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特約撰稿 君合律師事務所 狄青 王佳悅

CFP
投融資交易中一種常見的爭議/風險點在于關聯交易。盡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下稱“公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需要厘清的是,以上法律規定并不應被解讀為禁止關聯交易,而是禁止股東、實控人、董監高利用關聯交易導致公司損失。
實踐中,同樣存在合法有效的關聯交易。如何判斷關聯交易的合法有效性?如果以關聯交易損害公司為由起訴,股東又應如何提起股東代表之訴?
A公司章程規定公司股東具有以下權利:出席股東會,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股東會議由股東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董事長、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挪用公司資金或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
后來,A公司出具股東會決議,載明股東會同意為B公司向C銀行申請流動資金借款提供抵押擔保,A公司作為抵押人與C銀行簽訂《最高額抵押合同》,且A公司與D公司達成貨物買賣交易合同。申請人提供證據證明A公司與B公司存在關聯關系,A公司董事與D公司實際控制人之間存在關聯關系,提出以上抵押和買賣為關聯交易,請求確認抵押合同與買賣合同無效。
那么,關聯交易如何影響合同效力?有法院認為,即使存在關聯交易,并不必然導致合同無效。
公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關聯關系人利用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即使構成關聯交易,亦并不必然導致案涉合同無效。對于因履行該抵押合同可能造成其股東利益受損的問題,與本案的合同效力確認之訴不屬同一法律關系[(2021)最高法民申2529號]。因此,判斷交易合同效力,仍應從是否存在無效事由著手。
有法院對此認為,即使案涉交易屬于關聯交易,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于關聯交易并非絕對禁止,只是禁止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而違反該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也要承擔賠償責任,并非無效事由。在證據并不足以證明合同無效的情況下,法院對合同無效主張不予支持[(2020)蘇02民終1424號]。并且,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當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其關聯關系且損害了公司利益時,其法律后果是承擔賠償責任,不能徑直否定協議之合同效力[(2018)最高法民申5789號]。因此,判斷交易合同效力,仍應從是否存在無效事由著手。
有法院認為,合法有效的關聯交易應當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交易信息披露充分、交易程序合法、交易對價公允。基于各股東對于存在關聯交易的行為是知曉的,沒有證據顯示當事人隱瞞或未充分披露案涉交易信息;無證據顯示被告影響采購價格等公司交易行為;無證據顯示案涉交易存在價格不公允的情況,法院認定現有證據顯示案涉交易均為合法有效的關聯交易并無不當。原告主張案涉關聯交易損害了其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原告應舉證證明案涉關聯交易損害了其利益,否則原告應自行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2015)東中法民二終字第1913號]。
由此看出,關聯交易本身并不一定導致交易合同無效的后果,對于關聯交易合同效力的分析,仍需考慮是否存在合同無效事由。即使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也存在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要求股東、實控人或董監高承擔損失賠償責任,無需否定合同效力。而關聯交易被認定合法有效的關鍵在于:充分披露交易信息、交易程序合法、交易對價公允。不難發現,這些均屬于對交易實質的審查,這一點與下面場景二案例中法院審查重點相同。
一般來說,股東擔心其促成的以上關聯交易被認定違反公司法第二十一條,所以提議召開股東會,并在股東會上陳述利弊,最終表決通過該關聯交易。在關聯交易形式上符合章程規定決議通過形式的情況下,其他股東是否可對該股東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提起損害公司利益賠償之訴?股東會決議通過關聯交易,是否免除損害公司利益賠償責任?
有法院認為,該案當事人首先提出形式主張:即關聯交易已經過股東會決議、符合章程的表決程序通過,因此不存在損害公司利益。對此,法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五)》第一條,“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原告公司依據公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請求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賠償所造成的損失,被告僅以該交易已經履行了信息披露、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等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不能僅憑案涉關聯交易形式上的合法性來認定關聯交易不損害公司利益。
在關聯交易滿足形式合法外觀的情況下,有法院認為應分析交易實質內容,即從交易的背景、合同約定、合同履行是否符合正常商業交易判斷。如在發現關聯交易人存在轉移債務、對于具體交易細節未予明確、缺乏證據證明轉讓債權真實有效時,仍有可能認定侵害債權受讓公司的利益[(2019)最高法民終496號]。
總體而言,法律并不禁止關聯交易。對于關聯交易發生后果判斷為:交易合同不僅因為關聯交易而無效;即使具備形式上的合法外觀,但法院實質審查下的未充分披露、未經合法程序、價格有失公允的關聯交易可能被認定非法而損害公司利益,實質審查還包括交易背景、合同約定和履行是否符合商業慣例和正常交易習慣。

資料圖片
股東晚于公司知道損害公司利益事實,訴訟時效應從股東知道或應知損害事實之日起算。
例如,公司股東A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股東B與其不和,后B發現A利用其關聯關系促成的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遂提起股東代表之訴。A主張自股東代表之訴應從公司知道該損害事實起算訴訟時效,B抗辯公司被A控制,股東代表之訴應從股東知道該損害事實起算訴訟時效。
那么,股東代表之訴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如何確定?有法院認為,股東代表之訴的訴訟時效從公司知道或應當知道公司權益受損之日起算[(2020)浙02民終567號]。對此,有法院展開說理為: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都明確規定為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損害公司利益責任之訴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時間亦是如此,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知道公司權益被侵害之日即應為公司知道其權益被侵害之日[(2018)黑民終509號]。言下之意,公司作為權利人,其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自身權益受損時起算訴訟時效。因此,股東代表之訴的訴訟時效從公司知道或應當知道股東權益受損之日起算。
與以上裁判相反,實踐中也有法院認為,在股東代表訴訟中,股東行使的仍然是公司的訴權,股東向債務人提出權利主張具有公司向債務人提出權利主張的同等效力,故股東代表訴訟的訴訟時效應當從股東知道公司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2012)蘇商外終字第0049號]。
筆者認為,股東代表之訴的必要條件是公司利益受損,即公司作為權利人,以公司知道或應知時間為起算點無疑最為符合訴訟時效法律規定。但實踐中,股東被公司法定代表人等高級管理人員長期蒙蔽不知情的情況下,期待股東對損害公司利益的事項做到面面俱知似乎也難以實現。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21年一案中作出判決:如果公司法定代表人等高級管理人員曾經損害公司利益,公司當時雖然知道利益受損害,但公司法定代表人等高級管理人員長期管理公司形成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而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構成訴訟時效中止情形,應當適用關于訴訟時效中止的法律規定[(2021)最高法民申1334號]。
總結來說,關聯交易本身不必然導致基礎交易合同無效,關聯交易下的交易合同仍需判斷是否存在合同無效事由。而為免關聯交易被認定為損害公司、股東或債權人利益,筆者建議,投資人在締結關聯交易合同,同時注意滿足交易信息披露充分、交易程序合法、交易對價公允及合同有效、商業對價可履行要素。
對于投融資交易中關聯交易被認定有損公司利益時,可考慮的訴訟路徑為提起股東代表之訴。作為成功起訴的要點之一,鑒于股東代表之訴的訴訟時效可能從公司知道或應知之日起算,筆者建議投資人在日常履行股東職權時保持及時知情,對與公司往來記錄詳細留存并注意查收,避免公司知曉股東代表之訴事由而股東不知,導致訴訟時效錯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