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猛猛
生活和教育相互促進,學生學習的知識來自生活,最后也需要回歸生活。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促使中職美術教學回歸日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知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職美術教育創造的成果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在大眾的生活中,藝術逐漸成為重要的內容。由此能夠看出,藝術和生活是緊密關聯的,是無法分割的整體。
把美術教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美術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中職美術教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可以在內容和模式上對教育評價展開優化,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除此之外,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生活化教學為中職美術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探究思路,能夠為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掌握美術知識,在生活中容易發現身邊的美,并能以藝術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將美術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術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與美術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持續深入的今天,美術教育也逐漸受到各界的關注,中職美術教學成了中職素質教育中最為關鍵的部分。為了更好地開展中職美術課程教學,許多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往的中職美術教學更加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認知基本上停留在聽教師講解美術理論知識這一層次。在美術教學當中加入生活化元素,符合教學回歸學生生活的發展趨勢,學生理解起來更加輕松,從而能夠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在當前的中職美術教育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比較單一。而在美術課堂當中加入生活元素,能夠使美術課堂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美術學科作為中職學校的必修課,在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美術素養等方面具備獨特的教學功能。但是,現階段中職美術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認知基本停留在美術就是畫畫的層面。同時,教師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過度關注知識以及技巧的傳授,忽略了美術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融合,學生感知不到美術的價值,更不會用所學的美術知識看待生活,進而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教師的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我們身邊并不是沒有美好的事物,而是我們缺乏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許多美術素材都是生活化的。比如,夕陽的余暉照耀在城市的上空,攝影師看到的是一幅美麗的景色,并且通過相機把這一美景記錄下來,而大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并不關注,眼中看到的只是因為晚高峰而堵塞的道路。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僅能夠使學生看到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一面,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在中職美術教育中,教師需要有效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術素材,探索生活中的美。為了指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美術素材,教師要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課前觀察的任務。比如,在給學生講述相關的美術知識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記錄自己認為有趣的生物或者植物。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仔細地觀察自己周邊的事物。除了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之外,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在教學當中為學生提供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情境創設是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加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方式。美術教師要想在中職美術課堂當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可以借助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教師要選擇和教育主題有關聯的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看似平平無奇的美術素材通過多媒體等學生喜愛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美術課堂中高效學習。
比如,教師在素描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幾何圖形來創設學習情境。教師在講解啤酒瓶的素描時,先讓學生想象這個啤酒瓶的瓶口是由一個細長的長方形旋轉一圈得到的,中間的位置是通過一個等邊梯形旋轉一圈得到的,瓶身是通過一個大的長方形旋轉一圈得到的,最終把它們拼接在一起就是啤酒瓶。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繪畫時把物體想象成對應的幾何圖形,先描繪出幾何圖形的形狀,再在這個前提下進行修改。教師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概念來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熱情,能夠更好地推進美術教學的生活化。
在以往的中職美術課堂當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美術教師主導教學過程,學生的審美能力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培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當中也開始逐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通過有效的美術教學方式來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教師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打好美術基礎,也需要關注學生想象力、表現力的培養。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感受,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使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在課堂中能夠表現出來。
比如,教師帶學生欣賞丟勒的《畫家之母肖像》這幅畫時,先把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一個小組4到6個人,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幾分鐘的時間探討自己在這幅畫中看到了什么。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先從畫的本身來看,講一講肉眼看到的內容,再從深層次來看,根據作者的生活背景與畫作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剖析畫作深層次的含義。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與學習,才可以使自身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等得到提高,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主要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
目前,中職美術教材還比較缺乏生活元素,對此,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優化,形成適用于中職美術生活化教學的素材,并逐步淘汰缺乏生活元素的內容。對于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更換,教師應當參考學生的學習需 求,并根據教材內容加入豐富的教學素材,提升學生對美術的探索興趣。

筆者發現,許多中職學校的教學評價一直以來都是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每名學生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在教師無法全方位評價一名學生時,這樣的評價機制是不健全的。在實施生活化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嘗試把學生的作品拿出教室、拿出校門去展示。既然學生的作品來自生活,那么就應該將他們的創作成果回歸社會,使更多的人參與作品的鑒賞與評價,進而發現作品的價值和缺陷。
總而言之,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之一,美術在中職院校的地位也逐漸提高。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中職美術教師需要調整傳統美術教學的方式,進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美術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對美的追求,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與美學素養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