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英(山東:鄒平市黃山實驗小學)
項目式作業,指的是學生以項目式探究的方式,運用自己學過的科學知識和探究技巧,對作業內容進行實踐探究。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將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綜合,還能夠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進而通過作業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融會貫通能力的有效發展與提升。為此,小學科學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應該深入分析現階段科學作業的主要形式和內容,了解現階段作業設計的弊端和不足,并且靈活應用項目式實踐作業探究活動,帶領學生切實地走進科學世界,運用科學知識解答科學問題,進而促使學生科學創新素養的有效發展和提升,達到高效的作業布置效果。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的布置是為了促使學生對知識有效掌握,發展學生的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促使學生全面提升與發展。科學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內容的設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話題。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科學作業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設計中存在較大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對現階段小學科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做出以下具體分析和整理。
作為教學最后的活動,一直以來,作業的形式都是抄寫知識點、習題解答、練習冊等。這種作業形式將學生束縛在書本上,學生只能通過枯燥的文字,對相關的知識點內容進行深度的鞏固性記憶和學習。學生對于科學作業的積極性會急速下降,而且在這種作業形式下,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存在于表面,雖然能夠記住知識點的內容,但是應用知識點靈活變通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欠缺。這也是當前小學科學作業設計中的一大弊端,是現階段教師作業改革面臨的一大重點問題。
作業在教學中承擔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了解更多的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為了發展學生對科學的認識。科學本來就是一門融合天文地理的學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長期以來科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作業的內容設計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因素。所以作業內容的選擇十分重要,只有合適的內容才能夠發揮作業的價值。但是通過對現階段教育形勢的思考和了解發現,當前小學科學作業的設計相對固化,通常都是圍繞每個小節的主題進行,忽視了科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導致作業內容不能夠對學生起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和進一步提升。
科學學科知識是在不斷探究和思考中得出的真理,其知識的應用同樣是基于生活、自然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探究性的課程,作業的設計也應該充分考慮科學的課程性質和特點,依據課程自身的實踐性、探究性和操作性,設計多樣化的作業,讓學生在實際參與中得到有效提高與發展。但是通過對當前階段科學作業設置的內容和情況分析,發現教師對于科學課的活動性有所忽視,由于作業沿用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使得整個作業活動的實踐操作性極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提升和發展,降低了小學科學作業的有效性和教育價值。
小學科學課的項目式實踐作業內容的設計,最重要的是以實踐、研究為主,驅動學生在作業過程中主動參與。項目式實踐作業活動的設計應該基于現存的問題提出多樣化的策略,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科學作業的價值,發展學生科學能力和素養。
小學科學的內容很貼近現實生活,主要從身邊事物入手,讓每個學生大膽地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問,然后展開思考,找到正確的答案。所以,在現實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設計項目式實踐作業的時候,應該明確科學課的意義。要基于課程的本質和意義設計作業內容,從身邊事物入手,引導學生產生疑問,讓學生在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地探索這些知識、找尋答案,提高學生對于這門學科的興趣和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設計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電路出故障了》這一節課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基于本節學習的電路故障的原因,設計項目式探究作業。可以給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電路問題,讓學生分析電路連接的故障有哪些,分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時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連接才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項目式實踐作業,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做合一的學習思想,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所以教師要盡量將學習活動交給學生。合作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完成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合作學習的模式,提高學生自身的團隊意識,使其明確建立協作共贏的思想,在合作的過程中突破學習難點。教師在設計項目式科學探究作業的時候,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協作。
比如,在設計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中《觀察土壤》這一節課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自然實踐探究作業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進行探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實驗活動,自己挖掘土壤,收集到小花盆中,然后回到教室。每個小組進行觀察,找尋土壤中的東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摩擦出不同的思想火花,展開探索,提高對本節內容的探索意識。同時,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疑問,而這些問題就是學生深入探索的動力,能有效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同時,讓本節作業的內容更具有實踐操作意義,從而有效完成作業設計目標。
作業的存在除了鞏固相關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素養、綜合能力的拓展。項目式實踐探究作業要以全面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設計。小學科學作業的設計,要考慮作業內容能發展學生的哪些能力。設計作業內容的時候,要注重拓展性,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自主性。為此,小學科學項目式實踐探究作業的設計要全面分析教學的主題,基于主題進行有效的拓展設計,讓學生嘗試在完成作業中舉一反三。
例如,在設計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中《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這一節課作業的時候,由于前期學生已經了解了標本的制作方法,并且經過了實踐練習,所以,在設計項目式實踐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基于此主題進行拓展,設計“制作植物/動物標本”的項目實踐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例如,樹葉、花朵、蝴蝶、蜻蜓等等,引導學生自主選定主題內容,然后通過實踐探究作業,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全面提升與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科學成為當前小學教學的重點課程之一。通過科學活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科學素養、探究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對于小學生的綜合發展與提升有著重要影響和作用。作為學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內容,作業的設計應該基于學生的進一步提高與發展。以項目式實踐探究活動作為作業的內容能夠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所以教師應該首先明確項目式作業設計的意義,分析當前作業形式,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全面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讓學生能夠應用已經學習的知識內容完成作業,進而在實際探究中鞏固學習成果,促使學生科學能力和創新素養有效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