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甘肅:合水縣西華池小學)
在新課程改革逐步實施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品質成為學科教育的核心任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應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應關注其學習思維和學習品質的養成。而小學英語教師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引領者,更應提煉傳統教育模式的優勢,引入新的教育理念,調整知識講解模式,在順應小學生學習特征的基礎上,針對科學學習思維的建構進行重點培養,使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運用對應的學習思維,提升英語教學有效性。
思維品質一詞的內涵是個人在應對不同問題時思考方向的體現,因此不同的思維品質體現個人在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方面的差異。基于此,在英語教學時,教師應采用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進行訓練。在設計訓練學習思維的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實踐活動的連續性和邏輯性,從把握思維品質的內涵入手組織合理的教育活動;在講解教材中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使學生運用對比思維和歸納思想解讀教材知識。
伴隨各學科核心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師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思維品質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培養探究性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成為小學英語教育活動的重要指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提煉與重組,還要專門組織以思維訓練為主題的實踐學習活動。雖然不同教師對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理解不同,但都以組織思維訓練作為主要教育形式。對當下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調查顯示,目前以培養科學探究意識為主的實踐活動仍然較少,學生對學習疑問的求證意識并不強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提供更多思維培養路徑。
在小學階段英語教材中,通常以不同主題作為劃分單元和語法學習內容的依據,由于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認知能力較差,難以建構體系化的學習模式,英語教材在編撰過程中普遍使用結構簡單的句式作為例句,使學生能通過解讀句子掌握詞匯的應用規律。這種教材編撰方式必然會使對話中的語言細節被忽視,難以體會英語語言表達中的嚴謹性。因此,教師在解讀教材對話或圖片資料時,應從學生視角出發,將教材知識以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方式呈現,以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習思維為指引,從其他角度搜集資料補充教材文本。延伸和補充知識點的形式,不僅能彌補教材編撰過程中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考量,還能培養嚴謹的問題探究意識,使學生能從課堂講解中獲得不同的能力提升,確保英語教學工作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3“A t the zoo”為例。本課學習去動物園參觀的詢問語句和 詞 匯,如“Don,t feed the anim als!”,ele‐phant,giraffe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不同動物的圖片和介紹視頻,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引導學生學會不同詞匯的發音和中文含義。在掌握詞匯基本含義后,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詞匯掌握效果進行鞏固訓練,由教師用英文介紹動物身體特征,學生在紙上繪制簡筆畫,用這種反向訓練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英語知識深入探究的動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課外搜集的描寫動物園景觀的課文向學生展示,師生一起解讀文本含義,在課內外不同材料的對比中,鞏固學生對動物詞匯的記憶效果,培養探究品質和科學學習模式。
在以往教育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師普遍用測驗成績衡量學生知識掌握效果,一切教學活動的安排都服務于提高成績和口語表達能力。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教師更多的是講解英語語法知識和詞匯的構成,極大地縮減了課堂中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在長期被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建立科學的語言學習思維和學習品質,學科成績始終難以提高。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完善的語言表達模式尚未建構,學習英語知識存在一定障礙,因此教師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反思,以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品質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從新課改中挖掘新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應尊重學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引導其建立自主性的知識學習模式,在參與不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其敏捷的思維品質。
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1“W el‐com e back to school!”為例。本課在練習打招呼用語的基礎上,學習歡迎他人的禮貌用語和自我介紹的標準語句,如“Nice to see you.”“I’m from Shandong.”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播放教材中提到的國家的圖片,引導學生之間運用不同詞匯介紹自己和他人,使其在語言交流過程中掌握國家類和省份類的詞匯。這種以交流訓練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相較單向的知識講解,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便于在情景交流中發現自身學習的不足,能積累應對不同語言場景的英語句型,在對話練習中強化學習思維。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概念認知較差,因此教師應以調整教學模式為核心重組教育流程,增強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品質重要性的認識,從多角度探索提升知識掌握效果的方法。在小學英語教材中大多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在講解詞匯和語法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元素,通過創設不同學習情境的方式,打破學生語言表達體系與英語語言結構之間的壁壘。將理論性的語法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增強學生學習英語語言規律的動力。在良好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能從多角度理解詞匯含義,更容易接受詞匯應用的語法規則,不僅能提升文本的閱讀分析能力,還能積累寫作素材,培養深刻性的思維品質。
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5“Let's eat!”為例。本課學習向他人索要食物和一起分享美食的句式,如“I’d like som e bread,eggs and juice.”“Here you are.”在本課教學時,教師應事先準備一些食物如“面包”和“蘋果”等,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為各小組分配數量相同的蘋果、面包和牛奶等,引導學生用英文表達自己喜愛的食物,完成小組內食品的合理分配。這種分配食物的對話活動,能創設自由表達的學習情境,降低學生對話類知識的理解難度,增加與他人互動交流的機會,達到新課改中培養科學思維品質的教育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英語學科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不僅能豐富詞匯學習方式,還能培養合作精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模式,便于教師更好地控制教學節奏,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以開放式的語言溝通,建立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也有助于培養靈活性的思維品質。基于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的知識體系,依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劃分學習小組,組內自行分工完成合作探究。用小組合作模式學習英語知識,能使課堂的詞匯知識得到應用,在不同主題的對話練習中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便于學生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在合作探究完成后由小組之間互相評價,便于學生從多角度明確自身的不足,使小組內形成良性的互助關系,這對提升班級整體學習能力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W e love anim als”為例。本課學習詢問句型和動物類詞匯,如“W hat’s that?”“W hat’s this?”,bear等,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猜謎游戲,由小組內一位成員拿著只露動物尾巴的圖片,一位成員用英語猜出動物,兩人配合猜出動物數量最多的小組可得到獎勵。這種合作猜動物的學習形式,能將教材詞匯與動物形象結合,加大對詞匯的理解深度,在指出圖片對應的詞匯時還能練習口語發音,有利于培養學生應對不同語境時的靈活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品質是指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性,通常體現為學生能創造性地解決英語學習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以不同主題的閱讀文本為基礎,設計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和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從更多角度理解文本的語言組織特征,利用不同方法解決閱讀問題。教師應充分利用不同的文本教學形式,打破學生英語語言學習中的思維定式,拓展學科學習的途徑和渠道,使學生不僅能掌握詞匯和語法的應用規則,還能依據主題的不同靈活組織口語表達,培養學科學習中的科學思維品質。
以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2“Colors!”為例。本課主要學習顏色類詞匯如green,red,yellow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公園景觀圖,引導學生用英語描繪圖片中的景色和建筑。在學生表達思維受限時,教師可以播放公園的鳥叫聲等進行提示,在學生描繪完公園景色后,教師可以播放錄音展示規范化的景觀介紹對話,糾正學生在語言組織方面的思維定式。
總而言之,教師應從新課改中提煉教育觀念,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將更多教育方式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從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入手形成多元化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