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縣農業農村局 高昌俊
河南農業大學許昌校區 賀中盛
根據河南省農業社會服務示范縣建設工作要求,固始縣結合縣域農業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創新開展,循序推進,在推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進程和提升農業現代化服務質量上,取得了明顯成效。
固始縣為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制定了《固始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示范縣建設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實施內容和運行機制。固始縣按照主體多元、功能互補、競爭充分、融合發展的原則,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涉農主體發揮自身職能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個性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力爭培育出一批專業化水平高、帶動能力強、模式多樣化的骨干服務組織(或主體),創新一批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行業標桿和優秀品牌,構建省、市、縣三級互相協調、互相補充的示范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根據農業發展特色,固始縣以糧油等大宗農作物為切入點,立足高質量產業發展,驅動高水平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達到聯盟內“黨建引領、組團服務、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效果,對小農戶不斷提高社會化服務覆蓋面,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固始縣嚴格落實《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意見》和《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財部政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服務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結合茅臺集團(固始縣)弱筋有機小麥生產基地建設、再生稻推廣應用、優質稻米產業開發等項目,明確定位,嚴格執行,規范管理,以帶動小農戶為考核依據,聚集社會化服務領軍主體,確保項目實施效果。
固始縣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主體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有序推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從大宗農作物向各類經濟作物延伸,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環節及金融保險等配套服務領域拓展,不斷提高農產品初加工、烘干、保鮮、倉儲、冷鏈、物流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水平,擴大生產托管在相關領域及關鍵環節的覆蓋面。
固始縣初步建立了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涉農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全縣已注冊和登記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75 家,包括省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3 家;全縣專業合作社2405 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11家、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156 家;全縣家庭農場2486家,包括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7 家、縣級示范家庭農場72 家。
固始縣以龍頭企業牽頭的服務模式,對推進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豫申糧油公司建立了固始豫申米業產業化集群,采取“公司+農業科研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固始縣豫申水稻種植專業合作聯合社和固始縣豫申油菜種植專業社聯合社,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水稻科研機構與種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合作,充分發揮各生產經濟服務組織的自身優勢,實現“1+1+1>3”的產業三大主體融合,提高縣域內稻米經營主體的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現在,產業化集群內有種植示范基地1000 hm2,聯合建設優質稻谷種植基地2 萬 hm2,以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聯結方式輻射6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周邊農戶5.1 萬多戶。
固始縣在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中,針對糧食生產中關鍵和薄弱環節,通過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統一對項目區作物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全縣已建立各類植保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42 家,從業人員500 多人。2021 年,全縣病蟲害統防統治累計11.66 萬 hm2,其中,小麥統防統治6.24 萬 hm2,水稻統防統治5.42 萬 hm2。高產示范區以及病蟲害防治示范區全程實施統防統治。據調查,統防統治的比農戶自行防治的每667 m2產量提高5%~10%,防治成本減少10%~20%。
農業社會化服務方案的實施,使農業生活化服務實現了產前的物資供應、產中的技術服務與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服務流程的配套銜接,初步實現了信息、金融、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事(土地)托管等涉農領域服務的全覆蓋。
固始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主體的規模較小,大部分尚處于初級階段,業務范圍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整體服務能力偏弱,服務多集中于產前、產中環節,產后領域涉足較少;組織結構松散,章程制度形同虛設,管理運作不規范,職責分工不明確;合同意識淡薄,多停留在口頭協議;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和相應的組織制度,服務監督機制不健全。
固始縣縣級財政負擔總體較重,造成財政項目支持力度不夠,影響到農業社會化服務創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固始縣有關部門應組建各類產業化聯合體,加快培育多元化、社會化服務主體,形成覆蓋農業生產全產業的云服務鏈條;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創建、創新活動、制定創建標準;鼓勵引導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村集體農戶,圍繞全程托管、生產環節托管、專項服務托管和勞務托管等類型,創新社會化服務內涵;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標準和績效評價體系,規范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內容、服務行為及服務質量;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政策性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充分發揮支農惠農作用,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