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農(甘肅:隴西縣德興鄉營門小學)
數學是小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想要學好數學,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也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因此,教師要重視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信息技術,能使學生更加專注于課堂學習,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能力,能積極引入生活因素,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隨著教學的深入與學段的升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與數學思維能力在不斷訓練中得以發展與提升。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也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利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并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從而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并將生活因素與課程教學內容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更愿意動腦思考,從而推動小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在平臺中搜集優秀的教學案例與先進的工作經驗,并以其內化自身從而形成創設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全新的教學模式,以自身獨特的教學風格感染學生,煥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也可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布置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中,發現其中蘊藏的數學現象與數學知識,培養應用能力與思維轉換能力。因此,教師要從教學實際與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合理選擇教學資源,并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信息化教學的理念得以發展,但受傳統教學觀念與教學資源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不及時,對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程創新與實際教學工作的模式理解存在偏差,無法在課程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同時,部分地區的學校受經濟發展的限制,在硬件與軟件設施的配置上仍不完備,所用的信息化設備也相對比較老舊,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部分學校受師資力量的影響,缺少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也缺乏相關的技術培訓,從而使得信息化建設滯后,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進展緩慢。
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時,過于注重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所設計的課件內容十分精美,但忽視了教學內容與生活因素的融合,教學內容缺乏一定的深度,教學模式也未得到改變,學生仍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難以被激發,無法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利于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同時,部分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教學時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無法利用信息技術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仍是以課本中的知識內容為主,無法將課上所學的知識理論轉化為技能,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學難度,無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有著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能有效地將網絡資源與教學資源相整合,實現知識的延伸,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目標。同時,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也能有效地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使學生在課后學習的過程中不再將學習內容僅局限于課程中的知識點,而是能利用信息技術功能自行查找相應的學習素材與習題內容,結合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短板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不斷思考中產生更加多樣的想法,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軸對稱圖形與圖形的平移旋轉運動的知識概念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記憶。部分教師在進行本單元教學時,并未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憑借著自身的主觀意識與教學經驗,片面地認為該單元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從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相對單一,只是單純地對知識概念與圖形特征進行講解,并未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性的分析。教師要意識到1~2年級圖形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后續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搜集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對稱、旋轉、平移的例子,并將其與課本知識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例如,在城市的建筑物中很多都用到了圖形對稱的知識,教師可搜集相關的圖片,組織學生欣賞學習,并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理解,動手設計軸對稱圖形。同時,教師可通過PPT動畫為學生演示圖形平移和旋轉的過程,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軸對稱圖形在翻折的過程中屬于什么運動?平移和旋轉運動有哪些特征,你還能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做平移或旋轉運動的。運用這種方式,能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從更多的角度與維度思考問題,從而提升創新教學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常規的教學模式以知識傳授與黑板板書的形式為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內容。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課堂參與度就會逐漸降低,使得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下滑。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模式的創新,并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融入具有趣味性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動畫制作功能,將學生常見的1~10的數字擬人化,并配以鮮艷的顏色,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將四則運算的法則展現給學生。例如,教師可利用微課視頻制作“數字找朋友”的動畫視頻,在制作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學思路與教學內容在視頻中設置互動環節,提出適當的問題,不能只是讓學生單純地看視頻,也要讓學生進行動腦思考,如“23去好朋友25家做客,10臨時有事出門了,請問房間里的數字現在是多少?”讓學生嘗試動手進行計算,并引導學生思考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在學生完成計算幫助動畫中的主人公解決問題后,教師可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學習自信,并為學生播放后續的視頻內容,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從而使學生對四則運算的法則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記憶。運用這種方式,能使數學知識中呆板的運算內容轉化為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的故事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信息設備也越發多樣化,電子白板的誕生不僅為教師節省了大量課堂書寫板書的時間,也進一步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使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活躍。運用課堂小游戲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使學生對數學知識不再感到陌生,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的快速發展。

電子書包功能的運用,不僅能將課本中重點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還能有效地豐富作業的布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電子書包中的出題系統以及網絡交互功能,讓學生在完成教師所布置的習題訓練的同時,能與其他學生形成良好的交流。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激烈探討中發生思想的碰撞,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解題思路。同時,教師也可利用網絡交互功能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質量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給予更多的指導,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質量的不斷提高。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認識圓形”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對學習內容進行延伸,整合以往所學的圖形知識,如“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開展綜合性訓練,彌補學生在以往學習圖形知識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教師可深度開發電子書包中的答題系統,設置語音提示,學生在給出錯誤的答案后,電子書包會用溫柔的語音提示學生“請小朋友再好好地想一想,動動聰明的小腦筋”,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而對于寫出正確答案的學生,電子書包會用語音提示“小朋友你真棒”,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學生更有信心地完成后續的作業內容。其次,教師要靈活運用網絡交互功能,設置語音交流區,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習題,可在交流區與教師或其他同學進行探討,同時教師也可與學生單獨建立溝通,對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與幫助,直到學生能熟練地解決該問題。最后,教師可利用電子書包中的數據記錄功能,通過大數據的對比分析了解學生對圖形的概念性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圖形繪制上存在的問題,從而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調整與優化。運用電子書包,不僅能使作業的布置形式與內容得到有效的拓寬與延伸,還能進一步幫助教師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在學習中存在的差異,從而制定合理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彌補在學習中存在的差異,促進學生整體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與優勢,并能正確意識到自身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積極探尋合理的解決措施,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電子白板、電子書包等教輔工具,對教學內容加以拓寬與延伸,從而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抽象的知識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