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張季
佛手瓜屬多年生攀援性宿根草本植物,具有適應性強、栽培容易的特點,可在庭院、路邊、溫室大棚邊等地種植。佛手瓜在豫北地區只能進行一年生栽培,其嫩瓜清脆多汁,味美爽口,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成分,且耐貯、耐運,能有效調節淡季蔬菜供應。佛手瓜肥大的塊根與馬鈴薯營養相似,可以像馬鈴薯一樣烹制,味道似馬鈴薯。佛手瓜多汁的嫩芽,味道像蘆筍。鮮瓜每667 m2產量4000~5000 kg,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現將豫北地區佛手瓜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豫北地區通常以種瓜作為播種材料在溫室內進行育苗。種瓜要選用個頭均勻、成熟好、無損傷、無凍害、質量在200~300 g 的中等瓜。佛手瓜于1 月下旬至 2 月中旬在溫室內催芽,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種于花盆或營養缽內。選好的種瓜要裝入營養缽或埋在濕沙里催芽,沙的相對含水量保持在75%,一般用手抓起不沾沙、用力握緊不滲水即可。溫度控制在15~20℃,經過15 d,種瓜頂端開裂,胚芽伸出,并長出須根。芽長至2~3 cm時,將發芽端朝上、柄端朝下,栽入營養土袋內育苗,種瓜上面覆蓋3~4 cm 營養土。營養土用25%的細沙、50%肥沃園田土和25%的腐熟過篩圈肥組成。佛手瓜栽后注意保溫保濕,出苗前溫度控制在20℃,出苗后溫度降為12~15℃,以利于培育壯苗。
定植時間在早春斷霜后,一般為4 月上中旬。株行距為5 m×5 m,每667 m2種植15~25 株。定植前每株挖1 m×1 m 的穴,用腐熟有機肥150~200 kg,加適量磷肥、鉀肥與細土充分拌勻后施入,覆蓋10 cm 厚的肥沃園土,使穴內土面略低于地面,以便灌水和培土。將瓜苗去掉營養袋后帶土定植于穴內,每穴栽1 株苗,栽后澆小水,穴周覆地膜以提高地溫和保持濕度,促進緩苗。
佛手瓜生長發育旺盛,吸收肥水能力強。幼苗期中耕除草,小水淺澆,防止大水漫灌降低地溫,影響幼苗生長;同時,少量施肥,以防爛瓜,保證成活率。進入6 月后,氣溫升高,佛手瓜生長加快,地面要保持濕潤。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佛手瓜生長前期要結合澆水追肥2~3 次。每株佛手瓜在距主莖50 cm 處挖環狀溝施肥,施氮磷鉀復合肥0.2~0.3 kg、腐熟糞肥5~7 kg,并逐漸擴大施肥圈。進入開花結果期,肥水管理要加強,澆水次數和澆水量要增加,地面要始終保持濕潤,以滿足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此時,佛手瓜要結合澆水追肥2~3次,每株施氮磷鉀復合肥0.5 kg、腐熟糞肥10~15 kg,施后覆土并蓋雜草,防止水分蒸發和土壤板結。
佛手瓜抽蔓后及時搭建棚架,露地栽培棚架高度以利于人工操作為準,一般高1.8~2 m。棚架建設方法為每隔5 m 設一排立柱,拉上橫桿,捆緊即可。棚架要搭建牢固,以防止被大風吹倒和被繁茂枝葉及果實壓倒。棚架可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的骨架,撤去棚膜后引蔓上架,作為溫棚菜的倒茬菜栽培。
植株保留3~5 個健壯蔓上架,并摘除多余側枝。莖蔓上架時,需人工扶綁牽引,防止瓜蔓相互纏繞,使之均勻分布于架面。莖蔓上架后及時人工“解綁”,以免影響主蔓的增粗生長,并進行1~2 次摘心,以促進分枝,增加結瓜數。瓜蔓超出棚架下垂時,應人工引蔓上架,并將過多下垂莖蔓剪除,以免消耗養分。植株進入旺盛生長期時,易產生莖葉重疊、枯萎和落花落果的現象,應摘除大部分雄花及過密枝葉,減少養分消耗,增加通透性,保持植株健壯繁茂,達到均勻結瓜、提高產量的目的。
佛手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和白粉病。防治霜霉病可選用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 倍液,隔7~10 d 噴施1 次,連續噴施2~3 次。防治白粉病可在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2000 倍液、50%多硫膠懸劑600 倍液或27%高脂膜乳劑100 倍液,隔5~7 d 噴施1 次,連續噴施2-3 次。
佛手瓜地上蟲害主要有白粉虱和紅蜘蛛。防治白粉虱可用10%撲虱靈乳油1000 倍液、25%滅螨猛乳油1000 倍液、天王星2.5%乳油3000 倍液或2.5%功夫乳油5000 倍液噴霧,均有良好效果。防治紅蜘蛛可用1.8%農克螨乳油2000 倍液、20%滅掃利乳油2000 倍液或20%螨克乳油2000 倍液噴霧。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灌根防治。
佛手瓜以嫩瓜供市,由于其具有邊開花、邊結果、邊成熟的特性,可在花謝后15~20 d、果皮鮮綠、果肉尚未硬化時采收。鮮食用瓜采摘過晚則瓜皮變厚,影響口感。作為儲藏瓜,應在花謝后25 d、果實變硬、果皮轉淡綠色、果面明顯發亮時采收。作為種瓜用的佛手瓜,在花謝后35 d、果皮轉淡黃、達到生理成熟時采收。采摘時,佛手瓜要輕拿輕放,瓜柄要在瓜基部剪斷,用紙逐個包好,置 5℃左右的室內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