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錯位式生產”: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歷程及其供給特征

2022-02-10 18:14:26吳春寶李旻昊
理論導刊 2022年12期
關鍵詞:建構概念研究

吳春寶,李旻昊

(1.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長春 130012;2.華中師范大學 a.政治學部;b.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武漢 430000)

原創性概念是中國政治學發展實現主體性的有力支撐。習近平強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1]伴隨著中國社會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政治學的主體意識和反思意識明顯增強,擺脫對西方政治學知識體系的依附、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已成為共識[2]。而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工作則是概念研究。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3]。然而,中國的政治學就整個知識體系來說,來自于西方政治學[4]。由于主體性缺失,中國政治學發展長期受到西方政治學的支配性影響。中國政治學的創新也是追隨西方政治學概念生產的結果,是一種引進的“新”,而非積累性的知識創新。因此,中國政治學曾一度陷于“如何說”的失語狀態,不知如何通過自己的政治學話語表達,來理論性地解釋中國的政治實踐與經驗。可見,以知識供給為取向,積極推動我國本土政治學概念的生產,對構建中國特色的政治學話語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的政治學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概念是奠定學科發展的基石。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的發展離不開原創性概念的構建。因此,從知識生產角度來看,概念有效供給是推動中國政治學發展實現主體性的邏輯起點。在中國政治學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政治學人已經逐步建立起了概念研究體系及特有的概念生產方式與路徑。通過文獻梳理發現,中國政治學概念供給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推進西方政治學概念的本土化,二是構建本土性的原創概念。

一方面,實現西方政治學概念“本土化”的努力。中國政治學人在吸收和借鑒西方政治學概念的過程中,通過界定西方政治學概念而關注概念移植。一直以來,概念移植是比較政治學的重要研究范疇,同時也是中國政治學進行概念本土化工作的主要內容。當以西方政治學概念對中國政治現象及實踐進行理論研究時,概念內涵的拉伸問題就會呈現出來。由此,概念延展是概念移植過程中出現的最直接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政治學發展過程中,中國政治學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解決概念延展問題,即如何在中國情境下界定西方政治學中的概念,特別是解決政治學概念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濫用問題。具體而言,中國政治學人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沿著薩托利的本質主義方法即古典二分法,解決概念延伸問題[5]。該方法強調每一政治學概念都有清晰的邊界,其從屬概念都有相同的屬性,即通過概念的決定性屬性界定一組邊界清晰的概念,以解決政治學概念的混亂使用問題,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這一路徑又稱“早期維特根斯坦式”路徑。二是運用科利爾、吉爾林等學者的實用主義方法,破解概念延伸難題[6]。基于不同情境選用適當的概念界定方法,以此解決概念延展問題。如當概念界定問題無法通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來解決的時候,眾多政治學人便會利用分級法、程度法的內在優勢,彌補二分法的不足,進而建構起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界定框架[7]。由此可見,這種實用主義界定概念的方法反映的是折中主義思想。總之,中國政治學人無論運用二分法還是折中分析法,所做的重要工作都是通過對移植概念的重構,最終實現西方政治學概念適應中國情境的本土化。

另一方面,建構本土性政治學概念的嘗試。中國政治學人在總結中國政治實踐與經驗的基礎上,生成原生性概念。隨著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的日益成熟,在“取經”“效仿”“引進”西方政治學的過程中,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所暴露的不足也日顯端倪,特別是研究主體性的缺失問題尤為突出[8]。與此同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政治學者無力直面并回應這個歷史巨變時代的知識挑戰[9],陷入知識困境之中。由此,中國政治學人在充分認識西方政治學理論偏差與局限性的同時,自覺承擔起理論研究的時代使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彰顯本土性的概念生產中來。具體表現為:一是從中國幾千年來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汲取營養,建構具有本土特質的政治學概念。特別是當前隨著中國歷史政治學的迅速崛起,中國政治學人掀起了對中國歷史政治問題的研究熱潮。就概念供給而言,中國政治學人在反思“帝國”“民族國家”等體現西方中心主義思想的基本概念的同時,通過對中國國家形態演變的歷史研究,從不同的研究視角相繼提出了“家戶國家”“大一統國家”“天下國家”“儒法國家”等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的國家概念。二是基于中國目前所經歷的深刻而復雜的政治社會變遷,在經驗總結中提煉本土特色的政治學概念。中國政治學人在對中國政治實踐的研究基礎上,透視其經驗現象背后的政治運行機制,進而提出了諸多富有理論穿透性的政治學概念,如“壓力型體制”“基層政府共謀”“行政發包制”“政治勢能”等。從語詞特征來看,有些政治學概念雖然重描述而輕規范,有待學理性的進一步實踐驗證,但這些政治學概念折射出的創造性及主體性特征異常顯著。

綜上所述,政治學概念研究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多措并舉。概念變化的實踐維度和實踐革新的概念維度,構成了概念研究截然不同的兩個面向,其中主體性建構與批判性吸收二者不可偏廢,但必須有所側重。概念研究既要講究兼容并蓄的方法,同時更要關注政治學人主體能動性的發揮,進行自覺的本土性知識積累。實現主體性是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命題。因此,本文的問題意識是,作為知識生產的重要方面,中國政治學人應通過怎樣的方式凸顯主體性以實現有效的概念供給,進而滿足中國特色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以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為例,梳理其概念研究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的特征。

二、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主要歷程

顧名思義,田野政治學是以田野為路徑進行政治學研究的一門學問。它是政治學理論中國化和中國化政治學理論的具體體現。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田野政治學已形成了一種政治學研究的路徑[10]。同時,在特色鮮明的研究路徑下,田野政治學在從起步到發展的30多年時間里,向學界供給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高標識度的概念。從概念供給方式看,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基于個人研究偏好的概念研究

改革開放以后,政治學學科得以恢復重建。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較早開設政治學的高校相比,華中師范大學的政治學雖然起步相同,但發展路徑迥異。張厚安作為最先致力于中國政治學學科重建的老一輩政治學人,敏銳認識到唯有走特色研究道路,才能實現政治學學科建設的重大突破。基于參加過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等重大的農村改革實踐,他把研究領域鎖定在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農村政治穩定發展和村民自治等方面。由此,田野政治學研究得以起步。張厚安特別強調“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種國情決定了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11]。正是基于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他實現了我國政治學從高層研究到基層研究、從國家政治到農村政治研究的拓展[12]。

僅就概念研究而言,針對農村改革以后農村基層政治組織的變化,張厚安提出了“鄉政村治”概念[13]。該概念是自人民公社體制廢除后,對當時中國在治理鄉村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政治格局的高度凝練與概括。作為區別于政治表達的一種學術表達,“鄉政村治”概念厘清了當時學界對農村基層政權認識的混亂,同時也成為自鄉鎮政權建制以來,分析和解釋基層社會政治模式的理論工具。同時,最為重要的是該概念的提出為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奠定了重要方法論基礎:一是提倡理論務農的研究理念。張厚安提倡社會科學的反思性轉換,他提出:“我本人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已近半個世紀,但是在改革開放前的25年,盡管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可是從研究內容與方法上看,總跳不出一個‘怪圈’,那就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基本上是一種注釋式、經院式、教條式的研究。”為此,他明確提出了“三個面向,理論務農”的口號[11]。二是提出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張厚安提倡田野調查,主張采取廣泛調查與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田野實證調查已經成為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根本方法,這拓展了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主要途徑。

(二)成長階段:基于鄉村問題團隊的概念研究

進入21世紀,中國鄉村問題研究逐漸成為一門顯學。“三農”問題成為我國學者關注的重點研究領域,由此帶動了與“三農”問題研究相關的知識競爭。在此背景下,諸多概念也隨之被學者建構出來。此時,徐勇接過“理論務農”接力棒,對大量社會事實現象進行提煉總結,創造概念,獲得對事實的定義權[14]。自此,在秉承“理論務農”的理念下,田野政治學逐漸形成概念研究的自覺。

在田野政治學成長階段,徐勇及其團隊的概念研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一是優化升級農村調查。繼承田野調查傳統方法提出“三實”理念,強調“實際先于理論,事實先于價值,實驗先于方案”。自2006年起,農村調查在典型村和個案村的基礎上進行升級。2015年起,為了從理論上認識“中國性”,升級版的“中國農村調查”得以啟動,包括口述史調查、家戶調查、村莊調查以及專題調查等內容。“2015年中國農村調查”將中國農村調查提升到與時代相匹配的高度,更加凸顯中國農村調查的連貫性、基礎性、戰略性[15]。二是轉換鄉村問題研究議題,構建具有標識性的概念。在不斷升級的田野調查中,徐勇及其團隊強化本土意識,開始自覺將中國政治與中國農村問題置于現代化國家框架中進行闡釋,同時引入中國歷史視角,從而構建出諸多具有原創性的“祖賦人權”“家戶制”“韌性小農”等本土性概念、“國家化”“關系疊加”等轉換性概念,并開始形成具有內在邏輯性的概念家族。

(三)發展階段:基于政治學學科使命的概念研究

當前,建構具有本土特色、彰顯中國政治經驗的原創性概念,強化中國政治學研究的主體性,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學發展亟待完成的基礎性任務[16]。在此背景下,田野政治學因其獨特的研究路徑,不斷提高其概念供給的自主性與自為性,進而彰顯出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的政治學學科責任與使命。然而,從當前我國社會科學的概念供給來看,概念創新數量太多而不是太少,新概念層出不窮,但其中規范性概念不多,多數只是描述性概念,能夠引向中觀、宏觀理論的概念更少[17]。基于上述現實,在概念研究方面,田野政治學更加注重概念研究的科學化、系統性及學理性,將不同的田野政治學概念納入政治學學科體系。

一是延續有理論關懷的中國農村調查。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中國農村調查只開展了西北地區村莊深度調查,2022年開展西南地區村莊深度調查并重新開啟升級版的“鄉村振興·百村觀察”。在秉持以往鄉村調查良好傳統的基礎上,中國農村調查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生產出原創性理論,去除了田野調查的項目化、個體性等弊病,增強了田野調查的基礎性及公共性。二是提煉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方法。一方面,對田野政治學概念體系內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理論性闡釋。如徐勇將田野政治學的概念家族之間的關系歸納為“ 農民—家戶—國家”的邏輯過程。另一方面,對田野政治學概念生成方法進行理論化總結。如徐勇將田野政治學概念建構的路徑總結為,“調查發現——田野事實——概念反思——概念加工——創造性轉換——概念提出——概念論證——概念歸類——概念延展——經受考驗——體系建構——學科貢獻”。而陳軍亞則以“韌性小農”概念的建構過程為例,強調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路徑為,“以親身感知、體驗和觀察到的具體、豐富、鮮活的事實為依據,在與既有知識進行對話、反思既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知識再動員和邏輯再建構,提煉出新的概念,形成學理化的表達”[18]。三是進行田野政治學概念的延展性研究。概念延展是概念學理化的必要途徑。以“家戶制”概念為例,“家戶制”概念被徐勇提出后,田野政治學人便進行了從“家戶制”到“家戶國家”的拓展性研究,“家戶國家”成為田野政治學理解中國國家歷史形態的原創概念。任路從“家”與“戶”的關系出發,探討了中國國家縱橫結構的社會基礎、內在機制及其轉型[19]。黃振華則以家戶制為切入點,進一步分析了家戶國家的國家形態,解釋了其內在的文化模式或制度“基因”[20]。同時,通過辨析“家戶”與“宗族”兩種不同的治理單元,分析了國家基礎性治理單元等[21]。

綜上,從研究歷程可以看出,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是一個注重積累而且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主體完成了從自發提煉概念到有意識自覺建構概念的轉化。同時,從概念供給的特點來看,田野政治學的概念供給實現了由單個概念到概念家族的積累,由此推進了田野政治學概念體系化、學科化的提升。

三、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的基本特征

在中國政治學人主體性意識愈發自覺的驅動下,政治學知識生產競爭成為概念研究的主旋律。基于知識生產的概念供給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高質量概念供給成為必然趨勢;二是供給主體及供給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綜觀當下,本著“不發表,就出局”的原則,知識生產競爭日趨激烈。實際上,中國政治學的概念供給仍處于結構性失衡的狀態,即供給的概念數量雖然較多,但高質量的創新型的原創概念較少。而從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歷程中可以發現,田野政治學已經初步形成了錯位式生產的概念供給模式,并探索出一條有效利用自身優勢,凸顯特色、創新求變的概念供給道路。具體而言,田野政治學概念生產的錯位供給是在當前政治學知識生產社會化背景下,遵循相關發展規律,選擇與同行相異的概念供給路徑,其本質是體現中國政治學人概念生產的自主性及自為性,即在準確定位自身位置、找準優勢下,實現避免概念建構的趨同性甚至同質化的目標。

(一)概念研究論域的錯位

田野政治學長期致力于中國農村政治等相關問題研究,從村民自治研究肇始。基于此,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論域錯位就是通過對自身擅長的農村研究領域進行定位,發揮自身研究優勢去進行富有特點的概念供給。從張厚安提出“三個面向,理論務農”的口號到徐勇提出“實證、實際、實驗”的研究理念,田野政治學始終將田野政治作為研究對象,把政治學研究從殿堂引向田野。在此過程中,田野政治學始終將田野作為汲取理論的源泉,“田野重塑主體,田野開拓方法、田野提供源泉”[22],田野成為概念研究的“富礦”。由此可見,研究論域的錯位使得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與其他的概念研究有了根本區別。

一是田野論域內的概念研究實現了對文本的超越。從政治學概念供給的范式來看,概念建構無外乎文本與田野兩種,前者注重抽象性的政治現象,著重價值與規范;而后者則強調具體而鮮活的政治現象,側重事實與實證。從文本式概念供給的特點來看,雖然文本為政治學人掌握政治學知識提供了基礎,但也將政治學人的思維和概念限定在既定的文本之中。可見,文本式的概念建構難免陷入從概念到文本再到概念的窠臼。可是,基于田野論域的政治學研究走出了既有文本的限制,使得研究者對概念建構有了思維能動性的發揮空間。二是田野論域成為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的直接來源。田野是概念建構的源泉。當然,田野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又有當下與歷史之別。狹義的田野即鄉村,而廣義的田野則將鄉村擴展至城市社區、基層政府等超越文本的調查研究范疇。同時,田野既是當下社會現實真實的寫照,更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田野范疇由狹義向廣義的擴展,由當下向歷史的追溯,直接為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提供源源不斷的事實素材。“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23],使得田野政治學供給的概念更具原創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所強調的田野,并非一概排斥理論文本的價值,而是基于錯位視角,充分挖掘田野政治學自身的優勢,努力供給“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的概念,進而形成獨具田野政治學特色的概念供給方式。

(二)概念研究風格的錯位

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24]。隨著政治學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中國政治學研究也各具特點。因研究角度及發展進路不同,中國政治學形成了多元發展格局。其中,基于學術分工,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通過扎根田野,探索政治學概念研究的“土”路徑,形成了以“土”為特征的鮮明特色。與其他概念研究風格相比,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特色與底蘊圍繞“田野”發揮自我優勢。這種錯位式研究風格擁有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形成高標識度的概念體系。

一是將實證方法引入政治學概念研究。中國政治學的“田野學派”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研究學派[25],從根本上說,田野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調查法,且這種方法貫穿于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中。不論是描述性概念,如“鄉政村治”“家戶國家”,還是轉化性概念,如“國家化”等,皆是運用田野調查法而取得的概念研究成果。一般而言,田野政治學的概念供給就是通過社會調查法以及現場實驗法,去發現被現有政治學理論所遮蔽的豐富的各種社會政治現象,利用實證思維抽象并提煉出概念,進一步解釋各種社會政治現象。由此可見,引入實證方法是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關鍵所在。實證思維使得田野政治學的概念研究有別于傳統的政治學概念研究路徑。加之,田野政治學將中國歷史、比較視野以及基層社會等納入概念研究的范圍之中,使得該研究路徑充滿了中國實踐底色。二是構建具有高標識度的概念體系。標識度是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風格的直接體現。政治學概念的標識不能僅停留在語詞使用層面,強調詞語表達的異質性,使之與西方政治學概念相區別,而且要充分展現概念本身對政治現象的解釋力。“農民理性”“韌性小農”“關系疊加”以及“長周期”“國家化”等田野政治學概念,一方面是基于中國實踐的語詞表達,充分展現了中國鄉土的田野底色;另一方面則基于政治學理論研究,將人(農民)、家戶、關系、歷史帶入中國式的國家理論研究范疇之中,用于理解、分析中國豐富且復雜的政治實踐,使田野政治學概念具有了獨創性特征。由此,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風格得以充分彰顯。

(三)概念供給方式的錯位

作為知識生產活動,概念建構是人的抽象思維活動。政治學概念的生產雖是個人行為,但概念一旦被生產出來,尤其是像商品一樣流通起來的概念本身便具備了公共物品屬性,政治學人都可直接拿來使用。可見,概念生產與概念使用之間存在內在張力,而且這種內在張力也深深嵌入概念供給的方式之中。隨著知識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日益增強,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已經從模式Ⅰ轉變成模式Ⅱ,并逐步向模式Ⅲ過渡[26]。以個人為主體的概念研究很難不受到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概念生產已經由傳統的個人行為轉向了集體型的組織行為,概念的供給主體也從個體走向了組織性的聯合。鑒于當前社會科學知識供給方式的內在張力,如何平衡個人與組織(整體)之間的關系,成為塑造概念供給類型的關鍵。從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方式看,田野政治學派的內部錯位,從根本上構筑了概念供給結構的新框架。

一是從外部發揮田野政治學的共同體優勢。田野政治學的崛起是政治學研究學術分工的結果。徐勇從“學派”角度提出并論證了田野政治學的形成,他認為,“田野政治學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其主體來源于最先從事田野調查和基層研究的華中師范大學的政治學者,但只是最近十多年因為基于田野調查進行原創性研究才形成相對穩定,且有基本共識、認同和相應貢獻的學術共同體”[27]。可見,就學術共同體而言,田野政治學研究表現出了學派的整體性、組織性等特征。而正是基于學派特性,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的優勢得以發揮出來。一方面,田野政治學基本研究理念和方法可以被有效傳承,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亦可不斷延續;另一方面,田野政治學更加注重概念供給質的積累,不單單停留在單個概念建構層面,而是供給出具有內在邏輯性、體系化的概念家族。二是從內部實現田野政治學人的錯位式協作。在田野政治學共同體內部,每位學人的概念研究并非是同質化、競爭性的,而是錯位協作的。基于研究個體,田野政治學人會依據自身研究特長及研究領域,明確發展定位,探尋概念研究新的知識增長點。具體而言,在田野政治學已有概念的基礎上,每位學人既可以縱向挖潛,進行次生概念延展性的研究;也可以橫向拓展,不斷豐富某一概念的內涵。總之,通過內、外的錯位架構,田野政治學概念供給實現了自主性。

結語

建構原創性概念是中國政治學人主體性及自主性不斷提升的重要體現。除了創新概念建構的途徑與方法,現有學術研究也應重點關注概念生產者這一重要主體。從知識生產角度來看,西方政治學通過長時間的發展與積累,已經形成一條完備的政治學概念生產線。由此,在概念創新方面,我國政治學發展形成長期依賴西方政治學、我國政治學概念研究“有新無傳”[28]的局面,即概念的創新依賴西方,同時因為自身缺乏知識積累而導致自身的研究無法傳承。本文通過對田野政治學概念研究歷程的梳理,認為錯位式概念生產是田野政治學探索出來的旨在實現自主性概念供給的典型方式。當然,這種方式還有待進一步凝練與提升。當前,實現中國政治學概念有效供給的路徑及方法還有多種,但無論什么路徑,體現概念的原創性研究是重中之重,這依然是中國政治學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學術議題。

猜你喜歡
建構概念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一级裸网站|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黄色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资源|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亚洲三级色|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网站免费|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新AV天堂|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伊人成色综合网| 国产靠逼视频| 久久超级碰| 亚洲综合第一区|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欧美啪啪一区| 99精品欧美一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精品国产网|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视频|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成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成人免费一级片| 99这里精品|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色亚洲成人| 欧美a在线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青涩在线|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第一页亚洲|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