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樂

2021年11月初以來,波蘭和白俄羅斯邊境的難民危機持續發酵,滯留在兩國邊境地區的數千名難民生存處境堪憂。
2021年11月初以來,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聚集大量中東難民,頻繁沖擊波蘭邊境,試圖由此進入波蘭及歐洲其他國家。難民與波蘭軍警爆發沖突,難民危機愈演愈烈,引發國際關注。此次難民危機使東歐地區局勢愈發復雜和動蕩,地區國家對抗持續加劇,短期內難以恢復平靜。
2020年8月白俄羅斯總統大選后,西方指責白政府“暴力鎮壓”示威民眾,雙方關系全面惡化。西方對白祭出多輪制裁,并拒絕與白方對話,致使矛盾加劇。2021年5月,白方以“安全威脅”為由迫使一架飛往立陶宛的客機降落在首都明斯克,并逮捕一名反對派人士。此舉引發西方強烈反應,對白制裁加碼。為回應制裁,白方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暫停參加歐盟“東部伙伴關系計劃”,這意味著白協助歐盟打擊非法移民和有組織犯罪的協議也被中止。在此背景下,白總統盧卡申科表示白沒有義務替歐盟“守邊”,不會再嚴格禁止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的難民入境。此外,近年來,受疫情及歐盟政策影響,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加強邊境管控,難民難以通過傳統路線進入歐盟。白波邊境長達400余公里,多為密林,管控難度大,成為了難民“曲線入歐”的新路線。大量難民涌入白波邊境線,最終導致了此次危機。波蘭、立陶宛及歐盟均將難民危機歸咎于白俄羅斯,但白方指責是西方制裁導致白方無力控制難民潮。盧卡申科還表示,西方摧毀了難民原籍國才是導致他們逃離戰爭前往歐盟國家的原因。該事件也折射出,在地區形勢緊張的背景下,難民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各方博弈的手段之一。
長期以來,西方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白俄羅斯及其總統盧卡申科。在2020年白總統大選后,西方更是對盧卡申科展開了強烈批評。面對西方國家的態度,盧卡申科選擇加強與俄羅斯的傳統盟友關系,雙方加速推進一體化進程。2021年11月4日,兩國領導人簽署旨在落實聯盟國家一體化的法令。對俄羅斯來說,難民問題可謂“危”與“機”并存。一方面,難民問題過度激化對俄不利。若白俄羅斯與波蘭、立陶宛因難民問題對抗加劇,俄將難以置身事外。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借用難民問題揭示西方霸權本質。俄高層人士多次強調,俄白兩國并非難民問題的“始作俑者”。破壞中東地區穩定、導致難民背井離鄉正是西方長期推行所謂“民主自由”、干涉別國內政的結果。
歐盟內部對待難民問題本就缺乏協作,東歐各國對接納難民十分抗拒。對波蘭來說,難民問題無異于“燙手山芋”,令其左右為難:將難民“拒之門外”費時費力,且將受到國際社會指責;接納難民雖能夠短期內解圍,但卻難以對入境難民實施有效管控。難民危機之下,波蘭與德國矛盾也被放大。11月27日,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指責德看守總理默克爾單方面與盧卡申科通話,稱其一方面充當“和事佬”,同時又拒絕接受難民進入德國。另外,波蘭近期還與歐盟就憲法問題齟齬不斷,雙方關系已陷入僵局。難民問題若長期得不到解決,歐盟內部的分歧與矛盾有擴大甚至失控的風險。
冷戰結束后,隨著北約與歐盟一再東擴,目前西方與俄對抗的前沿陣地已經轉移到白俄羅斯、波蘭、立陶宛等國。在數輪“顏色革命”與地區沖突后,東歐地緣政治平衡被破壞,西方持續的“攻勢”也一再加劇地區緊張,并最終導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此次難民危機與之前的烏東沖突、白俄羅斯大規模抗議類似,是東歐地區局勢動蕩加劇的表現之一。可以預見,未來在這一地區將逐漸形成以俄羅斯、白俄羅斯為一方,烏克蘭、波蘭、立陶宛與北約為另一方的對壘陣營,雙方將圍繞邊境管控、經濟制裁、能源供應、難民過境等問題持續對抗與博弈,并對俄歐、俄美關系產生負面影響,地區形勢愈發復雜,短期內難有解決之道。未來,地區形勢發展將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一是難民問題還將持續發酵。難民問題是冷戰后國際格局變化與西方盲目推行其“自由民主”發展模式的結果,該問題的爆發并非偶然事件,其解決也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然而,在當前東歐地區對抗加劇的背景下,難民問題顯然難以解決。在白方的斡旋與努力下,伊拉克等國已接回了部分難民,但仍有數千名難民在白波邊境安營扎寨,這些難民的生存狀況堪憂。
二是俄白一體化仍將持續推進,軍事合作或將顯著加強。隨著白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惡化,波蘭、立陶宛等國自2020年8月起已加強邊境軍事部署,并推進隔離墻建設。面對不斷上升的外部壓力,俄白兩國簽署《聯盟國家軍事學說》,統籌軍事建設,共謀軍事能力發展,提升作戰準備能力。俄空天軍還加強在白領空巡航,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三是圍繞烏克蘭的軍事博弈加劇。拜登上臺后,美及北約明顯加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頻繁向黑海地區派遣軍艦、實施演習。同時,西方持續渲染“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挑釁意味明顯。對此,普京多次強調西方對烏軍事援助與軍事動作是在觸碰俄羅斯的“紅線”,俄絕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四是立陶宛正成為地區新的不確定因素。蘇聯解體后,立成為反俄“先鋒”,加入歐盟及北約,惟西方馬首是瞻。2020年白俄羅斯大選后,立積極扶植并接納白反對派,并與波蘭、拉脫維亞等國一起在歐盟框架內推動對白制裁。近期圍繞難民問題,立同樣宣稱白方“制造危機”,加緊在邊境部署軍警。
五是地區合作機制面臨重組。隨著地區對抗趨勢的加劇,一些原有的地區合作機制將面臨停擺。歐盟近年來一直推行“東部伙伴關系計劃”(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摩爾多瓦、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六國)。目前,烏、摩、格三國堅定“西向”,白堅定靠俄,相關國家分歧難消;阿、亞兩國因納卡問題重燃戰火,兵戎相見。在此背景下,該機制將難以為繼。俄白聯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等地區合作機制將被強化,并更強調軍事屬性。與此同時,一批新的地區合作機制不斷出現。如烏克蘭、波蘭與立陶宛組建的“盧布林三角”同盟,烏克蘭、摩爾多瓦與格魯吉亞組成的三國聯盟以及烏克蘭為謀求解決克里米亞問題打造的“克里米亞平臺”等。這些新興地區合作機制雖成立不久,但均帶有“反俄”性質,在與俄的對抗中甘當西方“馬前卒”,攪動地區形勢,俄羅斯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將不斷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