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萍(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樊川中心小學)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重在解釋、說明某一事物的特征或本質的文章。與小說、記敘文等相比,說明文沒有形象的人物,沒有動人的故事,語言晦澀,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此類文本是難以理解的。受到文本自身特點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其中的科普說明文閱讀興趣不高。如果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忽視科普說明文的特點和學生的閱讀興趣,機械地解讀文本語言,將大大加重學生的理解負擔,影響閱讀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會涉及各種文本類型的閱讀,包括說明文。因為說明文的語言與其他體裁的語言不同,更為拗口和深奧,因此,在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一定不能忽視學生對說明文的整體閱讀,要通過閱讀感知說明文的結構,體會它們結構的獨特美。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有效地梳理文本的脈絡框架,掌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大致感知并了解文本內容。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在預習《太陽》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整體閱讀文本,在反復閱讀過程中提煉相關的信息,進而逐漸感知文章的結構。因此,學生通過課前閱讀,在上課的時候,基本上都能快速找到教師說的段落,甚至能夠找出文章的過渡句,進而在結構明晰的前提下,展開更為高效的課堂學習。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能夠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提取課文的要點,有效解決一系列的課前導學問題。小學生通過多元化閱讀,也能夠感受到說明文語言、內容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邏輯關系,進而整體提升學生言語思維的條理性與邏輯性,豐富學生的課前知識儲備。
與其他一般文體不同,說明文語言嚴密精確,常通過列舉例子或數據來描述事物的特征等,學生讀起來難免感到枯燥無趣。因為沒有豐富的修辭語言與寫作情感,學生接受度較差。但是說明文也有它獨特的魅力,教師要引領學生在獨特的語言環境中品味說明文語言獨特的美,汲取語言邏輯嚴密的養分。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其獨特的魅力,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對比的方式進行閱讀,體會說明文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當讀到“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一句時,課件同時出示“中生代時期,恐龍演化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一句,讓學生對比朗讀,三四年級的學生表達的欲望較強,當教師提問這兩句有什么區別時,學生暢所欲言。最后師生一起總結原句中“一支”和“漫長”的必要性,如果去掉,句意將完全改變。通過以上的對比閱讀,學生不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同時領略了說明文語言表達之精確,體會到用詞準確的重要性。
小學生有著較強的探索欲望,但是縱觀現在的教學現狀,課堂上大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過于相信權威。面對此現狀,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在質疑中主動探索。
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文章雖然不失生動有趣,但是在教學時,有的教師講授的重點極容易放在蟋蟀的住宅什么樣、蟋蟀怎樣建造自己的住宅等。此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從說明文的視角去學習和思考,且教師面對的是小學生,而不是建筑師,還是要回歸語文,上出語文味,帶領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破解語言的密碼。如,讀到“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一句時,引導學生思考:一般形容動物的鳴叫作者都會用“歌唱”一詞,為何此文作者法布爾會用“彈琴”呢?教師上課時拋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暢所欲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自己搜索查閱不難發現,蟋蟀發音靠的是翅膀振動,就像彈琴一般。從文體角度考慮,“彈琴”無疑更適合,它顯示了很強的科學性,能夠更形象地展示蟋蟀的聲音,而“唱歌”則是一種文學表達方式。通過以上的主動探究,學生不再是“飯來張口”的知識索要者,而是在查找資料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發現。同時教師簡單的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思考的新角度,這樣閱讀其他文章時,學生也會下意識地去質疑、去一探究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明文,“說”是宗旨,通過精確的語言、嚴謹的表達,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來闡述事物的特征、性質及功能等。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通過文本引導學生了解其說明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解讀事物的特質,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縝密性。但是如果為了教說明方法而教,會讓課堂陷入枯燥乏味的處境,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與說明對象的特點相結合,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說明方法,并在品讀中感受說明方法之妙。
如,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趙州橋》,文章用了列數字和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向讀者描述了趙州橋的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短短的一句話就用了列數字和舉例子兩種方法。如果在教學時,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說明方法,學生會感到乏味,但是如果教師巧妙地將句子變成“橋很長,很寬”或“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在刪減對比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說明方法的精妙。為檢測和鞏固學生對說明方法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拓展相關閱讀材料,讓學生試著用這樣的方法介紹一件物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說明方法的巧妙,在不知不覺中內化說明方法并加以運用,在自我表達中感受樂趣。
學生在課前對說明文語言的體會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學生通過領悟各種詞匯,感知說明文與其他體裁文章的不同。因此,在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說明文的不同表達特色,學會抓準關鍵的語言文字,含英咀華,感知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后續的課堂學習與課堂探究中,有更為深切的理解和感悟,深化對文本內容的感知。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松鼠》時,文章中有一句關于松鼠外形特征的描寫。因為這是一篇說明文,所以讀來別有一番風味。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深切地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用詞的精準與精妙。比如,“玲瓏的小面孔”,這樣的描寫可以說十分經典,其中的“小”不僅與前面的“玲瓏”相呼應,更與說明對象“松鼠”相貼合:松鼠本就不大,所以它的臉更“小”。這句話體現了說明文的精妙之處。教師在讓學生預習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甚至可以讓學生關注一些詞匯,如“約”“差不多”“好像”“只有……才……”等等,讓學生主動分析其表達效果,進而在課堂上積極分享,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教師一定不能忽視相關背景知識的補充與拓展。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在云端平臺傳輸與預習內容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感悟與體會,深化對說明內容的理解與感知。這樣能夠讓學生更為精準地掌握說明文語言的表達技巧,強化運用,整體提高預習實效。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學生在預習《故宮博物院》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給學生補充故宮博物院的相關知識,如,故宮博物院的歷史、故宮博物院的地位、故宮博物院的館藏物品、故宮博物院的維修期等等,讓學生通過對這一系列背景知識的閱讀和瀏覽,更為全面、深入地感知說明內容,甚至能夠通過對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本篇課文寫作的重點及其寫作手法、呈現方式等等,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感悟和體會。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知識儲備,強化了知識運用,也進一步明確了說明文寫作的特色,能夠恰當地運用說明性的語言進行表達和運用,自由轉化說明語言。這樣整體提高課前預習效率,讓后續的課堂教學更為高效,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進而讓說明文的教學課堂更加活躍,充滿多元化的色彩。
探索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限于“閱讀”和“理解”的能力。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很少練寫科普說明文。因為知識積累的不足和敘述能力的缺乏,大多數學生無法寫出說明文。因此,教師要使用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方法。
模仿是訓練學生寫作的一種常見方式,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無法獨立撰寫說明性文章,這樣的學生會花費大量時間來查找信息和構建語言。因此,模仿是一項小技巧,可以幫助學生撰寫說明文。
大多數說明文都使用第三人稱來描述科學故事。可以通過改變寫作視角,讓學生獲得新的知識,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文章。教師檢查說明文不一定要嚴格,但要求生動有趣。
補充寫作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有幫助。學生可以繼續就此事寫一些故事。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很好的鍛煉。
科普說明文的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局限,但并不是不可變的。科普說明文在平實嚴謹的語言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嘗試慢慢改變固化的說明文教學方式,以小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科普說明文的學習中,不僅得到知識和經驗,而且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