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霞
(高臺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甘肅 高臺 730000)
在玉米需求量逐年遞增的背景下,玉米種植業迎來了規模化發展,其病蟲害問題也隨之凸顯。由于病蟲害是影響玉米產量與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玉米種植戶要在了解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保障玉米種植質量。
1.1.1 危害特征。大斑病是玉米栽培中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與流行,嚴重威脅玉米健康生長。通常,大斑病以危害玉米苞葉為主,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病,向上部蔓延,直至整株玉米發病;肉眼可見玉米葉片上有褐色長梭形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逐漸呈焦黃色。如果玉米大斑病發病期間出現持續降雨,發病部位很可能出現黑色霉層,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導致玉米生長發育不良,甚至出現枯死等不良現象,進而導致玉米大面積減產,減產率為15%~50%[1]。大斑病病菌的分生孢子通常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源,并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通過自然環境進行傳播。
1.1.2 綜合防治措施。種植戶多采取農業和化學方法防治玉米大斑病。例如,確保玉米生長環境溫度在20~28 ℃,從源頭上降低玉米大斑病發生率;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優質玉米品種,如農大372、隆平208等;將玉米與油菜、水稻等農作物輪作,以免長時間種植同一類型農作物而引發病蟲害問題;將玉米與大豆、馬鈴薯等作物套種,充分發揮兩種高矮稈作物的生長優勢,幫助玉米獲得充足的光照,同時玉米也能為大豆和馬鈴薯等作物遮擋部分光照,并起到節約資源、提高產量的作用。為從根本上減輕大斑病的影響,種植戶可適當提前播種玉米,以免夏季降雨過多為病害的滋生提供良好條件;在開展土地翻耕工作時,要加強排水設施建設,避免積水。為避免玉米大斑病發生面積擴大,種植戶一旦發現玉米出現病葉或黃葉,就要及時將其摘除并進行化學防治。例如,種植戶可在玉米心葉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者在玉米抽雄期噴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溶液;為強化防治效果,可搭配使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
1.2.1 危害特征。小斑病又稱斑點病,是由長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常見病害之一。一旦長蠕孢菌侵染玉米,就會對玉米苞葉、果穗等部位造成危害。一般玉米整個生長周期均可發此病,但以抽穗期和灌漿期最為嚴重。小斑病多發生在玉米葉片部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會迅速發展。與其他部位相比,玉米苞葉和葉鞘部位的病斑較大,且病斑周邊呈紫色,內部呈黃褐色,嚴重時還會出現黑色霉層。玉米果穗受小斑病危害后,會呈現灰褐色霉斑,隨著影響程度的加深,玉米果穗與種子也會慢慢腐爛。
1.2.2 綜合防治措施。種植戶需要根據小斑病的發生特點,采取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辦法。玉米小斑病通常會與大斑病聯合發生,因此,種植戶可選擇綜合抗病能力強的玉米品種,如正弘689、沃玉3號等。完成玉米收獲工作后,種植戶要在第一時間處理田間玉米秸稈及其他雜物,將玉米秸稈經高溫發酵后還田。另外,收割上一茬農作物后,種植戶要對土壤采取全面翻耕作業,破壞病蟲害生活環境,減少地下害蟲基數。同時,為提高玉米對病害的抵御能力,種植戶要加強肥料施加管理。通常,玉米每生產100 kg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2.5 kg、五氧化二磷1.2 kg、氧化鉀2.0 kg。玉米抽雄期和灌漿期是防治小斑病的關鍵期,此時種植戶可選用25%醚菌酯2 000倍液均勻噴灑于小斑病發生部位;為強化防治效果,也可搭配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溶液,或者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8 d用藥1次,連續噴灑3次為宜[3]。實際用藥過程中,種植戶要做到不同藥物的合理搭配,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化學藥劑導致玉米病害抗藥性增強。
1.3.1 危害特征。玉米紋枯病主要是受到立枯絲核菌的影響而引發的病害,以危害玉米果穗、苞葉、葉鞘等部位為主,受病害威脅的葉鞘會出現云紋狀灰白色斑塊,最終導致葉鞘腐敗枯死。玉米葉鞘通常先感病,后侵染葉片、向上蔓延。如果田間濕度大于80%,病斑上會出現大量菌絲孢子,并逐漸擴散到葉片,致使玉米葉片枯死。通常情況下,玉米紋枯病多是通過土壤進行傳播與危害,病菌多藏于土壤越冬,并通過玉米莖基部位危害整株玉米,致使玉米減產,減產率在10%~40%。
1.3.2 綜合防治措施。玉米生長易受到溫濕度環境的影響而發生紋枯病,因此,加強玉米種植管理很有必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玉米品種是降低玉米紋枯病發生率的前提條件,因此,種植戶可選用裕單172號、新中玉667號等玉米品種進行種植。播種前,種植戶要加強種子處理,增強玉米抗病蟲害能力。種植戶要選晴天晾曬玉米種子兩三天,以殺滅部分病菌及害蟲,之后采用化學藥物拌種,如用50%辛硫磷乳油,按照1∶100∶1 000質量比與水和種子攪拌均勻,使玉米種子表面形成一層包衣。玉米種子在生長過程中,會陸續吸收包衣中的營養物質,將養分輸送到各個部位,增強玉米對紋枯病的抵抗能力。為改善玉米的田間通風透光性,種植戶可采取寬窄行種植模式,每667 m2地種植3 000~4 000株玉米。為增強玉米抗病能力,種植戶可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針對性地完成施肥作業。種植前,種植戶應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 500 kg,以及氮肥30 kg、磷肥15 kg、鉀肥8 kg;玉米5葉期后,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磷酸鋅1 kg;拔節期每667 m2施入尿素9 kg、磷肥8 kg、氯化鉀5 kg;抽雄前每667 m2施加尿素12 kg、過磷酸鈣15 kg,以滿足玉米生長發育需求。一旦玉米田發生紋枯病,種植戶需要及時拔除受害玉米株,并將田間病殘體清理干凈,帶到田外做無害化處理。當玉米紋枯病達到防治標準后,種植戶可每667 m2地用5%井岡霉素水劑100~150 mL兌水50 kg噴灑防治,減輕紋枯病對玉米生長造成的影響[4]。
1.4.1 危害特征。玉米受到銹菌影響后易發生銹病,并會對玉米莖稈、苞葉、葉片等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剛開始發病時,玉米葉片會出現淡黃色斑點,隨后向四周暈染,最終形成黃褐色孢斑,孢斑破裂后產生大量銹孢子,并隨著空氣進一步傳播,加劇玉米銹病的危害程度,致使玉米減產20%左右。銹病危害嚴重的玉米田還可能出現絕收現象。
1.4.2 綜合防治措施。在防治玉米銹病的過程中,種植戶可采取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兩種方式。種植戶應選擇抗銹病能力強的中晚熟玉米品種,如隆創310等;做好田間清潔作業,及時清理病殘體并帶到指定區域集中銷毀;待前茬作物收獲后,要對土壤進行全面翻耕,減少病原菌數量。為防治玉米銹病,種植戶可噴灑2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2 000倍液,同時搭配43%戊唑醇懸浮劑3 000倍液,抑制玉米銹病的發生與發展。
2.1.1 危害特征。蚜蟲屬于植食性昆蟲,體長1.5~4.9 mm,身體異常柔軟,外形為橢圓形,通過吸食玉米汁液生存。若蚜蟲在玉米上長期存在,玉米葉片會褪綠變黃,肉眼可見葉片上有大量蜜露附著,且其上覆著一層黑色霉狀物,導致玉米生長發育速度變慢,玉米果實和葉片畸形。
2.1.2 綜合防治措施。蚜蟲有著較強的繁殖能力,1 a可繁殖20代左右,且可進行孤雌繁殖,因此,在防治蚜蟲的過程中,種植戶要采用多種防治辦法。第一,生物防治。投放七星瓢蟲等寄生性天敵抑制蚜蟲的繁殖。第二,物理防治。蚜蟲具有趨光特性,種植戶可利用振頻式殺蟲燈誘殺蚜蟲;也可在玉米田內每667 m2懸掛約23塊黃板,之后在其上涂滿黏液,懸掛于玉米上方30 cm處,起到誘殺蚜蟲的作用[5]。第三,化學防治。種植戶可每667 m2將20%噻蟲胺懸浮劑10 g與25 kg清水混合均勻后噴灑蚜蟲危害部位。
2.2.1 危害特征。螟蟲又稱鉆心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重要蟲害之一。螟蟲屬鉆蛀性害蟲,通常會危害玉米心葉,造成的典型癥狀是心葉被蛀穿后,展開的玉米葉出現一排排規則的小孔。玉米進入抽穗期后,螟蟲幼蟲就會在其雄花內部危害,導致雄花由莖基部折斷,隨后危害玉米苞葉、花絲及籽粒,成蟲會鉆蛀玉米莖基部,使玉米出現倒伏現象。
2.2.2 綜合防治措施。在開展玉米螟蟲防治工作過程中,種植戶可采取以下幾種防治方法。第一,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藥物抑制螟蟲的生長,或者在玉米田內投放赤眼蜂,一般每公頃土地放蜂量在20萬頭左右,設置約90個放蜂點。赤眼蜂作為玉米螟蟲的主要天敵之一,每天可食用約250只害蟲[6]。第二,物理防治。玉米螟蟲與蚜蟲一樣,均有一定的趨光性,因此,種植戶可利用頻振燈誘殺螟蟲。第三,化學防治。一般玉米心葉期是螟蟲的高發期,此時種植戶可每667 m2將50%巴單100 g與100 kg清水混合均勻后噴灑,以殺死玉米螟蟲。
2.3.1 危害特征。小地老虎屬于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多在夜間活動,危害玉米生長。小地老虎通過危害玉米葉片為生,肉眼可見受害玉米葉出現諸多孔洞,一旦受到蟲糞污染,還可能造成果穗及葉片腐爛等現象。小地老虎幼蟲多生活在20 ℃、80%~90%的溫濕度環境下,一旦氣溫高于30 ℃,則不利于地老虎生長。
2.3.2 綜合防治措施。在防治小地老虎的過程中,種植戶可將煙葉、桐葉浸泡于盆內清水中,選擇蟲害發生期置于田內,隔天即可發現已經死亡的小地老虎幼蟲。另外,種植戶也可將切碎的青草或菜葉混入50%辛硫磷乳油,進而誘殺小地老虎;或者用2.5%敵百蟲粉劑和鮮草按照1∶100的質量比制成毒草,每667 m2地使用毒草量為18 kg左右,起到毒殺的作用[7]。此外,種植戶可通過釋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敵誘殺小地老虎。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玉米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條件。因此,種植戶要始終秉承科學嚴謹的防治態度,采取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諸多防治方法,在保障玉米安全生長的基礎上,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不斷提升玉米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