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興昌,曹銀忠,馬靜音
(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1731)
歷史主動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他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直面風險挑戰,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展現出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盵1]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也強調:“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盵2]27此后,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深層邏輯。所謂歷史主動精神,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對歷史規律主動遵循、對歷史大勢主動適應、對歷史主體主動認知、對歷史使命主動擔當、對歷史挑戰主動回應、對歷史發展主動推動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風范,其實質是一種自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狀態或境界。因此,對歷史主動精神內在邏輯結構和理論內涵的探究,對于我們進一步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大勢,提振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弄清精神譜系的凝聚之源,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歷史主動精神的核心信念層回答的是“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2]72。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救國、興國、富國以及強國之路上始終需要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其中,對“是什么”問題的回答直接決定著中國共產黨“要干什么”的問題,而對“要干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又直接反映著黨“是什么”的問題,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創造從落后時代、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的歷史奇跡,其關鍵就在于不論國內外主體性坐標如何位移,中國共產黨人都能夠始終牢記自己“是什么、要干什么”這一根本問題。也正是對這一問題的不懈追問,為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揚“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根本依據,充分彰顯了百年大黨在回答初心使命問題上的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性政黨。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核心要義,其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立場,為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根本動力。
人類有史以來,無論是處在何種文化的政治力量,凡有所作為者,必定有道義的支撐和名義的支持。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正因為同“人民結合起來”,才能“生根、開花”[3]。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所形塑和踐行的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和最具吸引力的道義高地。作為人類的個體,無論處在何種國度、何種文化之中,都會有一種天然的神圣性的需求,否則“人”的存在就失去了其意義。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置于神圣之地位,也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之為政,愛人為大”“萬物之中,以人為貴”等所揭示的生命存在的本真意義。黨的百年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盵2]66黨能夠始終“站在人民一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2]66,這是黨能夠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能夠始終成為“行動派”的根本所在。而其中“代表誰”“不代表誰”正是對“中國共產黨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的集中回答,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要干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給予了明確的指向。
與以往那些看不到人民群眾任何歷史主動精神的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者不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認為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和銅墻鐵壁,并將“人民”視為“主人”主體、歷史主體、享有主體和評價主體。首先,從“主人”主體之維觀照,表現為發展為了人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真實需求反映著歷史的主流,代表著社會的潮流,也決定著社會前進的方向。習近平強調:“必須從思想和感情深處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盵4]這就要求共產黨人要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同時樹立起“體現人民愿望”“尊重民意”的價值導向,以人民為“主人”主體,扮演好“人民公仆”的工具性角色,并將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精神轉化應用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全部實踐中,進而讓“發展為了人民”真正得到貫徹落實。其次,從歷史主體之維觀照,表現為發展依靠人民。英雄史觀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歷史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超人”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人民群眾則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然而,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的創造者、見證者和書寫者。這主要基于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和創造性作用始終貫穿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以及社會變革的實踐之中。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5],從而找到了將歷史發展客觀性與主體性內在統一的主體基礎。中國共產黨對唯物史觀有著強烈的理論自覺,深刻認識到“人民的力量”。習近平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作用,煥發他們的歷史主動精神,調動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6]。作為歷史主體,人民是具有高度革命性、創造性與主動性的存在,其兼具歷史“劇中人”與“劇作者”雙重身份,而歷史本質上就是人之活動的過程集合體,人的“本性”自然也就展現在歷史之中。因此,尊重歷史歸根結底就是尊重歷史的創造者。再次,從享有主體之維觀照,表現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眾歷史主動精神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對其根本利益的滿足。共建才能更好地共享,共建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共享。共建共享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與“發展依靠人民”緊密結合。其中,“為了人民”的共享是共建的邏輯旨歸,而“依靠人民”的共建是共享的邏輯基始,二者體現出的是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一。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和人類文明的創造者和書寫者,故而也就理應成為其成果的享有者和所有者。最后,從評價主體之維觀照,表現為發展過程和結果受人民監督和檢驗。時代是出卷人,中國共產黨人是答卷人,人民則是閱卷人。人民群眾不僅是價值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也是價值的評判者。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7]這不僅表現為發展過程受人民監督,還表現為發展結果由人民檢驗,即作為“主人”主體、歷史主體、享有主體的人民,將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對發展過程及其結果的價值評價之中,檢驗發展過程及其結果是否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和真實需求。
總之,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精神內蘊著黨和人民的雙重主體范疇,體現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也體現了黨和人民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中的“血脈聯系”和“根基關系”。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高度一致的。一部黨的百年奮斗史,既是一部黨激發人民主體意識和主體活力、領導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歷史,也是一部黨與人民共生共在、共建共享的歷史。所以,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精神,不僅是歷史主動精神的思想要義,還是歷史主動精神生發的深刻動因。
中國共產黨是使命型政黨。牢記歷史使命的擔當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靈魂旗幟,其牢固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為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內在動力。
牢記歷史使命的擔當精神解決的是中國共產黨“要干什么”的問題。對此,習近平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8]這個百年歷史主動的目標指向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本質屬性和建黨初衷的鮮明體現,是歷史主動精神內在特質的突出表現,更是貫穿我們黨百年來執政興國和治國理政全過程的一條歷史主線,體現了黨領導人民實現從落后時代、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行動邏輯?!皻v史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和責任。”[9]為完成不同階段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甘作“考生”,并以考生的身份歷經“四次大考”,而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也正是在這“四部趕考曲”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特征。
首先,在“救國大考”中,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和中華民族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中國共產黨人以強烈的時代主體意識和自覺的歷史擔當精神走上歷史舞臺,毅然擔負起“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的歷史使命?!皬拇耍袊嗣裰\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盵10]10-11正是由于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完成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的社會條件。其次,在“興國大考”中,中國共產黨人以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崇高旨趣,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從舊中國一窮二白、百業待興的廢墟上起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再次,在“富國大考”中,中國共產黨人繼續肩負起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重任,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最后,在“強國大考”中,面對新的歷史任務、歷史方位和歷史“交叉口”,中國共產黨人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和趕考決心,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和趕考精神,并將其上升為主體自覺行動,立志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考出好成績”。在新征程中,黨領導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不僅成功探索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文明構筑了新形態,還創造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使民族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歷史發展的階段性難以掩蓋歷史擔當的銜接性和歷史使命的傳承性?!八牟口s考曲”雖然面臨的“考核”任務、“考題”內容、“考試”方式、“考評”標準、“考場”環境、“考試”難度、“考官”要求等所構成的時空場域有所不同,但“四次大考”前后相繼、相互貫通、彼此關聯,“曾在”的趕考為“此在”的趕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在”的趕考為“將在”的趕考創造了堅實的條件。所以,“四部趕考曲”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階段性呈現,事實上還是一個一脈相承的有機整體??傊s考與歷史使命在中國共產黨救國、興國、富國和強國之路上有機互動且交相輝映,二者邏輯契合、緊密結合,歷史使命構成了趕考命題出場的實踐邏輯,規定了不同時期趕考的目標、任務和前進方向;趕考則是實現歷史使命的一種實踐形態和形象化闡釋,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以新的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一部黨的百年發展史就是一部大寫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擔當史和趕考史,中國共產黨人只有繼續發揚牢記歷史使命的擔當精神,以現實為連接點,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才能迎來從“強起來”到“美起來”的偉大飛躍。
歷史主動精神的方法操作層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的加速動力和統合動力問題的直接回答。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但夢想不會自動實現,必然會面臨各種阻礙和困難,繼續回答好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繼續考出好成績”,就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奮楫篤行,化愿景為現實、化理念為行動、化主張為實踐。也正是對這一問題的不懈追問,為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揚“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依據,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直面歷史挑戰、主動謀求歷史發展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強。
中國共產黨是實干型政黨。直面歷史挑戰的奮斗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實踐表達,其有效鍛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品格,為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統合動力。
奮斗作為“勞動”“實踐”等唯物史觀概念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中時代化、大眾化、本土化的表達,是中國共產黨人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超越現存生活狀態、達至高階生活形態,進而實現人的本質的根本進路。所以,奮斗從本質觀照是最具力量的實踐形式,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成就歸根結底就是人之奮斗和奮斗之人的內在矛盾運動的產物,它既凸顯了人之活動的實踐特性,又展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正如習近平所說:“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11]作為歷史主動精神在實踐上的升華和行動上的集中表達,直面歷史挑戰的奮斗精神帶給人的情感體驗具有三重性,即艱辛性、長期性和曲折性,其現實形態主要包括艱苦奮斗精神、接力奮斗精神和忘我奮斗精神。這“三個精神”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精神的整體形態結構,也直觀而又深刻地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直面歷史挑戰時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
首先,艱苦奮斗精神。從哲學維度觀照,“艱苦”既是指與主體需求相關的各種現實客觀條件的總和,也是主體的一種主觀性感受。而“奮斗”則是主體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客觀世界、創造歷史的奮進過程。人不僅是艱苦奮斗的主體,也是艱苦奮斗的結果和客體。如此,這一特殊奮斗方式就成為聯結主體與客體的中介和載體,成為促使主客體協同共創的重要力量。習近平指出:“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12]艱苦與奮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沒有艱苦的奮斗是松散懈怠的,沒有奮斗的艱苦只能周而復始、自甘認命。艱苦是為了能更好地奮斗,艱苦的價值只能通過奮斗的狀態得以體現。作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構成,艱苦奮斗既是中國共產黨人成為實踐主體的必備要件,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主體性的生動展現,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主體自覺的一種集中體現。其次,接力奮斗精神。接力奮斗是對持續奮斗和接續奮斗的形象化闡述,是指圍繞同一奮斗目標永續奮斗的精神狀態,也是指奮斗的價值旨歸不變,而奮斗歷程接續不斷的過程。接力奮斗是對奮斗整體性和歷史性的把握,體現出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從歷史的宏觀視野、從歷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來認識和把握奮斗的歷史規律的過程。正如習近平所言:“奮斗是長期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偉大事業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斗?!盵13]歷史的進程總是在前赴后繼的奮斗中被串聯起來,歷史的畫卷總是在接力奮斗中繪就和延展。沒有個體意義和作為群體意義上的共產黨人的接續奮斗,中華民族是難以從“黎明前的黑暗”中超拔出來的,更談不上實現從“強起來”向“美起來”的偉大跨越。所以,接力奮斗精神貫通“歷史——現在——未來”,其不僅存在于過去,還需踐行于當下,更需堅持于將來。最后,忘我奮斗精神。習近平指出:“奮斗是曲折的,……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盵12]奮斗總是伴隨著奉獻,正所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前者詮釋著無私,后者彰顯著奉獻。奉獻是奮斗的內在規定性,它內在包含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狀態。此外,中國共產黨還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其現實時空的關懷范圍不僅僅限定于“我”,而是涵蓋著“我們”。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人類進步的一邊,以百年奮斗之“自轉”推動世界歷史之“公轉”,以接續探索之“新版本”構筑人類文明之“新形態”,以胸懷天下之“大道”引領未來世界之“大同”,從而凸顯出奮斗精神的世界歷史意義。
總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史也是一部生動鮮活的具有強烈歷史主動精神的百年奮斗史。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將奮斗精神視為其重要政治資源、將是否堅持奮斗精神視為重大政治問題、將弘揚奮斗精神視為其重要政治任務、將為共產主義而矢志奮斗視為其政治生命之所在,以奮楫篤行的精神狀態艱苦奮斗、以篤行不怠的精神面貌接力奮斗、以英勇無畏的精神品格忘我奮斗,才能真正實現從革命主動走向建設主動、從發展主動走向命運主動,厚植歷史主動力量,開辟新的歷史主動道路。
中國共產黨是創新型政黨。推動歷史發展的創新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時代表達,其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為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加速動力。習近平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4]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就是一股主動并且突顯“頻繁主動”變革的強大精神力量,其所內含的能動性和預見性體現的就是一種推動歷史發展的創新精神。具體而言,黨的創新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理論創新。覺醒主體意識,掌握歷史主動一刻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自從中國共產黨人擁有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和“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人就具備了主動的精神力量,在精神上也就由被動轉向了主動。但是,要想持續激活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主動的文化基因,使其精神世界持續獲得更高階和更高質量的主動,就需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15],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袄碚撝帧币騽撔露伴L青”。沒有任何現成理論能一勞永逸地回應所有問題,馬克思主義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根據時代演化而不斷自我創變的思想“活火”。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同時又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雙向互動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進而領導人民獲得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和精神主動。其次,實踐創新。縱觀百年黨史,實踐邏輯始終是貫穿其中的根本邏輯。實踐發展永不停滯,時代問題層出不窮,實踐創新亦永無止境。實踐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改變世界的內在要求使然,也是黨實現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內在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創新“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2]67,而是一種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總命題”指導下的創造版。在這一過程中,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相互支持、相互輝映,二者既是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實現影響的方式。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高度統一與良性互動中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同時也用鐵的事實證明了百年黨史不僅是一部理論創新史,還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實踐創新史。再次,制度創新?!捌埨诿瘢槐胤ü??!敝袊伯a黨人歷來重視制度創新,始終是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繼承者和引領者,能夠通過不斷提升守正創新的戰略性和預見性思維將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貫徹到政權建構上,從而領導人民建立起“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10]127。也正是因為在筑牢制度之網中始終堅持以新應新、以新贏新、以新求新,始終“抓好重大制度創新”,中國共產黨人才能于制度創新中凸顯制度優勢、于制度優勢中增強制度自信,從而為推動歷史發展掃除制度阻礙、提供制度保障。最后,文化創新。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化創新有著深刻的體悟自覺,黨領導人民不斷對現有文化重塑再造,于文化自覺中推進文化創新,于文化創新中增強文化自信和自強,不斷夯實文化創新這一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程。在文化“救國”、文化“興國”到文化“強國”的百年進程中,不僅實現了文化發展從“革命引導型”“建設引導型”到“改革引導型”的飛躍與進階,也實現了對歷史文化母版和國外文化模板的揚棄與超越。
總之,理論、實踐、制度、文化等多形態的創新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創新精神的基本邏輯向度。推動歷史發展的創新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基本內核,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走好歷史主動道路的重要精神和實踐力量。主動是為了創新,創新則需要主動的加持。歷史主動精神與創新精神密切相關,其中,歷史主動精神是創新精神的邏輯基始,而創新精神則是歷史主動精神的延續升級和應有之義,并賦予歷史主動精神以時代內涵。二者須臾不可分離,既呈現出連續遞進的關系,又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可以說,黨的百年奮斗史同樣也是一部不斷推動歷史發展的開拓創新史。
歷史主動精神的觀念支持層由尊重歷史規律的科學精神和保持歷史清醒的自覺精神兩部分構成,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的基本動力和直接動力問題的直接回答。正是對這一問題的不懈回答,為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揚“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重要的內在依據,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遵循歷史規律、保持歷史清醒上的歷史主動和歷史自覺。
中國共產黨是先進性政黨。尊重歷史規律的科學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本色,其深耕厚植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品格,為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基本動力。尊重歷史規律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備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也是共產黨人把握歷史主動的基本遵循和實踐訴求,關系到歷史主動精神發揮的方向性問題。所以,尊重歷史演進規律的科學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形成和發展的邏輯起點和內在保障。具體而言,這種尊重歷史規律的科學精神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于歷史流變中主動認識規律,系統把握規律。認識和把握歷史的行進邏輯與演變規律是掌握歷史主動的首要前提,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思想基礎。歷史不是僵化的事實的集合,而是按照一定演化趨勢向前發展的客觀動態的過程,這種客觀性不以“單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歷史發展是有方向和內在規律的,它永遠眷顧那些站在正確方向上的人。當人們于歷史流變中無法認知和系統把握歷史規律時,就會被這種異己的力量所支配,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而當這種客觀的異己力量被人們所認知并系統掌握時,才能真正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正如習近平所言:“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盵16]這不僅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能夠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能夠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內在依據和重要遵循,還闡明了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同掌握歷史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中國共產黨人也正是在系統把握時勢演化趨勢以及與歷史規律的對話和互動中,才成功打贏了諸多戰略主動戰,實現了從革命主動、建設主動到發展主動的偉大飛躍。另一方面,于尊重規律中發揮主體能動性,充分運用規律。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是掌握歷史主動的基礎和前提,而發揮主體能動性,主動運用規律則是中國共產黨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直接體現。與歷史唯心主義和機械歷史決定論不同,唯物史觀認為歷史并非某種獨立于人的存在,“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17]和無所作為的。歷史發展規律統一于決定性與選擇性的實踐活動中,其并非直接的現實,而是蕪雜現象背后的精神實質,只有在自覺能動的實踐活動和各種因素交互作用構成的歷史合力中才能得以顯現。故而,尊重歷史規律、合理運用歷史規律就必然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也逐漸意識到在遵循歷史演進規律基礎上的“歷史主動”是應該“順勢而為”且“大有作為”的。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于歷史流變中認識規律、于歷史迷霧中把握規律、于遵循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規律,彰顯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善于“觀勢”和“用勢”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中國共產黨是自覺型政黨。保持歷史清醒的自覺精神是歷史主動精神的硬核底色,其精準概括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為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歷史主動提供了直接動力。
掌握歷史主動要有保持歷史清醒的頭腦和源于內心的自覺,歷史主動精神本身內蘊著主動性、自覺性和進取性的精神特質。因此,保持歷史清醒的自覺精神是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重要思想前提,其實質是歷史主體所具備的一種自主的生命精神,即在深刻把握歷史大勢的基礎上,對歷史方位自覺洞察、對歷史經驗自覺總結、對歷史發展路線自覺行動以及對時代之問和人民之問自覺回應,進而努力掌握自身歷史命運的精神狀態。這種自覺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從精神被動向精神主動進而向精神自覺和精神自強的歷史蛻變,其“表”體現為一種高度的行動自覺,其“里”體現為一種高度的思想自覺,而其“愿”則體現為一種高度的政治自覺。
首先,高度的思想自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指南,只有思想自覺達至一定的高度,行動才有相應的自覺。因此,思想自覺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精神的本質性內涵,還是中國共產黨人掌握歷史主動的前置條件。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自覺是對思想自發的辯證否定,它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逐漸上升的過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自發到自覺的動態演進過程,精神上無意識的被動狀態和思想上無所附著的迷惘狀態在很長時期內充斥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人們缺乏自主的生命精神和把握自我、發展自我的自覺能力和自主能力。而在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之后,人們才產生了思想覺醒后的內生動力,在精神上才由自發走向了自覺。從百年黨史觀之,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處于不主動、不自覺、不清醒的被動局面,實現中國人民在思想層面向自覺、自信與自強的飛躍進階,其根本就在于始終堅持包括思想方法論自覺和理論創新自覺于一體的思想自覺即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及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其次,高度的政治自覺。政治自覺是中國共產黨人必備的政治品格和突出的政治優勢,是掌握歷史主動、成就歷史偉業的重要政治保證,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走向成熟的政治需要。縱覽黨的百年歷史,每到重要歷史階段和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人總會在自覺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準確把握黨的歷史方位中確立正確政治路線,從而在歷史選擇的政治覺悟上彰顯出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和特質。其中,黨的百年歷史上的“三個歷史決議”,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以歷史思維審視“曾在”,以歷史經驗指導“將在”的成功實踐,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超政治智慧,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清醒。黨的百年歷史告訴我們,政治自覺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內在稟賦,還是其掌握歷史主動的重要內容。所以,這就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政治覺悟等問題上對標對表,始終把握政治主動,進而更好地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主動權。最后,高度的行動自覺。行動自覺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精神的現實體現,集中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特質。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主動地位不是抽象的和空想的,而是具體的和物質的。思想自覺和政治自覺只有上升為行動自覺才能從“抽象化”走向“具象化”,達到獲得歷史主動地位的目的。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始終保持著“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歷史清醒,切實增強“知”與“行”主動耦合的歷史自覺,這在實踐上彰顯出的正是鮮明的行動自覺。總之,保持歷史清醒的自覺精神內蘊著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三個自覺”,是歷史主動精神的典型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繼續走向成功的內在特質。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復雜局勢,中國共產黨要走好新的趕考路,唯有時刻保持歷史清醒,將自覺精神轉化為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的歷史主動力量,并實現“三個自覺”與歷史主動之間的互融相恰和有機統一,才能真正為中國共產黨人把握歷史主動權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撐。
概而論之,歷史主動精神是一個由核心層、操作層、支撐層等三大層次和價值、目標、實踐、動力、認知、特質等六個層面構成的完整系統。其中,核心層、操作層、支撐層分別發揮著統領、推進、保障作用,雖然所屬層次不同,但三大層次本質上相輔相成、相互支撐、層層遞進的;六個層面雖各有其特定的內容指向,但都是對歷史主動精神的生動詮釋和時代注解,彼此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系,從而構成一個內蘊著強大內生動力的有機整體。歷史不單指“曾在”,還指“此在”和“將在”。因此,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只有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并將其貫穿于黨的“曾在”“此在”和“將在”,才能保持歷史主動精神的無限生命力,進而在新的歷史征程中贏得新的歷史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