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 張艷敏
駐馬店市農業技術推廣和植物保護檢疫站 許巧
受重茬栽培連年生產以及肥料施用不科學等因素的影響,保護地土壤劣化現象日趨加重。最突出的表現是酸化和鹽漬化,嚴重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必須引起種植戶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得力技術措施予以矯治改良。
1.長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學肥料,加之棚室內溫濕度較高,受自然降水淋溶作用少,耕層土壤酸根積累較多而發生酸化。
2.土壤中的鉀和中微量元素消耗過度,使土壤不斷趨于酸化。
3.保護地栽培蔬菜復種指數較高,有機肥料施入不足,導致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下降,緩沖能力越來越低而發生酸化。
4.高濃度氮、磷、鉀三元復合肥的施入量過多,鈣、硫、鎂和鋅、鐵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施入量不足而導致土壤養分失調,使土壤膠粒中的鈣、鎂等堿基元素很容易被氫離子置換而發生酸化。
1.酸性土壤環境較易滋生真菌和線蟲,導致根際病蟲害增加且防治困難。
2.土壤結構劣化、理化性狀變差、板結黏重,使蔬菜根系生長發育受阻,影響蔬菜產量和品質。
3.酸性土壤環境可致多種重金屬元素活化而被農作物吸收,既影響其正常生長,又影響其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消費者的健康。
1.增施有機肥料。有機肥料既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提高其對酸化的緩沖能力,使土壤pH 升高而趨于中性,還能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和活動,抑制病害的發生和為害。
2.施用配方肥。據測定,蔬菜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一般為1:0.3:1.03,而調研結果顯示,當前保護地蔬菜施肥一般表現為偏氮富磷和缺鉀。所以蔬菜種植應特別注重鉀素肥料的施用,酌情施用中微量元素,要著力推廣施用有機無機復合肥,促使養分協調平衡,抑制土壤酸化。
3.施入生石灰。根據土壤酸化情況將適量生石灰施入可中和其酸性,提高土壤pH,改變土壤酸化狀況,且能為土壤補充鈣素。
保護地發生土壤鹽漬化主要是化學肥料的無節制施用,遠遠超過了蔬菜對其的需求量,以致肥料殘留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鉀、鈉離子含量嚴重超標。土壤鹽漬化的典型表征是出現紅霜、白堿和綠苔等現象。
土壤鹽漬化可致蔬菜吸水困難而產生生理干旱和代謝紊亂。播種苗一般表現為播后出苗慢且出苗率低,甚至出苗后逐漸死亡;移栽苗則往往表現為定植后緩苗較慢和黃葉。
因土壤鹽漬化而生出的綠苔雖然不會直接危害蔬菜,但茂盛的綠苔往往會“堵塞”土壤氣孔而致其通透性下降,使得蔬菜根系難以“呼吸”而發育不良或受損,最終致蔬菜生長不良。
1.土壤深耕翻。土壤深耕翻,可以打破土壤固有層次和結構以及“犁底層”,將鹽含量較高的土壤表層翻至底部與深層土壤進行部分“置換”,可顯著降低土壤表層的鹽漬化程度。
2.洗鹽。利用“鹽隨水走”的特性,采用大水漫灌或在每年的汛期揭去棚室頂膜的方法,使雨水自然淋洗,可將蔬菜根系在土壤中的主要分布區(多位于30 cm 上下)的鹽分淋溶到土壤深處。洗鹽也可在夏季蔬菜拔園歇茬后與高溫悶棚一并進行,即將土壤耕翻平整后大水澆灌,然后密閉棚室提溫,此后連續大水漫灌3~4 次,可大大緩解土壤鹽離子過高的情況。
3.科學施肥。施肥要注意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增施生物菌肥和有機質含量高、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的腐殖酸類、氨基酸類功能型肥料,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盡量不用含氯和硫的肥料;適量施用微肥。
施肥盡量采取滴灌施肥、葉面施肥和根溝沖方式,以提高水肥利用率、減少水肥用量,減少鹽分在土壤耕層中積聚。
4.農作物秸稈還田。農作物秸稈在腐爛分解的過程中,既可吸附、利用土壤中的礦質元素,防止和減輕土壤鹽漬化,又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優化土壤理化性狀,促生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棚室蔬菜生產秸稈還田主要包括蔬菜秸稈原位還田技術和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前者是在將蔬菜秸稈就地粉粹后,把有機肥和專用復合腐熟劑均勻地撒于粉碎的秸稈上,再用旋耕機翻耕,使秸稈、有機肥和腐熟劑混合均勻,最后進行灌水覆膜高溫悶棚。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在大棚內開挖橫向溝(深40 cm、寬60 cm,溝距120 cm),溝內填充干燥的農作物秸稈,而后施入專用微生物菌劑和適量尿素(也可用適量農家肥代替)并覆土(厚度為15~20 cm)蓋膜,而后灌水(水量以能讓秸稈吸足水并能將覆土洇濕為宜)。此項技術一般每667 m2棚室可以消化農作物秸稈約5000 kg,投入產出比可達1:13,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5.閑棚休耕。對于土壤酸化、鹽漬化問題較為嚴重的棚室建議實行閑棚休耕,其間對土壤進行深耕翻,利用夏季高溫暴曬和自然風化,以改善其理化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