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梅
(陽泉市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山西 陽泉 045000)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興旺、農村美麗、農民富裕,能增強億萬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能提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能提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民群眾健康,事關美麗中國建設。
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后會向高一層次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人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廣大農民期望獲得良好的生活生產環境、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推進了農村公路、供氣、供水、供電、環保、物流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實施,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等,解決了農村“看病難”“看病貴”“讀書難”“讀書貴”的問題,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滿足了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而且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現階段,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城鄉收入差距大、生活環境差距大、基礎設施配置失衡等,而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助于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助于配套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重點建設公共醫療、養老服務、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并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實現城鄉服務設施一體化;有助于加快推行縣域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的城鄉污水垃圾治理;有助于加快推進農村家庭改廁,全面完成衛生廁所改造任務;有助于普遍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逐步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和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實施以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績顯著,但與現階段農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仍存在一些短板。
農民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重要的參與主體[1]。若能激發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將會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供充足動力[2]?,F階段,仍有一小批農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關心、不過問、不參與,極個別農民甚至故意制造麻煩,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其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受生活水平、生活習慣、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民排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措施,不愿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少數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踐中只注重突出行政剛性,沒有充分激發農民群體的參與熱情。
現階段,可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資金相當短缺,導致部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完成的,從而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3]。另外,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大部分地區著重將資金用于道路硬化、架設橋梁等工程建設,以便人們出行,但忽略了對農村環境衛生的整治,導致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等難以落實到位[4]。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用有限的資金高質量地工作。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越來越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生活垃圾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且成分復雜,致使垃圾治理難度加大。目前,部分農村由于資金不足等問題,沒有配置垃圾收集設施,且農村住戶居住分散,形成了多處垃圾堆,占用了農村大片土地。同時,長時間堆放的生活垃圾臭氣熏天,吸引蒼蠅蚊蟲,造成環境污染。遇上下雨天,垃圾中的有害成分會隨著雨水進入地下,嚴重污染農村土壤和水體。有條件的村莊雖然配置了垃圾池和一定數量的垃圾桶,但由于垃圾池建造位置不合理,垃圾桶嚴重損壞或缺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部分地區由于垃圾清運車數量少,造成了垃圾轉運效率低下。另外,部分村莊清潔工數量少、年齡大,且清掃間隔時間較長,造成河道、公路兩旁等地垃圾沒有及時清理,影響了村容村貌。
農村水環境污染一直是困擾鄉村生態環境的一大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來越大,且成分復雜,加大了污水治理難度。由于部分農村沒有污水收集設施,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亂排亂倒,導致水池、溝渠的水質發黑變臭,而且污水滲入地下造成土壤污染,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部分污水隨雨水徑流進入地下,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有的村莊雖然配備了污水收集設施,但是設施簡陋,大多采取明渠或暗管收集污水,不能將生活污水和雨水分流,導致污水處理量、處理成本增加,且處理效果大打折扣。
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任務就是農村改廁。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2018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 000多萬戶[5],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農村地區在改廁方面存在認識不到位、產品和施工質量不過關、技術支持不到位、發動農民不充分等問題。此外,農村廁所糞污收集處理配套設施不完善,如配套管網不足、適合農村使用的污水處理設備供給不足,都直接導致農村廁所糞污處理難度加大,長久以往可能使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扮靚村容村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自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開展以來,我國農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些村莊道路兩側存在亂搭亂建、占道經營和隨意堆放柴草、糞便、垃圾的現象;村內無公共休閑綠地,或者村莊大面積搞綠化,占用大片土地,不僅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而且維護費用比較高。大部分村莊電線桿上的“三線”(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存在布局混亂、斷頭掉掛、亂拉亂接現象,不但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影響村容村貌。偏遠農村地區隨處都可以看到一些常年閑置的房子無人管理,甚至有些老房子的外墻年久失修,缺磚斷瓦,有的長期經風吹雨淋已經沙化,坍塌一片。
目前,雖然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來之不易的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例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損壞后,由于缺乏專業人員維修,設備的使用年限減少,導致資金浪費;由于管護工作開展不到位,農村衛生廁所被棄用,成了擺設;村莊綠化帶植物沒有及時修剪,雜草叢生;廣場、道路、房前屋后等區域仍有亂排亂倒的污水及沒有及時清理的零散垃圾,影響鄉村面貌。
農民是農村人居環境的受益者、建設者和治理者。只有不斷發揮農民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一是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平臺等,廣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大意義,讓更多農民認識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利己利民利國,引導農民自覺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盡快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預期目標。二是相關部門可以采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兌換制、紅黑榜、最美村民等方式,發揮村規民約、家庭家教家風作用,從法治、德治兩方面綜合培養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習慣。
要想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穩步推進,就必須解決整治資金不足問題。一是精打細算,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相關部門要嚴格遏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資金浪費現象,仔細核算整治工作的資金用量,合理制訂資金使用方案。二是推行籌資籌勞行動。黨員干部帶頭,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籌資籌勞行動,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共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三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造血”。相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盤活用好集體資產等,探索“造血”新路徑,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資金保障。四是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相關部門可以鼓勵銀行加大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貸款投放力度。對符合條件的貸款項目,銀行要簡化辦貸手續,提高服務質量。五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政府應不斷完善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獎補投入制度,加大預算內投資力度,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短缺問題。地方政府可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出讓土地等方式籌集資金,保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順利開展。六是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政府可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優先用地等,吸引企業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關鍵之舉。一是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減少垃圾量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廣大農民的環保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村規民約,提高農民素質,使其自覺減少垃圾產生量,鼓勵村民實行垃圾分類。如廢舊報紙、紙箱、油桶等可以賣給廢品收購站,發揮廢品剩余價值;廚房殘羹剩飯、果皮菜葉等可以直接堆肥,實現資源化利用;有害物質如廢舊電池、廢燈泡等,要進行分類回收處理。實行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后續垃圾處理工作量。二是投入資金,配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農村地區要拓寬籌集資金渠道,加大對垃圾治理設施的配備力度,合理規劃垃圾池的建造位置及建造標準,配備一定數量的分類垃圾桶,并配備一定數量的垃圾清運車,提高垃圾收運效率。三是根據農村人口數量,合理配備保潔員。相關部門應選聘有責任心的保潔人員,加以強化培訓,明確工作職責,并提高保潔員工資待遇,以保證保潔隊伍穩定和工作效率。
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是一項艱巨任務,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相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是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對于具備新建污水管線的村莊,可推進污水處理廠(站)和配套管網建設;對于補全污水管線的村莊,要完善村莊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對于不具備污水管線建設條件的村莊,可推行小型化污水處理設施,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另外,有條件的村莊可以開展雨污分流管網建設,減少污水處理量,降低處理成本。二是開展農村水生態環境治理。相關部門要以房前屋后、溝渠池塘和村民反映極為強烈的黑臭水體為重點,通過實地調查和環境監測確定污染源和污染狀況,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凈化等措施修復水生態系統。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工業廢水亂排的處罰力度。三是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各地可將河長制、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壓實責任,并實行常態化管理。
農村改廁是一項民生工程,關系到億萬農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一是加強宣傳引導。相關部門可結合農村改廁已取得的成效,廣泛宣傳農村改廁的重要意義,改變農民傳統觀念,提高其環境衛生意識,助推農村“廁所革命”。二是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和施工質量。為保證農村改廁有序進行、保質保量完成,相關部門要選擇有資質的專業施工隊伍,嚴格按照工作標準執行,保證施工有規劃、建設有標準,力爭改一處達標一處。相關部門還應嚴格選擇改廁產品,把好產品質量關,杜絕使用三無產品、低劣產品。三是技術支撐要到位,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原則,選擇適宜當地的改廁技術模式。相關部門可組建專家服務隊伍,開展常態化線上線下改廁技術指導,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農村地區糞污收集管網建設,加快研發適宜不同地區的糞污處理設施,尤其是適用于干旱、寒冷地區的處理設施。
一是開展村莊綠化行動。相關部門可以一方面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花木和果蔬,開展庭院綠化;另一方面投入資金,利用村內閑散土地建設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在公路、道路兩側植樹,推進村莊綠化。二是開展村莊公共環境整治。相關部門應禁止村民私搭亂建、亂排亂倒、亂堆亂放,推進拆違還綠工作,對閑置土地開展濕地恢復、植樹造林。三是實施村莊道路亮化工程。現階段,農村的公路硬化建設基本實現,入村的道路基本暢通,但照明方面還不完善。為了保證村民夜間出行安全,各地要積極開展“道路亮化”工程,讓每個入村的道路都有燈光照明。四是開展桿線有序化行動。有條件的村莊可在村里組織“桿線有序化”行動,一方面重新規劃設置電線桿,讓其齊整有序;另一方面在村里開展“三線”整治行動,梳理所有的電線、網線,使其保持在一條線上。五是開展“宅基”美化工程。對破舊房屋該拆除的進行拆除,外墻需要粉刷的要粉刷,并逐步實現村莊的外墻統一化。粉刷后的外墻可以繪制一些有意義的圖案,如宣傳標語、具有當地特色的繪畫,讓鄉村換新顏。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護。為維護來之不易的整治成果,要加強長效管護。一是常態化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有條件的村莊可設置衛生清潔日等,組織村民進行村莊清潔行動,鞏固提升農村良好的環境衛生。二是對裸露的綠化帶要及時“補妝”,對雜草叢生的綠化帶要及時“整容”,以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要加強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衛生廁所用具維護。同時,村內垃圾池、垃圾桶、垃圾清運車輛要定期清洗、消毒,保持干凈;公廁要保持干凈衛生,地上無污物,且化糞池也要定期清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時強調:“我們要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鞭r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必須持之以恒抓好各項工作落實,最終營造舒適宜居的農村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