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梅
(平邑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平邑 2733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1]。平邑縣隸屬于山東省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西陲,總面積1 825 km2,轄13個鎮、1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55個建制村(社區)。近年來,平邑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工作部署,按照“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示范引領、全域整治,政策普惠、梯度創建”的工作思路,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為抓手,以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為保障,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往深里走、向實里做,取得了明顯成效,真正讓老百姓有一個干凈整潔、健康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受到了國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平邑縣成功獲批全國首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體制機制創新改革試驗區,其典型做法在全國范圍得到宣傳推廣。
平邑縣強化頂層設計、高位謀劃、高位推動,抓機制、強保障,搭建“四力聯動”攻堅新格局,扎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協同配合、相互促進、同向疊加。
平邑縣始終堅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把手”責任制,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領導小組,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列入鄉村振興重要事項,多次召開高規格現場推進會,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到會部署,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平邑縣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決策重要事項,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經濟社會綜合考核重要內容,強化監督考核和獎懲激勵。平邑縣注重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全面落實包保責任制,建立每位縣級領導幫包1個鎮街、5個村,縣直屬單位包工作區、工作人員包村機制,推動工作全面開展。平邑縣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明確工作人員職責,分線作戰、整體推進。
平邑縣整合“四好農村公路”、農村“廁所革命”及改廁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環衛一體化、村容村貌提升工程、農業廢棄物治理等資金,集成政策、資金、項目、人員等各方力量,統籌推進鄉村環境一同打造、一同提升,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任務。同時,平邑縣每年還安排不低于3 000萬元獎補資金,按照“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要罰”的原則,專項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極大地調動了基層人員想干事、干成事的積極性。
平邑縣結合“重點工作攻堅年”“重大項目突破年”行動,扎實開展“橫向打擂臺、縱向抓攻堅”活動,共設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等6場綜合擂臺賽和農村道路硬化、改廁、清潔取暖、飲水安全、綠化等6場專項擂臺賽,對季度前5名頒紅旗,并分等次兌現獎補資金,掀起了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潮。同時,平邑縣全力以縣域整潔促環境品質提升,勇奪臨沂市擂臺賽紅旗。
平邑縣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網絡平臺,采用縣、鎮街和鄉村全面發聲的“1+14+N”的矩陣宣傳方式,廣泛宣傳推廣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2020年以來,平邑縣已發表人居環境整治相關新聞稿件2 000余篇;縣政府網站公布了舉報投訴電話、郵箱和受理范圍,暢通信息反饋渠道,及時回應人們關切的問題。平邑縣發放《致全縣廣大村民朋友的倡議書》,并錄制成音頻資料,利用村村響大喇叭在各村定時播放,形成了全民關注、參與清潔村莊活動的濃厚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宜居,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2]70。平邑縣借助鄉村建設行動,重點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提升全覆蓋,完善農村基礎配套設施,著力推進農村環境治理“硬件”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夯實環境整治提升根基。
截至2021年底,平邑縣完成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建有垃圾填埋場1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座,20 t生活垃圾中轉站22個,配套垃圾方箱、垃圾桶近2萬個,小型勾臂車55臺,大型專用勾臂車7臺,村級環衛保潔員2 716名,村莊全部納入“戶集、村收、鎮街運、縣處理”處運體系,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平邑縣連續4 a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治理工作,多次開展排查清理,讓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無處遁形。目前,平邑縣正根據工作推進情況,著手開展垃圾分類試點。
平邑縣人民政府經過科學規劃、多方論證,編制了《平邑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2020—2025年)》,全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一方面對2018年以前已治理的143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進行修繕提升,另一方面每年實施新的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項目。新增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采取就地利用分散模式和小型人工濕地、穩定塘生態處理模式,確保完成上級下達的治理目標,補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短板,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平邑縣堅持以“補建、提檔、升級”為重點,扎實推進“廁所革命”民生工程,確保“改一戶,成一戶,用一戶,好一戶”。筆者經調研得知,截至2021年底,平邑縣共改造農村衛生廁所13.96萬戶,占應改廁戶的90.1%。平邑縣將后期管護作為改廁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抓實抓好,投資建設了農村改廁智能管護平臺,實現對旱廁報修報抽、抽糞車管理、沼液池監控的智能化管理;成立了農村改廁后續管護服務站15個,整合配備抽糞車輛103臺,建設沼液處置池30處,對改廁糞污進行二次收集儲存發酵、變廢為寶。
2019—2020年,平邑縣實施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配建大型沼氣工程1處、區域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2處、沼液儲存池5個,覆蓋27個規模養殖場和173個養殖專業戶,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規范開展了53 360 m2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國家標準地膜試驗示范;建立國家廢棄地膜監測點1處,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廢舊農膜回收率在80%以上,棚膜回收率在96%以上。
平邑縣強化“三清一改”,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抓住春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美在農家”創建、愛國衛生運動等,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先后開展春季戰役、春節行動、夏季戰役、秋冬戰役等集中行動,持續改善村莊環境面貌。目前,平邑縣按照“五有”標準(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村村建有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隊伍,共同繪就“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平邑縣扎實開展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實現了農村街巷硬化“戶戶通”村莊全覆蓋。對此,山東省領導批示平邑縣做法很好,可在山東省推廣,新華社等專版報道了平邑縣做法。平邑縣全面做好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攻堅期間,累計完成通戶道路硬化317個村,“四好農村路”建設612 km,建設里程為臨沂市第一。
2019—2020年,平邑縣扎實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攻堅行動,新建6處水廠、開挖管網879 km,基本滿足655個自然村的安全吃水、安全用水需求。平邑縣還計劃2022年完成唐村水廠建設及管網鋪設,到2024年完成北部蒙山片區管網延伸工程,打造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平臺,確保農村自來水入戶率穩定在98%以上。
平邑縣堅持縣、鄉、村協同發力和“示范引領、片區打造”的思路,梯次推進、久久為功,抓一片、成一片,力爭通過3~5 a的時間(到“十四五”末)實現鄉村片區化打造全覆蓋。
平邑縣根據村莊條件不同,持續開展“三村共建”活動,采取分類推進、全域提升的方法,堅持政策普惠,創建環境整治達標村,推進實現平邑縣所有村莊“三清四整”全覆蓋;強化整村覆蓋,精品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重點打造200多個省、市、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形成了典型開路、樣板引領的創建格局;注重鄉旅融合,梯度創建美麗鄉村連片村,先后打造了“五龍湖畔、楓情豐陽”等5個市級和20多個縣級示范片區。《山東平邑:清潔村莊作畫筆,美麗鄉村繪新篇》被農業農村部通過簡報和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平邑縣創新構建的縣鎮村三級人居環境常態長效管護機制被寫進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第三期《山東省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平邑縣三級聯動的做法在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鄉村振興大會上進行匯報總結。
結合“橫向打擂臺、縱向抓攻堅”活動,平邑縣發起“美在農家”“一花一樹 富美庭院”示范創建擂臺賽活動,以“庭院美、居室美、廚廁美、家風美”為主要內容,引領廣大婦女和家庭常態化參與示范創建活動。“巾幗平邑”微信公眾號展播擂臺風采50余期,10%以上的常住庭院戶創建為“美在農家”示范戶。2020年9月,平邑縣“美在農家”擂臺賽工作方式被編入山東省省農業農村廳第五期典型案例。
平邑縣按照“不做不積分、做了就積分、多做多積分、做錯扣積分”的原則,出臺了村居(社區)愛心超市積分制管理工作指導意見;各試點村制訂了愛心超市積分管理辦法,設立人居環境、移風易俗、家庭生活等6大類78個積分項和24個減分項;通過加分、扣分等,村民獲得積分,利用積分可以在村內愛心超市兌換相應生活物品,有效激發了廣大村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熱情,長效保持了環境的干凈整潔。
平邑縣保太鎮從“清、管、用”出發,堅持以清為前提、以管為抓手、以用為目的,努力破解空閑宅基地難題。平邑縣以子宿工作區為試點,充分利用村集體“三資”清理核查契機,摸排破舊房屋,厘清空閑宅基地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整合土地資源,組織專人清理廢棄、空閑宅基地柴堆、雜物,把清理后的空地、邊角地、寬街窄巷等真正“用起來”,因地制宜整修成了林下小廣場,回填土方改造成了小花園、小菜園、育苗基地等,做起了“邊角景觀”“宅院經濟”,不但解決了宅基地臟亂差問題,還緩解了用地緊張,產生了一定的經濟價值。
素有“中國黃桃之鄉”的平邑縣武臺鎮,黃桃種植面積達2 001 km2,年產黃桃0.6億kg。每年冬春兩季,農戶要對桃樹進行剪枝,由此產生大量果樹枝條。武臺鎮針對鎮域村莊大量果樹枝堆處理難的問題,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戶集村收、鏈條整治”的模式,采取多個舉措,鼓勵中心村購置削片設備,收購村民的果樹枝進行削片處理,再由生物質發電廠上門收購處理。農戶把質量較好的桃樹枝供給當地桃木雕刻商,使其變成經濟附加值更高的桃木工藝品,借此長效解決桃木出路問題。
平邑縣鄭城鎮四合村形成了“一把掃帚掃村莊,打造美麗鄉村;一把掃帚掃庭院,建設美在農家;一把掃帚掃心靈,人人都行孝”的“三把大掃帚”激勵機制,由村兩委組織不定期檢查,每年進行1次評比,年底召開村民會議,以發放保潔工具和物品等為獎勵,對不履行職責的村民給予黃牌警告,是黨員的還要在黨員大會上深刻檢討。這種“三把大掃帚”的評比辦法深受村民歡迎,真正讓每位村民都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使保持環境衛生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山東省電視臺農科頻道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3]。平邑縣持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力度,以清潔村莊、美麗鄉村示范創建為重要抓手,上下聯動、點面結合、抓實抓細,助力鄉村生態振興,筑牢山清水秀鄉村底色,長效鞏固整治成果,促進各項工作融合發展。
平邑縣持續強化對“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問題排查整改,適時組織“回頭看”,及時解決村民反映的民生問題,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平邑縣創新開展“三清四整四提升”行動:“三清”即重點清理鄉村草堆、糞堆、垃圾堆,治理農村“露頭丑”;“四整”即聚焦村莊內外、庭院內外、道路沿線、溝渠汪塘4個重點區域,推進整治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四提升”即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水平,提升農村“廁所革命”管護成效,提升農村水環境質量,提升農村環境治理能力,持續改善村民生活品質。
平邑縣以當前開展的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擂臺賽為重要抓手,突出農村污水、垃圾、“三堆”等重點治理對象,持之以恒打好村莊清潔行動戰役,推進清潔行動從“動起來”到“熱起來”,推動鄉村清潔行動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持續改善村莊環境面貌[4]。工作中,平邑縣主要做好“三個動作”:規定動作不走樣,以“三清一改”為重點,全面清理村內生活垃圾,開展家庭內部和庭院環境大掃除,實施控疫消毒,從源頭上預防疾病的傳播;自選動作有亮點,強化志愿服務,以人帶戶、以戶帶片、以片帶村,發動廣大村民清潔、美化家庭小環境,以“微整治”“小切口”推動全面清理公共空間;創新動作有成效,持續深化縣鎮村三級創新做法,推動村莊環境整治好經驗、好做法由點線向全域覆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事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課題、大文章。平邑縣始終堅持村民是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者、受益者和維護者,順應廣大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廣泛動員、引導村民深度參與,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要我干”變成“我要干”,讓村民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當家人”,逐步形成“戶戶為陣地、人人都參與”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局面。
平邑縣集成各方優勢,全力承擔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體制機制創新改革試驗區的主體責任,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總結提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思路,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制度性、實用性辦法,并進行實踐運用、檢驗理論成果,圓滿完成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體制機制創新改革試驗區任務,為做好“十四五”時期長效鞏固和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讓鄉親們過好光景,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2]117-118。通過統籌城鄉融合發展,聚焦目標、突出重點、持續用力,平邑縣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村莊民生基礎短板仍然存在,村容村貌管理水平還有待提升,村民參與度還不夠高等。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以貫之地體現了我黨對鄉村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5]。平邑縣將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案要求,筑牢以項目制為基礎的三級聯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長效機制,持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扎實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戰役,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農村生態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