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特約撰稿 李曉暉
我國涉案企業合規自2020年3月開始試點探索,第三方組織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的企業合規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明確指出,企業的合規承諾想要落實落地,就必須建設好、使用好第三方監管機制。2021年6月,《關于建立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下稱“意見”)出臺,是對涉案企業合規試點經驗的系統總結,也標志著涉案企業合規制度初具雛形。意見以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下稱“第三方機制”)作為合規制度的著眼點,其中第三方組織的相關事項,如專業人員名錄庫的入庫與管理、第三方組織及其人員工作保障和激勵、監督和檢查、培訓和考核,以及個案中的選任、職權和義務、報告、考察結果的使用等,構成意見的主體內容。
2022年4月,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全面推開,第三方機制也隨之在全國范圍落地。第三方組織的作用將更為吃重,直接影響著制度實施的效果。還有實務研究者認為,檢察機關并不完全具備足夠的公司化治理與合規制度建設經驗,第三方監管人的介入是刑事合規制度得以推進的必要條件。檢察實務部門也有人提出,引入第三方組織可有效提升企業刑事合規案件的辦理效果,應發揮律師事務所的優勢等。
根據意見規定,第三方組織承擔著對涉案企業的合規承諾進行調查、評估、監督和考察的重要職能,考察結果作為檢察院依法處理案件的重要參考。綜合意見內容,第三方組織是第三方機制的基礎和依托,不僅合規監督考察需要由第三方組織具體實施,而且檢察院和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也主要圍繞第三方組織的運轉履行其相關職責。同時,由于第三方組織的考察結果“作為依法作出批準或者不批準逮捕、起訴或者不起訴以及是否變更強制措施等決定,提出量刑建議或者檢察建議、檢察意見的重要參考”,因此宏觀來看,第三方組織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確定的刑事訴訟程序中運行,也起著直接影響刑事訴訟程序運轉的重要作用。這也是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時應當予以注意的方面。
管委會和檢察院的分工。鑒于第三方組織的運轉宏觀上屬于刑事訴訟程序的一環,且直接影響刑事訴訟程序的結果,以及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職權原則和分工原則,對于個案適用涉案企業合規制度的實質性判斷,也就是實質性推動個案刑事訴訟程序的有關工作,應由檢察院進行;管委會應側重負責宏觀指導、研究重大制度、問題及組織協調。必要時,檢察院也可請管委會或其組成部門就個案中的專門問題提供意見。
個案中,第三方組織的報告也應有所側重,涉及具體案情以及個案實體法律問題判斷的有關事項,應向承辦該案的檢察院報告;涉及第三方組織履責的情況,應向管委會報告。
個案中第三方組織的選任程序。意見規定,由管委會根據具體情況以及涉案企業類型,從專業人員名錄庫中分類隨機抽取人員組成第三方組織,組成人員名單應當報送負責辦理案件的檢察院備案;檢察院或者涉案企業、個人、其他相關單位、人員對選任的第三方組織組成人員提出異議的,管委會應當調查核實并視情況作出調整。從上述規定來看,個案中的第三方組織由管委會決定,而檢察院和其他有關主體只有異議權,管委會最終決定是否調整。
意見為防止和避免諸如“虛假整改”“合規腐敗”等問題,規定管委會監管和隨機抽取機制,具有合理性。不過,考慮到第三方機制畢竟是在刑事訴訟程序中運行,以及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職權原則和分工原則,具體承辦個案的檢察院應在第三方組織的選任上擁有更大的主導權。具體可考慮從兩個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基于對案件具體情況的了解,分類抽取專業人員組成第三方組織問題上,檢察院應有建議權;二是對于第三方組織的選任,檢察院應有核準權。
第三方組織選任的地域范圍。意見規定試點地方管委會負責建立本地區第三方機制專業人員名錄庫,并負責第三方組織及其成員的日常選任、培訓、考核工作。意見本身并未限制第三方機制專業人員的地域范圍,不過由于專業人員名錄庫主要由試點地區建設,可能會體現出一定的地域性。考慮到改革試點已全面推開,建議下一步明確第三方機制專業人員的選任不受地域范圍的限制,并加強國家層面管委會的協調推薦作用。這樣可以防止層層建庫的重復建設,也有利于選擇專業人員組成第三方組織,異地監管也更有利于保證獨立性。
根據意見規定,第三方組織應當要求涉案企業提交合規計劃并明確承諾完成時限,對涉案企業提交的合規計劃進行審查,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見建議,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和涉案企業承諾履行的期限,確定合規考察期限。依據上述規定,涉案企業合規計劃最終是由第三方組織確定的。
鑒于合規制度本身屬于刑事訴訟程序,且合規計劃對合規考察和案件結果具有重要影響,由具體承辦案件的檢察院對合規計劃進行最終核準,應是更適宜的做法。這不僅是由于檢察院作為司法機關,應當對有關程序最終負責,而且也可以更好地發揮檢察院熟悉具體案情的優勢,確保合規計劃能夠實現預期目標。2022年4月2日,全國檢察機關全面推開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工作部署會,也強調檢察機關必須落實第三方機制運行重點環節審查把關責任,切防“虛假整改”“紙面合規”。
檢察院對合規計劃的核準權,可以考慮放在意見規定的審查程序中行使。檢察院可以通過試點工作,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對適用企業合規試點以及第三方機制申請的審查能力和水平,形成樣板案例和指導意見等。
根據意見規定,第三方組織既決定最終確定的合規計劃和期限,又同時監督合規計劃的履行,進行檢查、評估和考核。也就是說,第三方組織在合規計劃上,有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之嫌。也有研究者基于試點實踐,提出第三方組織存在任職沖突。
國外有些做法可以較好地避免類似問題,如美國,第三方監管人主要是監督協議條款確定的合規計劃的履行,并不參與合規計劃的形成過程。引入第三方監管制度的新加坡,更是通過立法嚴格界定了監管人的權責:監管人只能針對合規和內控體系對企業進行監督、評估,只能就DPA(暫緩起訴)中提出的合規計劃提出相應建議,并向新加坡總檢察署進行匯報。
實踐中,涉案企業的辯護人可在推動涉案企業合規制度的個案適用上發揮重要作用。辯護人由于受涉案企業委托,可以更多地反映涉案企業的意見和訴求,維護其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意見中也規定了檢察院適用涉案企業合規制度的條件和審查等事項。因此,可考慮對第三方組織的職能作進一步明確,主要應聚焦于合規計劃的監督,即檢查、評估和考核。涉案企業、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或者其他相關單位、人員提出適用企業合規試點以及第三方機制申請的,應當同時提出合規計劃和承諾完成期限,檢察院對申請的審查應一并對合規計劃及其承諾完成期限進行審查。為充分發揮第三方組織專業作用,可規定在必要時第三方組織可以對經檢察院審查的合規計劃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意見,檢察院經核準后可對合規計劃進行修改或補充。這樣既可以發揮檢察院的主導作用,同時調動涉案企業、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或者其他相關單位、人員參與合規的積極性,又能避免第三方組織的職能不清和身份錯位,有利于發揮其獨立的合規監管作用。
我國目前的試點主要適用于中小企業。由于我國相關制度初創,先從較為簡易的案件開始,也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將來不排除第三方機制進一步擴大適用范圍的可能性。
第三方組織的成本負擔是第三方機制發展完善無法回避的問題。考慮到改革試點的初衷和社會效果,應考慮明確成本負擔的幾個原則:一是必要性原則,嚴格控制費用,并由檢察機關或管委會進行核準;二是企業負擔原則,即第三方組織的費用原則上應由企業承擔;三是現實性原則,在企業負擔原則的基礎上,可立足現實情況,采取財政撥款、專項基金或特定保險的方式作為補充,明確較為嚴格的適用條件。適用上述補充方式的,可先由有關資金墊付第三方組織的費用,涉案企業可以分期償還上述費用。
在費用的具體支付方式上,第三方組織的費用應由涉案企業向管委會或檢察機關繳納,并由后者轉付第三方組織。
關于第三方組織合規考察期限,意見中并未規定具體標準。從試點情況來看,多數為幾個月,極個別的規定合規整改期可為六個月至兩年。
對此可考慮通過修改刑事訴訟法,將第三方機制明確為刑事訴訟的特別程序,規定較長的考察期限,并明確其具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同時,相應完善檢察機關涉及此類案件的管理考核機制,以保障有較為充分的進行合規考察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