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戈瑤(江蘇:宜興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OBE教育理念,又稱為成果導向教育,是一種以成果為目標導向、以學生為本,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的課程體系的建設理念。OBE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設計中常用的理念之一,也是一線教師比較關注的教育理念。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該理念落實到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這兩個過程中時,還存在理解方面的漏洞,教學實踐也存在一些誤區。這使得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受到一定的影響。筆者試從教學設計的策略與課堂實踐等方面,淺談對于OBE教育理念下教學設計的策略與實踐的思考。
OBE教育理念,是指教學設計和實施的目標,圍繞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最終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或所能達到的最高能力,進行界定和論證,通過成果導向課程、成果導向教學、成果導向學習和成果導向評價等途徑,促成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和預期學習成果的獲得。
基于OBE教育理念,即在明確了成果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對一個教學內容進行有目標規劃和設計,關注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按照知識之間的關聯和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確定學習目標,以學習目標為出發點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之下,運用科學探究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最大可能地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以及科學素養的提升。
OBE教育理念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通過學習掌握知識,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要從整體上關注教學,理解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知識的理解和探究中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OBE教育理念不是簡單地發布任務,不是以目標進行教學或是實驗的疊加,而是每一個任務之間要有內在的關聯。這就要求我們探尋不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整體認知和知識體系建構。
基于OBE教育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實際是對教學內容的二次開發,打破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從教材的角度研究教學,使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更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更大限度地完成目標,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落實科學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傳統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按照教材內容,一個環節一個環節進行,每一個環節的內容缺少一定的聯系。這樣,盡管是同一個課時的教材內容,但由于不在同一個環節內,有時會使學生感覺知識的割裂性和瑣碎性。學生不能將在這一課所學到的知識承上啟下地聯系,也不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更不會解決實際問題。這就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停留在腦海中,技能并沒有得到提升,知識與技能割裂開來,并不能綜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理解,追求意義理解的教學,需要從本質上喚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提升內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OBE教育理念為依據進行教學設計,需要樹立成果導向觀念,以任務式、項目式作為探究實驗知識理論驗證的驅動,從而讓學生自發、主動、有興趣地認識、理解知識,把握問題的本質。具體來說,運用OBE教育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OBE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體現在教學知識點之間的連接上。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充分了解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地位、作用之后,可以基于OBE教育理念,將每一個環節的學科內容,以項目式的方式進行串聯,從而使教學設計更具完整性。
OBE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體現在本課教學內容與本單元教學內容之間的連接上。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限,通常一課的知識與整個單元的知識都是有關聯的,具有連續性或者承接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基于OBE教育理念將知識進行延伸,從而使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與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整合與串聯,落實在課堂上,使教學實踐更具生長性。
OBE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體現在教學內容與教師之間的緊密連接上。教師是進行教學設計的核心人物,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運用OBE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師用項目式、任務式的方式進行構思。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富有童趣,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能使探究過程更清晰,目的更明確,有助于學生在課堂有限的實踐中進行探究活動,繼而提升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分工協作能力,拓展科學知識,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堂上,科學探究常以小組合作的探究模式進行。如果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為了問題而探究,這樣得到的結論知識比較單薄、瑣碎,學生容易形成實驗只是為得出結論而做的錯誤想法,不能有效地感知結論對于生活的作用和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而OBE教育理念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以項目式的問題進行推進,能夠將學生和所學的知識更高效地連接。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充分地感受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更高效地連接在一起,使學生真正地將所感、所知、所學建構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成為當前教師探索的一個方向。如何運用這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筆者結合課堂實踐形成了一些經驗與做法,以下將從四個方面,以蘇教版科學教材中“物質科學領域”教學內容為例,淺談基于OBE教育理念,教學設計的策略及實施。
2022年版科學課程標準將科學課程設置為13個學科核心概念,要求通過對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理解,將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融入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過程中。課標對核心概念進行了細分,例如,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中,就包含了7個學習內容,其中一個是“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
針對“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這個學習內容,教材在以下幾個年級中出現了相關內容。第一次出現是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水”,安排了《水是什么樣的》《玩轉小水輪》《鹽和糖去哪兒了》三課內容;第3單元“空氣”,安排了《找空氣》《這里面有空氣嗎》《空氣是什么樣的》三課內容。第二次出現是在三年級上冊第1單元“認識空氣”,安排了《空氣占據空間嗎》《空氣有質量嗎》《熱空氣和冷空氣》三課內容;第4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中,安排了《河流與湖泊》《地下水》《海洋》《珍惜水資源》四課內容。第三次出現在五年級上冊第4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安排了《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四個內容。最后一次出現是在六年級下冊第4單元“理想的家園”,安排了《潔凈的水域》《清新的空氣》《多樣的生物》《健康的土地》這4課內容。
從以上教材編排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教材對于一個大概念有橫向和縱向上的編排。橫向上,教材通常安排3~4課來講述跟這個概念有關的內容,依據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豐富這個知識點;縱向上,關于“空氣與水是重要物質”這個概念,教材從一、三、五、六年級逐步滲透,同時以螺旋的形式,不斷完善這個概念的相關體系,等到六年級時,學生已能夠較全面地了解認同這個概念,較深刻地體會到空氣與水對于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對于教材編寫及概念的理解,結合OBE教育理念,在遇到和這個概念有關的教學內容時,我們就應該以大概念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在設計三年級上冊第4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河流與湖泊》這一課時,我們可以抓住主線,主要概念是“水是重要物質”,以此為目標,進而逆向設計:哪些地方存在水;如何體現出水是重要物質;討論生活中浪費和污染水資源的現象;如何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從大概念的角度,把握主線進行教學設計。
大概念是引領,是頂層建筑,下一步則是實施。在對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放眼整個單元,為整個單元選取一個比較新穎的主題。這樣不僅能夠激起學生對于知識探究的興趣,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之間的關聯、學習的整體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水”為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基于OBE教育理念,將這個單元的主題換成“尋找水的小秘密”,跟學生一起尋找水有幾個小秘密。第一個秘密,認識了水的特征;第二個秘密了解水的用處;第三個秘密發現水還可以溶解鹽和糖。以“尋找水的秘密”為主題,學生感覺整個這單元都是在尋找秘密,對于每一節課都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探究。所以選擇一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新穎主題,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探究的興趣,并對之后的探究有一個連續性的體驗。
單元有主題,但教學設計還是以一課的內容為主,在進行每一課教學設計時,可以借助主題的依托,利用項目的方式對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項目式教學能夠有序地將知識內容進行推進,同時讓學生始終保持高度的興趣和強烈的參與感。
以三年級下冊第13課《紙》為例,根據OBE教育理念,在上這節課時以“玩紙船”為項目,通過不同材料的紙折出的相同形狀的紙船,探究紙的吸水性、結實程度、載重能力等性質。在這個項目中,對于紙的性質逐一進行探究,學生有序地了解了紙的性質,同時還體驗學習了這種探究方法。
項目的確立,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但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通過環環相扣的小任務不斷驅動,將項目的難度進行分解。這種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小目標、小任務的形式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有助于學生逐一擊破知識重難點。
以三年級下冊第10課《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立了為班級學生燒粥的情境,發布第一個任務:將食材混合。學生探究了固體混合前后體積的變化。繼而根據個別特殊學生的口味要求,不能食用混合物中的綠豆,發布第二個任務:把剛剛混合好的固體進行分離。最后將固體混合物分離的方法進行遷移,發布第三個任務:還有哪些方法可分離不同的混合物?通過三個有趣的小任務,讓學生不斷以目標為終點進行思考和探究,不但保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還分解了本課的重難點。
OBE教育理念是當前教學設計中的一個有效且具有可實施性的教育理念,運用OBE教育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結合多種教學策略,可以整合碎片化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探究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