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里,“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在市場經濟下,個人從事商業活動,享受市場經濟紅利的權利也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在本案中,深圳中院從債務人申請破產、債權人申報債權,到管理人調查核實,確定清償計劃和豁免財產清單,再到債務人在法院、管理人的監督下清償債務,經過免責考驗期的各個環節,首次全面、完整地向社會公眾展示了個人破產清算程序的主要流程以及法院如何認定“誠實而不幸”債務人的認定方式,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目前,個人破產制度在我國處于多地試點狀態,如條例第二條就對個人破產案件的適用對象設定了條件:“在深圳經濟特區居住,且參加深圳社會保險連續滿三年的自然人,因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導致喪失清償債務能力或者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可以依照本條例進行破產清算、重整或者和解。”個人破產實踐案例的豐富,法官、管理人經驗的增長,將為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個人破產制度打下基礎。
該案中適用個人破產制度,讓債務人的財產“靜下來”。從維護債務人生存權益、公平清償債權的角度,從對債務人財產狀況進行調查開始,逐步了解債務人困境形成的原因,核查確認債務人是否存在不誠信行為,以及債務人生活所需的必要開支,并禁止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個別清償行為,最終通過集中清償的方式,向債權人分配財產,債務人接受免責考察期的限制。該案較為完整地體現出了個人破產案件所需要經歷的主要流程。相比于企業破產,個人破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也引出了新的問題。

劉 靜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個人破產法研究中心主任
判斷債務人是否符合“誠實而不幸”的標準,是確定債務人能否適用個人破產的首要條件,也是防止債務人逃廢債務的重要一環。首先,個人破產制度通過立案審查,對債務人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其次,明確規定了債務人的程序配合義務,并通過多方主體共同監督的制度設計回應了社會對個人破產的主要擔憂:債務人逃廢債務。以此案為例,在事后對深圳破產法庭曹啟選庭長的采訪中,曹庭長表示:“這位債務人(呼某),經過我們的清算,經過管理人的調查、債權人的監督,都認為她符合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標準……法院依法對她宣告破產。”在此過程中,債務人的財產狀況經過了多方主體的調查與核實,并全程保證了債權人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可以說債務人是在多方主體的全程監督下走過了個人破產程序。在宣告破產后,債務人還要經歷免責考察期的考察,才能真正獲得余債免責的效果。條例第95條至第99條詳細規定了免責考察期的基礎時間(三年),并規定了延長考察期甚至無法獲得免責的情形。通過事前調查以及事后考察,個人破產制度可以盡最大可能防止債務人惡意逃廢債務,并全程考察債務人是否符合“誠實而不幸”的標準。
個人破產制度既要保護債務人的基本生存權利,也要最大限度地清償債務,維護債權人的利益。個人破產通過兩個關鍵制度實現二者的平衡,其一是通過上述程序設計從積極層面最大限度地了解債務人的財產狀況,從消極層面采取禁止個別清償、禁止債務人擅自處分財產等措施防止債務人財產的不當減少。其二是自由財產制度,合理確認豁免財產范圍,保障債務人基本的生活條件。
相比于債務人的更生程序、和解程序,選擇清算程序則表明債務人確實已經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并且缺乏清償能力。相較于企業破產,個人破產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債務人并不會像企業一樣消滅,而且個人破產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債務人重新回歸社會。該案中,呼某在免責考察期內依舊用自己扣除基本生活費用后的剩余財產清償債務,這樣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英國破產法》中的支付承諾和支付令,該種制度安排能夠較好地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利益,并且債務人通過切實的償債行為,有助于其恢復信用,個人破產程序也更容易得到債權人的支持。
管理人依據呼某本人的償還能力以及呼某積極的還債意愿,制定了償債計劃。因此在免責考察期內,呼某在扣除基本生活必要支出后,剩余收入將全部用于償還債務。據呼某的代理律師介紹,債務人的月收入為5000元,每月基本生活必要支出為4400元,那么剩余的600元都要用于償還債務。假如債務人買彩票中了100萬元,那么除去生活必要支出的4400元,剩余的錢也要全部還給債權人。
此外,在免責考察期內,債務人每個月都要及時報告自己最新的收支狀況,從而保證法院、破產管理人等各方主體能夠有效、動態監管債務人的財產情況,防止債務人逃廢債務,并在發現逃廢債務行為時及時制止并要求債務人承擔相應責任。
個人破產制度更鼓勵債務人積極償還債務,條例第100條至第102條規定了免責考察期屆滿的相關規定。第100條規定:“債務人清償剩余債務達到三分之二以上,且考察期經過一年的”,債務人就可以申請考察期視為屆滿。只要呼某在三年的免責考察期內不違反相關禁止規定,那么三年期滿后,破產管理人將依法向法院申請終止考察期,在法院裁定認可之后,債務人的剩余債務就會被免除。
條例的出臺,意味著我國對個人破產制度正式從立法層面開始探索。但同時,社會上不乏“條例就是‘失信債務人’的避風港”等聲音。
事實上,除了財產調查與多方監督,在三年免責考察期內,在不影響債務人經濟上復蘇的前提下,個人破產制度對其部分權利會進行限制,故債務人在免責考察期內處于“失權”的狀態,債務人只有在破產程序中積極履行清償方案,并配合各方的監督,才能順利“復權”。我國目前有關債務人“失權”的制度多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但在未來應注意對于債務人正常的經濟生活,以及合理的改善經濟條件的訴求不應過分受到“失權”的限制。
從“失權”到“復權”的篩選機制,正是區分“誠實而不幸的”或“以逃廢債務為目的的”債務人的標準。有關“失權”的規定,《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中增加了對旅游、度假的限制,《個人破產法(學者建議稿)》第40條、第174條、第175條則從債務人的其他義務、行為限制、職業限制三個角度對債務人提出更細化的限制要求,不僅局限于“高消費”相關,還包括不得拋棄或者放棄接受能使破產財產增加的繼承、贈與或者其他財產權利;債務人不得以其收入實施非生活、工作或者經營必需的高消費、投資行為,不得實施其他可能使債務人承擔重大債務或者使其財產顯著減少的行為。
“失權”到“復權”的制度設置,是為了幫助債務人重新回到社會,才對其一些不當行為進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