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芳(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新婁幼兒園)
幼小銜接指的是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入學的過渡階段,通過園、校的相互接觸與交流,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幼兒通過了解、參觀等方式,能夠較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并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然而,目前幼兒園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家長和教師過分關注幼兒智力發展的問題,特別是在知識和技巧方面,如拼音、漢字等,涉及大量的教學內容,其與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都有沖突。因此,必須對這些觀念進行調整,才能讓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幼小銜接理應受到各方關注,要正確處理好幼兒的入學準備,為全面培養幼兒良好的綜合素質奠定基礎。
幼小在入校前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進入小學階段后,應以良好的心態,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并逐漸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系統。幼兒經受的教育準備越充分,其認知能力發展越順暢,學習習慣越良好,學習方式越得體,越能累積知識。幼兒園要優化教學效果,切實做好幼兒教育工作,根據不同幼兒的不同情況,實施啟發式、激勵式的教育,引導幼兒健康成長,實現其個體的成熟發展。從幼小銜接的角度來看,小學教育與教學活動是以生態理論為依據的,目的在于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其不良情緒,使其能夠更好地開展小學學習活動。
在素質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各階段的教學工作都在不斷地進行著調整,不斷地進行著策略的創新。幼兒園要強化與小學校的密切合作,使幼兒園與小學的知識更好地銜接起來。從表面上看,幼小銜接就是指幼兒與小學之間的交流和聯系,“幼”是指幼兒,“小”是指小學生,而完整的幼小銜接過程對于幼兒的學習和人生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首先,在這個階段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知識技能的培養,將直接關系到他們未來的成長。幼兒的思維和認識能力還不強,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幼兒園教師在這個時候實施相關的幼小銜接和統一的入學預備方案,可以幫助幼兒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縮短對新環境適應的時間。其次,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幼兒,面對小學的新生活,不但要花上一段時間適應,還要在身心方面經歷一系列改變,讓自己的言行與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相一致,從而形成一種自覺的學習態度。所以,幼兒園教師要給幼兒留出足夠的適應時間,以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能更自然地實現過渡,從而有效地防止幼兒產生心理沖突。另外,在幼兒園階段為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教育準備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揠苗助長”現象的發生。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嚴重,會造成幼兒進入小學后狀況較差,因此,幼兒園必須強化對幼兒的管理力度,加大對幼兒的教育投入。幼小銜接的入學問題中,最突出的是幼小銜接的小學化趨勢比較嚴重。關于幼兒園教育的相關文件明確指出,在幼兒早期教育中,應重視幼兒的玩耍和游戲,避免出現識字、寫字、拼音等知識類的學習。但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有些幼兒園仍會對幼兒開展一些基礎知識的教學,如拼音、寫生、朗讀、背誦、計算等。開辦這些課程會使幼兒對學習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在將來的小學學習中,他們會因過早地接觸到這些知識,而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耐心。此外,這種教育趨勢與幼兒的生理發育規律相違背,與幼兒的年齡認知、心理特征相沖突,因此,應適時對其進行調整。
家長的幼小銜接意識較差,對幼兒的入學準備理解有誤,他們往往只給幼兒提供一些學習用品,而沒有告訴他們學習的快樂,使得幼兒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難以改變自己的思想,很容易跟不上教師講課的節奏,從而導致各種問題的累積。家長的教育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健康成長。由于受到社會壓力和大量課外補習現象的影響,家長們會下意識地產生“不能輸”的觀念,為自己的孩子報名參加課外補習班進行補習。在這些課程中,珠心算、作文、數學和英語是最常見的。此外,有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還會利用小學課本來指導幼兒,比如讓他們背誦一些古代詩詞或學習一些拼音知識,這樣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導致其對小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由此可見,對目前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家長過分注重理論知識學習的問題應引起重視,要對家長開展宣傳引導,讓他們更新觀念,做出相應調整,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小學教育的知識內容和知識容量、學習難度等,都要比早期教育大得多。特別是幼兒自身的基礎和社會經驗都比較缺乏,所以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弱,這會使得其在與其他幼兒的交往中常常詞不達意,導致幼兒進入小學后可能產生交流與交往困難,形成心理上的落差。從當前的狀況來看,幼兒園與小學互動程度不高,在教學內容方面,幼兒園教師僅向幼兒講述一些簡單的小學情況,幼兒無法用言語提問并想象學校里的情境。因此,幼兒將來進入小學后,會與學校的環境和師生產生很大的距離感。
要做好幼小銜接教育工作,保證幼兒有充足的入學準備。幼兒園教師可為幼兒設立“近期發展區域”,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并通過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之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獲得不同的認知體驗。要加強對幼兒的日常管理,使其在心理上逐步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并對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有更多的期待。還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對幼兒學習、生活技能的培養,使其在故事化、游戲化、生活化的環境和情境中促進認知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采取適當增加幼兒上課時間、減少游戲時間等方式,將幼兒園的教學時間逐步與小學的教學時間相適應,讓幼兒在心理上和上課時間上有更多的準備。這樣,能讓幼兒更快地實現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銜接。
幼兒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因此,教師在實施大班教學時,要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合理選用適當的教學內容,以突出幼兒教學特色。要多應用引導性的教材,協助幼兒進行心理建設,調節其心態,使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即將到來的小學學習生活,從而確保幼兒園的教學效果,避免小學化教學的傾向。在進行領域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藝術、語言、科學活動等方式開展。比如在大班開展的“我要畢業了——《古法造紙》”主題科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通過觀察、探究、討論和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等,將小學的一些知識傳遞給他們,促進幼兒心理素質、探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利用引導性的素材,讓幼兒順利渡過銜接階段,對其今后的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教學內容的確定直接影響著幼兒探究的興趣與欲望以及科學活動實施的效果,并決定著實施實踐教學的具體方向。要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既要考慮幼兒當前的實際能力和現實狀況,又要關注未來幼兒對小學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教師要對幼兒進行調查,了解其興趣特征,摸清他們的認識程度,據此以及幼兒進入小學以后的發展需要,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從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教育等方面設計課程,而不能一味向幼兒灌輸知識。教師一定要以幼兒的視角正確對待課程設計,確保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要提高教育質量,不僅要靠學校的力量,還要靠家庭教育。在幼兒園階段,教師與家長應加強溝通,將正確的教育觀念傳遞給家長,并根據他們孩子的實際狀況和年齡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幫助其正確處理幼小銜接問題,并在家庭中運用適當的指導方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可以舉辦家長輔導課和家長開放日活動,利用微信和QQ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通過這些渠道,將正確的教育觀念注入家長的教育中,引導他們理性地對待幼小銜接,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鼓勵其在家庭中做好幼兒的心理建設工作,確保家園共育工作的實效。
幼兒園教師、幼兒家長都要基于幼兒園的入學籌備工作,找到問題及其根源,探索出不同的、有效的解決對策。要做好多方面的交流,適時地形成教育合力,從多個角度理解幼兒的心理,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把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小學教育等多方面的力量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要讓幼兒有充分的入學準備,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學習新的知識,建立新的知識系統,養成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發展。幼小銜接要做好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互動,使幼兒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熟悉周圍環境,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比如,可以請一些小學教師來幼兒園,為幼兒解答一些他們關心的問題。有些幼兒會問:“小學會不會有很多哥哥姐姐呀?”而小學教師的講解答疑,會讓幼兒對小學學習環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對其有一個美好的期待。通過這種雙向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幼兒有一個很好的心理準備,對其將來的學習會產生很大影響。
為了使幼兒更好地融入小學生活,幼兒園教師必須從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意識開始,做到讓幼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嚴格的自律。幼兒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其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的重要因素。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讓幼兒獨立著裝、穿鞋等,了解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在什么情況下要做什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學習用品和日用品的外形和數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東西,還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例如,在幼兒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各種主題比賽培養其自立能力,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做,做正確的回答,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重新調整自己的行為準則,為入學做好鋪墊。另外,小學的課程安排與幼兒園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校還可以提前調整日程,適當地增加學習任務。通過逐步增加課時任務,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比如,可在幼兒園教育中,增加一些小學課本的內容,像古詩詞、數學故事、英語對話等等,營造出一個真正的學校氛圍,讓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
要加強對幼兒園教師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提高家長的教育觀念和銜接意識;要優化幼兒園教師隊伍,重視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適時開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做好入學前的心理準備。應加強幼兒園課程建設和監管,積極探索并建立師資輪換機制,全面推行公平教育和民主教育,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為其進入學校做好準備。可組織幼兒到學校參觀,了解學校的環境。提前適應新的環境,能讓幼兒對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充滿期待。教師要進行實地考察,以了解小學教師的工作方法、教育策略、班級管理情況,并將其應用于幼兒日常管理,使其能夠實現雙向銜接,高效推進,獲得最佳的銜接效果。
在此基礎上,還可就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入學預備問題進行探討,并結合目前的狀況,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在開展教育活動時,要結合幼兒的具體情況,結合其思維發展階段、年齡特點,減少幼小銜接過渡時期的盲目性,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以確保幼小銜接的教學效果,讓幼兒為今后的小學學習和生活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