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心(福建: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
項目式教學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此同時,也是一種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的、圍繞學生開展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需要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有機整合,并與所在團隊中的其他成員有效配合,從而有效解決問題。而微項目式教學即以這種方法為基礎,并加以改進,操作性更強,將其應用于小學科學的教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微項目式教學的含義:與現存的科學教學資源與課堂時間限制進行有機結合,在項目式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調整,并且具備較強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式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設計學習情境的方法。從本質上來看,這種教學方法的教學設計實際上是設計系列性探究活動,學習成果以及成果的公開性是這一教學方法突出強調的內容。微項目式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則是在項目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在既定的課堂時間里,由教師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微項目式教學的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評價,在與課程標準結合的前提下,設計出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思考和興趣的驅動性問題。之后需要從若干個不同的角度,對驅動性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并將微項目式教學的成果進行展示。在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均可以充當評價者,進行學習收獲和學習成果的交流。
1.創設真實情境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引入微項目式教學方法時,小學科學教師應當以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情況等多項具體內容為依據,完成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情境應當與學生實際相符合,同時還應當存在較為豐富的情感。在教學情境中,教師選取的話題應當是學生能夠時常接觸到并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如此,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會更加強烈,進而為項目式學習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2.設計微項目驅動性問題
在應用微項目式教學方法時,驅動性問題可以說是課堂教學有序開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即為驅動性任務。在對這項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以教育部門頒布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和標準,并與所應用的科學教材有機結合,向學生提出一些比較典型、代表性較強并且出現頻率較高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科學能力、科學能力的價值、科學思維以及現實生活等若干個角度。此外,還要與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進行更深層次融合,從而推動微項目式教學方法向著理想的方向發展。
3.構建微項目成果展示平臺
每一個學習小組都要將小組內成員的共同探究所生成的教學成果進行展示。一方面,這種展示過程是總結微項目式教學方法實際應用流程和應用效果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也為班級中學生之間、學習小組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和學習,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條件。在成果展示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用豐富的形式,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在此期間,學生將會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享受到展示自身成果所產生的喜悅,在接受學生、教師以及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建議之后,會對自身的成果進一步完善,思考也會達到一個更深的層次。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的教學提出了差異化的教學要求,而微項目式小學科學課堂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即以這種差異化要求為基礎,完成合理化“腳手架”的搭建,促使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對驅動性問題開展探究和學習,并在科學這門學科的原理以及基本概念的幫助下,通過多元化課堂資源的應用,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解決一系列存在關聯的問題。在此期間,借助學習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和對他人意見和建議的吸納,學生將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現,有效打破了以往教師主導教學的局面。
要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真正實現微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探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小學科學教材本身內容和學生學習時間的制約,微項目式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只有經過精心策劃和詳細設計,才能夠使其與小學科學教學完美貼合。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往往涵蓋相對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但由于科學這門學科本身的地位比較尷尬,非主要科目的性質使其難以獲得充足的授課時間,教學時間比較有限,進而使得小學科學教師不重視這些內容。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這些內容能夠為學生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在實踐活動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單項主題活動的建構,提升教學效果。舉例來說,在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冷和熱”中的《水受熱以后》這一節課教學中,學生對水受熱之后產生的反應可能無法形成有效的理解。因此,在實際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布置一個觀察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在生活中對爐灶上加熱水這一活動進行觀察。在實際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自身的觀察成果進行展示,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水受熱之后的現象。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水受熱之后的具體反應,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一個實驗:用酒精燈加熱盛有水的透明燒杯。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直觀地了解燒杯底部直至水面的水受熱之后的變化情況,借助“眼見為實”的方法幫助學生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現象。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當學生在學習期間遭遇困難并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依托微項目式教學,進行單項主題活動的建構和實施,一方面能夠打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瓶頸,另一方面,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單項活動構建的概念,掌握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
設計單項活動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有效解決學習困難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比喻成病人看病的過程,醫生會給患者提供一個治療疾病的藥方,以期達到“對癥下藥”和“藥到病除”的效果。但如果一個個體想要始終保持強健的體魄,醫生的藥方并不是實現目的的有效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堅持。相較于單項主題活動的教學方法,模塊化主題活動的建設才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所在,其能夠對學生學習產生長時間的持續化促進效果。在小學科學應用微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在設計單項主題活動時,會出現若干個要素,并且每一個實驗或者是實踐活動都是相對獨立的。換言之,各個實踐活動和實驗之間的聯系少之又少,這種模式對于課堂時間有限的科學學科而言是比較適用的。但是在拓展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方法將難以切實發揮自身的作用。基于此,為了可以提升微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水平,探究更加適用于拓展教學的方法至關重要,此時,就可以引入模塊化微項目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昆蟲”、第四單元“繁殖”這兩個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可以與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想法進行學習模塊的設計,例如,蜜蜂模塊、螞蟻模塊、植物種子模塊以及植物根莖葉模塊等,并將這些模塊作為開展科學知識教學內容的關鍵。以植物種子模塊和植物根莖葉模塊為例,這一類植物模塊有著十分明確的育人目標:首先,在拓展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植物充分接觸,培養學生對植物的興趣,觀察植物、了解植物,使學生能夠對植物繁殖的相關科學知識更加充分地掌握;其次,促使學生形成對待研究活動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培養崇尚科學精神的思想觀念,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務實認真;最后,落實新課程標準下的全面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植物和動物一樣擁有生命,推動學生STEEN目標的形成,即科學、技術、工程、環境、自然目標。
依托小學科學教材中本身存在的教學單元進行模塊化微項目活動的構建,能夠從多個層面對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和完善,最終實現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小學生年齡偏小,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學習科學知識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困難。不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往往擁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腦海中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幻想,對科學知識充滿好奇心。所以,在將微項目式學習應用于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將學生本身的探究精神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在開發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好奇心、學生能夠依賴自己的動手能力完成的微項目活動中投入更多的力量,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此促使學生形成探究意識,促使學生做好微項目活動,將微項目式學習教學方法的優勢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
例如,在教學小學科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中的《玩泥巴》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向學生拋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你以前玩過泥巴嗎?你是怎么玩的?是像小豬佩奇一樣在泥坑里跳來跳去嗎?此時,教師可以挑選幾名學生說出自己玩泥巴的經歷。這種趣味性的問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還要與一年級學生所擁有的日常概念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趣味性場景的創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含雜質的泥土向每一個學生分發。之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泥塑。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將泥巴捏成自己喜歡的植物、動物和玩具等。在完成泥塑之后,教師還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在此期間,學生能夠獲取其他人的設計理念,取長補短,進行彼此想法的碰撞與交流,培養自身嚴謹的科學態度。
綜上所述,在微項目式教學方法應用的過程中,學生會把自己的目光聚焦于研究問題、產品或活動的設計以及成果的完成等,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應當注意的是,小學科學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學習期間遇到的困境,引導學生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