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程(甘肅:寧縣新寧鎮梁高小學)
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范圍較廣,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文學知識、文化知識,還蘊含著眾多的科學知識。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關注學生對文學知識、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其對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效率,對于其進步和發展有積極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落實好對科學知識的講解,以此助力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受年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狀態很容易被周遭的環境所影響。通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引導學生以更加理性積極的態度面對并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對其綜合素養的發展有積極意義。第二,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為更好地在語文課堂上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對教學內容和形式做出優化,進而更好地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更加積極的表現,最終會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豐富的知識儲備是科學素養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基礎之一?;诖耍W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讓其在完成課內閱讀的基礎上增加課外閱讀量,并對所讀的文段展開深入分析,以此增加其知識儲備,為其科學素養的形成打好基礎。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陶罐和鐵罐》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對教材中的這則寓言故事深入地展開分析,讓學生了解到寓言故事背后的深意: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都要保持謙虛的態度,萬萬不能驕傲自滿,要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反思自己的缺點;保持謙虛謹慎,才能夠走得更長遠,否則會被自己的驕傲所害。在學生了解了寓言的深意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故事背后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鐵罐最后去了哪里?少部分學生能夠回答出“鐵罐氧化了”這一答案。教師要表揚其認真思考的態度,也表揚其知識儲備量的豐富。此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后搜集與鐵罐氧化相關的資料,并閱讀相關書籍,這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時促進其語文水平的提升和科學素養的形成。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帶領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入分析,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學知識,也要讓其知曉其中的科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包含相關科學知識的書籍、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同時促進其科學素養的形成。
科學素養與實踐活動密不可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中要結合所講授的知識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助力其更好地實現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為其科學素養的形成打好基礎。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曹聰稱象》時,教師可以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以前準備水槽、塑料盒、小石塊、小象模型等材料。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講授曹聰稱象的過程。其次,為激發學生的熱情,助力其更好地理解所學、促進其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完成稱象過程的講解后,教師要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帶領學生實際操作一次“稱象”的過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對課文中所描寫的內容有更直觀的了解,同時能夠掌握“浮力”“等量代換”等科學知識。最后,教師要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文當中,并為其講解“遇到事情善于動腦筋、認真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辦大事”這一道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對文章內容及其蘊含的哲理有深刻的印象,還能掌握科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對生活的益處,有益于其科學素養的形成。
為更好地助力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所講授的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實踐練習,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以更大的熱情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知識的探索,最終促進其科學素養的形成和提升。
小學生對周邊的一切事物都有極強的好奇心,希望親自嘗試、體驗。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組織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進而實現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向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科學思維,進而為其科學素養的形成打好基礎。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閱讀文章,讓學生了解楊梅成熟的過程,了解作者與楊梅之間發生的小故事。其次,要引導學生探索文章的思想情感,讓學生了解作者通過文字想要表達的對楊梅的喜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樣,學生會對整體的文章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在課程的最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請同學們認真思考,小作者吃了好多楊梅后牙齒為什么會變得又酸又軟呢?這個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會對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有所了解:楊梅富含果酸、維生素C等酸性物質,吃多了會使神經受到刺激,導致牙齒有酸軟的感覺。這能夠讓學生對文章中的科學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對其科學素養的形成有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教材內容深入地展開研究,找出其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向學生提出與之相關的科學問題,助力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小學語文教師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并做好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以此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在當前的教學背景下,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可以先以語言表達的形式為學生介紹納米技術,讓學生對這一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初步的認識,并感受到科學的神奇之處,進而將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激發出來。之后,教師可以借助信息設備為學生展示教材中所提到的應用納米技術的物質,如“有納米涂層的冰箱”“碳納米管”“用到納米吸波材料的隱形戰機”等等。這會讓學生對文章所講述的與納米技術相關的知識有更直觀的了解,其探索的熱情也會更高。最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對科學知識的探究中,最終實現科學素養的形成,為其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為更好地助力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學生對語文學科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有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其主動參與到科學知識的探索中,最終實現科學素養的形成。
獨立思考能力是推動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能力之一。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中也要做好對其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以此推進學生對語文學科中的知識展開深入探究,讓其在這一過程中確立科學意識,為其科學素養的形成打好基礎。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時,教師在正式講解文章前可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想法呢?部分學生會提出問題:路上為什么長滿了鮮花?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深入分析,讓其了解路上開滿鮮花的原因。在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還可提出問題:同學們,為什么路上遺落了花種就會長出鮮花呢?鮮花是怎樣生長的呢?請同學們在課后自主探索問題的答案。通過為學生布置簡單、有趣的科學探究問題,能夠激發其探究熱情。學生在自主探索答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到鮮花生長的過程,還能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這對于其科學素養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間,為其布置更多的科學探究任務。在鍛煉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同時,助力其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為其科學素養的形成助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助力其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為其全面發展提供支撐。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文章展開深入閱讀,組織其開展實踐活動。教師還要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引導學生深入地展開思考,以此助力學生接觸并了解更多、更豐富的知識內容,促進其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