葉苕子的花蕾柱頭茸毛較多,花粉不易接觸到柱頭,常用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助其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