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靈統
(作者楊靈統為黃埔4期秦友庸外孫)
他們是黃埔生,參加北伐,有經驗、有勞績,北伐勝利,卻背負“失業”的名聲,被“收容”進國民革命軍軍官團。
有人說軍官團收容了近千名黃埔軍校1到6期的失業生。
而蔣介石視軍官團為寶貝,軍官團設立的一年里,在日記里提到了十余次。
比如說某日“六時起床后往軍官團講演畢后回寓會客”,某日“晚宴客后往軍官團訓誡”,某日“上午點軍官團名”……蔣介石常不定時地去巡視、講演和點名,如同看顧愛子。
這是一個神秘的軍官團。
1928年3月6日,國民革命軍軍官團和南京中央軍校6期一起開學,蔣介石主持開學典禮。當年10月,軍官團附設于南京中央軍校。
軍官團編制龐大,不惜經費,受各方矚目、媒體關注。當時《圖畫京報》曾多次報道軍官團的開學典禮、訓練和野外演習。
蔣介石親任軍官團團長,教育長何應欽,中將副團長黃慕松,團附馮軼裴。1928年10月,軍官團附設于中央軍校后,改團長為主任,以馮軼裴為主任。

/ 軍官團大門。

/ 蔣介石在軍官團和中央軍校6期開學典禮上講話。
軍官團主官還包括曾養甫、徐國鎮、汪鎬基、王文英、程天放、藍騰蛟、廖士翹、章鴻春等人。
軍官團主官和教官以陸軍大學、保定軍校和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為主,營長和主要教官皆在少將以上。比如,第2營少將營長周址,畢業于保定軍校1期和陸軍大學3期,1927年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中將主任。
軍官團以團為建制,下設兩個營和騎兵隊,共10個連隊,分作28個教授班。兩個營共8個連是黃埔1到5期的畢業學生,騎兵隊兩個連是中央軍校6期的騎兵科學生及一部分招考的學生。
北伐之時,蔣介石以中原作戰需要騎兵,故而命令由第6期入伍生中挑選300人,組織騎兵營,浙江余姚籍陸軍少將沈振亞任營長。1928年初,騎兵營始往南京,與軍官團同駐馬標,并入軍官團。故而騎兵營亦較6期其他科提前畢業。學員的食宿、服裝、書籍等由團供給,還有津貼,黃埔1期生40元,2期生35元,3期生30元,4期生25元,5期生20元。騎兵隊部分學生按照上士待遇。
軍官團教職人數既眾,職級也高。僅有銜的教職人員——上至上將團長,下至準尉司書,就有395人,其中少將以上者25人,上校54人。
軍官團成立時學員共計900余人,內有騎兵隊學生255人,最終準予畢業者897人。開辦之初,學員們進進出出的調動是相當多的,有陸陸續續進團的,有因找到工作離團的,或被開革的,故而前前后后同學總人數遠超千人,據同學錄登記人數達1285人。
如此看來,軍官團差不多十來個學生配一個高級教官。如果加上無銜的勤雜人員,那么為這幫“失業生”服務的教職人員真是太多了,師生比怕是一比二都不到!每兩個學員就有一個人服務。
試問,除了蔣校長,還有誰有如此大手筆?還有哪個班科能超越軍官團?

/ 軍官團分列式。

/ 軍官團劍術教練。

/ 軍官團學員俱樂部。
1936年,軍校畢業生調查處開始甄別學生學籍,軍官團獨立設為班科,字別“軍團字”,不過選擇登記軍官團學歷的學生數量才15人,這說明軍官團學員應皆有其他學歷。

/ 軍官團科長以上主官。

/ 軍官團講堂。

/ 軍官團諸兵聯合演習。
筆者故鄉浙東寧??h當時有13位青年在軍官團中學習工作,學員中有黃埔4期畢業生秦友庸、陳維鏞、王巨卿、馬江春;5期的鄭育英、鄭綱;6期的趙光烈、陳英、童葆昭。楊植材、葉云騰學歷待考。還有準尉司書儲綱、少尉股員錢時望是教職人員。
軍官團名為收容,實為補課。
黃埔前幾期學生因授課時間短,一般才幾個月,普遍軍事素養有限,指揮、參謀作業能力均有欠缺,學生靠悟性、運氣在實戰中成長,成與不成,多賴運數。故而軍官團羅致國內兵學專家百余人為學員講解高深新穎之軍學,每星期授業時間42小時,外加自習。
軍官團的軍事學科課目有戰術學、軍制學、兵器學、地形學、筑城學、交通學、戰史、參謀、勤務、海戰學、兵棋馬學、經理學等17門。軍事訓練課目分野外演習、射擊、馬術、劈刺術、體操等7門。
二次北伐勝利時,軍官團學員警衛校長蔣介石北上,赴北平西山碧云寺祭奠孫中山總理。但凡沿途停留半天以上的,學員就要上課。因此警衛團的官佐中比其他部隊多一批教官,學員除武器外多帶一些教科書。

/ 蔣介石(左三)在軍官團畢業式上。
甚至在畢業后,蔣介石以該團學員畢業后所負責任綦重,恐平時訓練有未盡處,特令政訓處再施行一周的小組訓練,并敦請胡漢民、戴季陶、邵力子、譚延闿、蔡元培、周鯁生、吳稚暉、馮玉祥、酆悌等名人為軍官團講演,講演內容有民眾運動問題、國防問題、國際問題、黃埔同學在國民革命中的使命問題、唯生史觀與唯物史觀唯心史觀的比較等等。
其中,蔡元培在1929年1月25日為軍官團講演唯生史觀。他在唯心唯物之外提出了自認為符合中國國情的唯生主義歷史觀,宣講以民生為本的國力發展之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的建設之道,“精神與物質二者是合而為一的,要同時并進的”。
據上尉文書股員蔣授謙回憶,在歡迎馮玉祥來團訓話時,團部下令不準任何人請假。軍官團高級軍官佐還在大門列隊歡迎,軍官在左,軍佐在右。當時軍官帶頭站班的是何應欽,軍佐領頭的是程天放。馮玉祥來時在離軍官團相當遠的地方就下車了,蔣介石陪著,慢慢地步行,一邊看沿途歡迎他的標語。
1929年2月10日,軍官團舉行畢業典禮,蔣介石親臨訓話。
軍官團學員最終畢業897人,主要分發各軍任連排長,騎兵隊學生大部分到了李家鼎的騎兵旅工作。當時軍官團還送方興本等38位畢業學員到財政部,分赴各處緝私局候用。軍官團的職員、教官予以他調、分發和遣散。
1928年年底,國民政府開始聘請德國軍事顧問,首先訓練警衛師,這個師的中下級干部100余人,都是從軍官團畢業員生中選拔出來的優秀軍官,先由德國顧問授以基本的德國式操練,翻譯官是騎兵隊第1連畢業學生邱儒林。
還有如騎兵隊學生蔡仁清畢業后考選留法,入了法國騷姆機械化騎兵專門學校當學員。
軍官團嚴格執行黃埔軍校一貫的嚴格紀律。畢業后,軍官團主任馮軼裴報請軍政部發函(衡字第1529號),令知其他學?;虿筷牭葐挝?,不得錄用軍官團開革的數十名學生。學員開革原因有不守團規、品行卑劣、久假不歸、辱罵攻擊長官,等等。軍官團開除學籍或會籍的學員生姓名被清冊公布。
在當時,黃埔生的身份真金鍛造,尤其是黃埔1到6期,將官如云,怎么會失業,找不到工作呢?
他們是真的失業了嗎?
中央軍校校史稿和國民革命軍軍官團同學錄的記載與收容失業生的說法恰恰相反。校史稿關于軍官團有專門記載,軍官團亦出過同學錄。兩份官方史料一方面明確了軍官團學員的身份是黃埔各期畢業生,另一方面記載了軍官團的設立初衷。
官方史料是這么記載的:為增進黃埔各期畢業生之軍事知識及政治能力,因內難將平、外憂方始,必須再造軍事干部人才,以與帝國主義者相周旋,故特設國民革命軍軍官團,是故所選之學員為黃埔畢業諸同學。
這樣的記載根本看不出是因失業而被收容的樣子。
另有三份史料,可助于了解“失業”的說法。
一是蔣授謙的回憶文章。其中寫道:
除騎兵隊有一部分黃埔6期入伍生和一部分招考的學生外,均為黃埔畢業的學生。從第1期到第5期在南京沒有工作的,由蔣介石批準,或黃埔同學會的證明,即可向團部報到入學。
蔣授謙的表述是“沒有工作”。
二是蔣介石在軍官團和南京中央軍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他如此說道:
我們設立軍官團和軍官學校,并不是因為軍官太多,要另外辦一個機關,來收容一般失業的軍官。

/ 軍官團同學錄封面。

/ 軍官團同學錄封二。
對于軍官團和軍官學校,本沒有什么分別,大家統在革命的團體里生活,生命是一樣的,生活是共同的,主義是整個的。不過因為軍官學校已經籌備完全,不能再增加人數,而教授的方法也略有不同,所以另外組織這個軍官團。
軍官團的學生,皆是曾在黃埔畢業的,受過相當的革命教育,現在要再糾正從前黃埔學生的幼稚舉動,改革從前不好的習慣,嚴格的重新訓練,確確實實的做成一個有犧牲精神的模范革命軍人。
在蔣介石口中,提到了“失業”的字眼。還有一點,蔣介石為何說軍官團的黃埔生們“幼稚”,還有“不好的習慣”?
三是1928年1月27日江西省政府的布告(文字第七〇三號):“準國民革命軍軍官團有電,為收容改造黃埔各期畢業生無工作者,仰迅速前往檢試由?!痹摬几嬖敿殐热萑缦拢?/p>
國民革命軍軍官團蔣團長黃副團長有電開,本團為收容改造黃埔各期畢業生及各分校畢業生之無工作者而設立,現在南京小營炮標開始辦公檢查試驗,定于一月二十六日起開始報名,至二月八日截止,希設法布告各生,以便依期趕到……此布。
這份布告,對軍官團的設立原因、學員資歷講得非常明白,軍官團是為了收容黃埔各期畢業生及各分校畢業生中的無工作者。
一切豁然開朗。其實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無工作,而非失業。無工作是一種客觀狀態的描述,無工作是有很多原因的。
軍官團學員是黃埔各期畢業生和分校畢業生,亦屬無疑。
其實“失業”也沒什么,蔣介石本人也被“失業”過,而且下野了三次,何況他的學生們!
其實,軍官團學員無工作跟蔣介石下野有一定關系。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在1927年。1927年,正值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末尾,當時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長江流域,南服底定,奠都金陵,民國由此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而此時,國民黨經歷了國共合作破裂、寧漢分裂又復合。清黨的同時,蔣介石、汪精衛、李宗仁等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激烈。斗爭的結果,蔣介石下野,然后和宋美齡結婚。
1927年,黃埔軍校亦籌遷南京,改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但因蔣介石下野,南京中央軍?;I備了大半年都不能開學上課。
以上事件不斷地改變著歷史的走向,這一年里國內形勢急劇變化,直到1928年元月蔣介石復出,才逐漸明朗。中央軍校亦直到蔣介石復出后才與軍官團一起開學。
年輕的黃埔學生們被裹挾其中,猶如漩渦中的小水滴,對于形勢難以分辨,根本就不由自主。在年輕的黃埔學生心里,北伐已成,軍閥已倒,何去何從,是很迷惑的。
這大概就是蔣介石眼中的“幼稚舉動”和“不好習慣”了。
黃埔學生們前途迥異,甚至不乏“失業”的、另擇前途的。當時黃埔1到5期已畢業,6期還在學習中。因此除了畢業生“失業”外,6期生也同時失學,有留黃埔的,有去武漢的,有往南京的,隊伍亂得很。
1927年11月“張黃事變”后,6期同學紛紛離粵北上。6期騎兵營開抵蘇州時,適值蔣校長下野,無人照顧,經費無著。一日三餐,須營長沈振亞自行張羅,沈營長夫人甚至變賣首飾,以充菜金。最終騎兵營被并入軍官團。
如此看來,“無工作”確實可以理解。
北伐時跟隨蔣介石來南京的黃埔軍校學生中,很多人沒有了工作,蔣介石下令成立國民革命軍軍官團,接收這1000多名失業軍官。據蔣授謙的回憶,軍官團的學員由蔣介石批準或黃埔同學會的證明,即可向團部報到入學。
開辦軍官團是蔣介石在1928年復出后做的第一件事,他主持了軍官團和軍校6期的開學典禮。這群無工作的黃埔學生,雖然資歷尚淺,普遍為中下級軍官,但終于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重視的原因跟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后的反思有關系。當時,蔣介石曾反思自己有三缺:一缺隊伍,二缺干部,三缺情報。軍官團的學員一有學歷,二有經驗,三有北伐勞績,這些人都將是隊伍和干部的骨干。
這些黃埔生在軍官團畢業后,日經錘煉,最后亦普遍成長為國之干城。比如在抗日戰爭南京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少將旅長易安華,就出自軍官團,他是黃埔2期憲兵科的學生。
軍官團學員的“失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初1到5期的黃埔軍校學生畢業后,很多分發回原籍開展兵運工作,但因地方派系利益而被排斥;又因中央軍軍官編制不夠,故黃埔學生難以盡數安排工作,致使他們一度無工作可干。最終由國民革命軍軍官團收容再造。
黃埔軍校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黃埔學生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