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劉帆
2021年,洛寧縣7 個鄉鎮的麥田出現一代黏蟲重發現象;2022年,一代黏蟲又在3 個鄉鎮中度發生,局部地塊偏重發生。一代黏蟲的出現均對洛寧縣小麥的正常生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為此,筆者對其發生規律及重發原因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經過試驗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對策。
由于黏蟲無滯育現象,發生代數因地區而異。在北緯33°以北地區,任何蟲態都不能越冬。受氣溫和濕度的影響,黏蟲主要隨氣流作季節性往返遷飛活動,春季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遷飛,秋季又從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回遷。因此,北方春季發生的黏蟲是由南方遷飛而來,對拔節孕穗期的小麥為害嚴重。黏蟲適宜生存溫度為10~25℃,相對濕度大于85%,高溫、低濕的氣候條件不利于其發生。洛寧縣黏蟲每年發生3 代,一代黏蟲發生在5 月,為害抽穗灌漿期的小麥;二代黏蟲發生在6 月中下旬至7 月上旬,可轉移到玉米、谷子等秋作物,并對其進行為害;三代黏蟲發生在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對秋作物為害嚴重。
一代黏蟲是洛寧縣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發生的輕重在年度間差異較大,主要與外來蟲源的多少及當年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密切相關。2021年一代黏蟲在洛寧縣小麥田發生嚴重,主要發生區域在縣城周邊的7個鄉鎮,平均1 m2為10~35 頭,最高時1 m2可達183 頭,發生面積0.433 3 萬hm2,田間小麥葉片出現缺刻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地塊小麥葉片被吃光。2022年一代黏蟲在洛寧縣麥田局部偏重發生,最高時1 m2達到25 頭。
1.大量外來蟲源。一代黏蟲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南方夏季高溫天氣,使黏蟲隨氣流向北遷飛。而2021年4月下旬,洛寧縣有幾次分布不均勻的降雨,造成遷飛中的黏蟲下沉降落于部分鄉鎮的麥田,此時正值洛寧縣小麥孕穗期、抽穗期,適宜黏蟲產卵。
2.氣候條件適宜。2021年4—5 月,洛寧縣降雨偏多,相對濕度83%,氣溫20~25℃,與黏蟲各蟲期的適宜生存溫度10~25℃、相對濕度大于85%相吻合,十分有利于黏蟲的發生。
3.錯過防治適期。3 齡前的低齡黏蟲蟲體較小,具有隱藏棲息習性,不易被發現。待到發現時黏蟲已到4齡后的暴食期,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3 齡前),造成部分地塊黏蟲發生嚴重。
4.抗藥性增強。5 月中旬黏蟲大多進入4~5 齡期,蟲口密度較高,多呈黑色。由于農民多年習慣施用高氯防治,使黏蟲產生了較強的抗藥性。
在一代黏蟲發生嚴重時,若氣候條件適宜,二代黏蟲在秋作物田的發生概率較大。但筆者對洛寧縣全縣玉米、谷子田進行普查發現,二代黏蟲實際發生較輕,玉米百株蟲量僅為1~2 頭。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2021年5 月29 日至2021年6 月1 日,一代黏蟲在土壤中的化蛹量較大,個別地塊1 m2最高達到100 頭,尤其是路邊地頭偏多。洛寧縣6 月氣溫偏高,氣溫在25.5~27℃,降水量減少,相對濕度較低,因此黏蟲的羽化成活率降低。
一代黏蟲在洛寧縣的羽化高峰期為6 月初,此時氣候高溫低濕,田間禾本植作物及蜜源植物較少。一代黏蟲成蟲必須吸食蜜源植物才能正常產卵,缺乏食物來源對卵的孵化產生不利影響。
洛寧縣6 月上中旬氣溫偏高,也促使部分一代黏蟲向北遷飛,不在本地產卵,從而降低了當地二代黏蟲的發生概率。
1.利用黏蟲成蟲喜在禾谷類作物上產卵的習性,每667 m2農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80 個,每5 d 更換1 次,并將換下的草把燒毀,消滅蟲卵。
2.殺蟲燈誘殺成蟲。在成蟲盛發期,田間放置殺蟲燈,燈間距100 m,每晚20:00 至次日早上5:00 開燈。
3.用糖醋液誘殺成蟲。將糖醋液盆(糖醋液按照糖:醋:水:酒=3:4:2:1,加適量90%晶體敵百蟲配制)每0.33~0.66 hm2農田放置1 盆誘殺成蟲。
3 齡前的黏蟲幼蟲為害較輕,抗藥性較差,采用化學防控效果較好,故應重點做好3 齡前黏蟲的化學防控工作。黏蟲幼蟲多于早晨或傍晚出來活動,中午時段大多隱藏在小麥根部松土層或枯枝落葉下面。施藥時間應選擇在10:00 前或16:00 后,陰天可全天施藥。對于大面積發生的黏蟲,要開展統一防治,防止其遷移為害。實踐證明,可用甲維·氟鈴脲、甲維鹽、茚蟲威、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氯·馬等農藥進行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