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務大數據中心 胡波
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涉農信息井噴式增長,農產品滯銷的信息也屢見不鮮。滯銷對農產品市場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以及農民增收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農產品滯銷問題主要在于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而滯銷事件一般涉及農戶、政府、企業、媒體、消費者等多個主體。破解農產品滯銷難題,需要將產業產品結構調整與產業組織模式變革相結合,將傳統營銷促銷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相結合,將應急之策與長遠之道相結合。
產業化經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由于在農業生產中“靠天吃飯”、跟風種植等問題長期存在,相關農產品集中上市、暫時性供大于求的局面極易產生,再加上受流通渠道不暢、產需脫節、加工比例不高、消費有限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產品滯銷成為一道困擾農業經濟發展的“魔咒”。破解這道“魔咒”,產業化經營是必由之路、治本之策。通過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能夠實現科學化規劃、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農產品品種結構和產品結構可以得到優化,進而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大數據是現代農業新型資源要素。掌握和運用大數據的能力成為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產需信息的傳播不充分、不對稱,既造成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又造成“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困境。在許多農產品滯銷事件中,輿論紛紛曬出超市或市場中動輒幾元的終端價格,對跌至幾分錢的農產品地頭價表示不可思議。一邊是農民賣不出好價,另一邊卻是市民不得不承受高價,有輿論將此形容為“兩頭叫,中間笑”。因此,農業大數據應用要加快發展,并成為重塑我國農業競爭優勢的新機遇、破解滯銷難題的創新舉措。我國單品種的統計數據相當欠缺,要以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為突破口,加快補齊農業大數據薄弱的短板,提高農民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生產、用數據經營的水平。
電商是互聯網時代農產品流通的重要方式。電商平臺記錄交易品種、數量、價格和地區分布等產銷信息大數據,具有信息資源優勢,能夠把需求更直接、快速、準確地反饋到生產端,緩解產銷對接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同時,農產品還可以利用電商平臺塑造品牌。各地依托地域優勢資源、特色產業和文化積淀,培育一批網紅農產品品牌,既提高了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又提升了產品價值,促進了農民增收。我國要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商,特別是重點推動適合電商銷售的產品,拓寬市場半徑,擴大市場容量。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志。社會公眾對于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偏重規模和數量的傳統農業需要向更加倚重質量和效益的品牌農業轉型升級,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對于農產品市場營銷和推廣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農產品品牌彰顯著農產品的安全、健康、品質、信譽等市場競爭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銷路。同時,通過農產品品牌建設,相關產品可加速實現標準化生產、鏈條化發展,進一步提高附加值。因此,農業產業要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創建,以品牌提升質量,以品牌引領消費,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借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媒體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明顯,名人效應、網紅效應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利用網紅的知名度、影響力,商品可以快速樹立品牌形象,贏得消費群體,從而立足于市場。
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發展,處于一個競爭相對激烈的環境。市場上不乏優質農產品,缺少的是溝通產需的商業思維、特色鮮明的品牌創意和穩定可靠的營銷模式。而農產品之所以滯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上述因素的缺乏。在此情況下,受益于名人效應,農產品與市場的距離大大縮短,農產品本身的品牌價值、文化內涵等大大提升,名人效應對于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防范和化解農產品滯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農業產業要善用媒體、善用名人效應和網紅效應,培養農民的新媒體意識,大力發展農村網紅經濟,充分發揮網紅帶貨促銷作用。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主要路徑和最佳模式。農產品產銷涉及環節多,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如果任由相關謠言或不實傳言泛濫,很容易引發或加劇農產品滯銷危機。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法治的方式規范凈化農產品市場的網絡空間,為農產品市場穩定運行和農民持續增收保駕護航。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制定治理網絡謠言的法律法規,加大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謠言的監測和打擊力度,及時進行專業化科普解讀,為農產品營銷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媒體從業規范,提高媒體涉農報道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增強媒體和全社會愛農護農的責任意識,謹慎發布和炒作農產品滯銷信息,避免因不專業、不全面的報道而引發盲目關注。
盡管農產品滯銷大多是局部地區、部分產品出現的問題,但對涉及的農戶個體來說,關系到其一年的收入,特別是貧困地區,關系到產業扶貧的效果和貧困農民的脫貧增收。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增強系統思維,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防控體系,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各級政府部門要針對反復出現滯銷的農產品,進行深入調研,摸清全國總體產需情況,在此基礎上統籌制訂全面完善的單品種產業發展規劃,用于指導本地調整農業產品發展結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品種,因地制宜加快研發特色品種,大力推廣特色技術,盡快形成特色產業,避免無序化發展和同質化競爭;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建設,通過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綠色高效基地創建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探索、健全農產品標準體系,以此來確保品質、防范滯銷。
經常發生農產品滯銷的地區,要加大交通、冷鏈、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首先,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動改善農村地區交通條件,努力爭取農產品運輸優惠政策,不讓農產品“堵在路上”。其次,加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力度,合理布局倉儲冷鏈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的貯藏、保鮮能力,延長農產品的保鮮期、銷售期,緩解集中上市壓力,不讓農產品“爛在地里”。最后,積極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深加工發展,拉長農業產業鏈,讓農產品從地頭產品變成工廠商品,進一步提升其附加值。
全國農業品牌公益信息大數據平臺要本著農產品提質增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盡快搭建并完善。首先,各地政府要在目前產業的基礎上,挑選一批資源稟賦好、產品品質佳的特色農產品,精心培育其品牌,增強其競爭力和帶動力,促進區域同一品種農產品實現抱團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其次,各地政府要加強品牌農產品信息的權威發布,為農戶提供政策、價格、供需等各類信息服務,并利用平臺的大數據技術優勢,實現產銷信息精準配對。最后,各地政府要加大品牌營銷促銷投入,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宣傳品牌,充分發揮品牌引領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有關部門應對已出臺的《“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實施細則》進行修訂完善,在考核內容中增加“滯銷防范化解能力”部分,對工作隊伍建設、產業規劃指導、促銷制度建設、滯銷炒作應急處置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并將農產品滯銷防范化解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評價內容體系,進一步強化落實農產品滯銷地方政府負總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