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越,孫 丹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32)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音樂課堂早已不適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情境創設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感知、理解、鑒賞、表現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審美能力。
體驗式教學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是學習者對環境的內化,是知識與過往經驗的整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體驗式教學不是一味地講授和灌輸,而是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主動探究、感知、整合自身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注重音樂表現與創造,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體驗式教學早已體現在各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之中。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杜威的經驗主義教育思想和“做中學”都強調學生自身體驗的重要性。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手腦相長”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自身體驗。
高中學段的學生年齡在16-18 周歲左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10-19 歲為青少年時期,高中學段屬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后期,高中生有著該年齡段特有的身心發展規律。該年齡段的學生身心逐漸發展成熟,社會經驗與審美經驗日益增加,為體驗式教學的實施創造了現實條件。教師可以進行更加精細和復雜的教學活動設計,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感知、體驗、表現和創作。
普通高中的音樂課程以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創編、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六大模塊為必修課程。高中學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審美經驗,對“美”有了自己的認知,更加需要教師對學生審美進行正確引導,學校美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音樂與文化密不可分,通過對音樂學科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內涵、認識世界文化。
音樂鑒賞與音樂欣賞有著本質的區別。音樂欣賞的層次較淺,是審美主體對音樂的主觀感受。音樂鑒賞需要審美主體在主觀感受的基礎上上升為理性的對比與分析,需要學生對音樂作品背景、曲式結構、音樂要素等方面進行整體把握,是對音樂更深層次的理解。
為了適應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符合高中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發揮音樂課堂的最大價值,在課堂上充分應用體驗式教學法可以啟發學生步步深入,感受音樂、表達音樂。體驗式教學法為學生創造師生平等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全面提升。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鑒賞》教材分為十八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不同的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教材中的內容為切入點,但不能唯教材論。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當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扎實的教學能力。或者說,教師自己就是一本活教材。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是京劇《霸王別姬》中的經典唱段,是京劇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的作品。該作品描寫了虞姬在項羽被困垓下時,心中苦悶卻還要強顏歡笑為項羽解憂的心境。該唱段的情感表達比較委婉,通過對夜色的描寫和人物在舞臺上的動作、眼神等肢體語言表現凄涼的氣氛,烘托人物的哀怨。但是,教材中僅有該唱段的四句唱詞與寥寥幾筆的作品介紹。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補充相關的歷史知識、京劇基礎知識以及該劇目的基本劇情等,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進行體驗與感悟。在講授京劇的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講解京劇的行當,與學生一起模仿片段唱腔,感受劇中人物的行腔特色,切身感受京劇的魅力。
想要讓學生產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教師的情境創設就應該盡量貼合教學內容,還原真實情境。這對教師的情境創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教具的準備、多媒體的應用等各方面需要更多的想象與創新,才能完成高質量的情境創設。教師既是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入情境之中,同時教師自己也是情境中的“演員”,高質量的情境創設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交流與親切的互動。
《歡迎》是印度民間樂曲,樂曲以薩朗吉為主,伴以其他印度民族樂器演奏,具有獨特鮮明的印度風格。薩朗吉被稱為“印度小提琴”,用弓演奏,音色優美悠長,善于表現抒情風格,在《歡迎》這首歌曲中使用得恰到好處。筆者在課堂進行情境創設時,在多媒體上播放印度民間樂器演奏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印度民間音樂。印度是南亞聯邦制國家,人口結構較為復雜,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再加上與本土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印度的風土人情、文化、音樂、舞蹈等,全方位融入情境之中,同時進行師生互動。印度傳統音樂的演奏有一定的即興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即興舞蹈,增加課堂體驗。
高中學段的學生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流行音樂對于學生來說更易接受,在欣賞流行音樂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理性分析,學生更多依靠感性的體驗,學生更容易將個人的主觀經驗和情感與歌曲結合在一起,陶醉于音樂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審美心理,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和理解音樂。
《勃蘭登堡協奏曲》出現在教材的第十五單元,是巴赫的經典作品,由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組成,是運用對位法寫作的復調音樂。在課堂中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調流行音樂進行導入,由淺入深,再把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進行對比。結合學生審美心理的導入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這對新課的學習與教學目標的完成有積極的意義。
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法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創新。結合高中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既要把握學生的整體水平還要注意個別學生的發展,因材施教。
在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翻轉課堂,把學習新知識的環節調整到課堂之前,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對于能力強的學生要給他們創造個人展示的機會,對后進生要進行小組互幫互助。教學方法的使用不是一味生搬硬套,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情況下,教師還要對課堂情況不斷地進行反思,反思過后需要不斷調整與嘗試,使教學方法的使用更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反思中創新與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教學目標。
在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中,全面分析作品創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內涵。《黃河大合唱》是我國人民作曲家冼星海的作品,作品寫于1939 年,正值抗日救亡的危難時期,中國人民渴望自由與解放。《黃河大合唱》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抗日英雄抗擊敵人保衛家鄉的決心。《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七種不同的演唱形式,氣勢磅礴,震懾人心,控訴了侵略者的罪行,描繪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形象。在對《黃河大合唱》進行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創作背景的介紹顯得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作品背景才能更好地學習民族音樂。
對于同一段音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音樂審美能力不同。對一個音盲來說,再美的音樂他也會無動于衷。在音樂課堂中,應重視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講授法,教師過多的講授會使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單一化,因此導致思維的固化。體驗式教學法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聽眾就有一千個貝多芬”,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從來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體驗美感受美,提高審美素質,發展審美能力。審美素質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素質的發展以審美能力的提升為基礎。有了音樂審美能力,人們就有了發現美的耳朵,有了感受美的能力,人們就會更加熱愛生活,體會生命更深刻的內涵,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進入21 世紀,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每個國家提升國際影響力,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是音樂學科教學的重要屬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教育對人的發展要求,體驗式教學法更加適用于高中音樂課堂。音樂具有非語義性,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除了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以外,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想象力,運用綜合性思維方式,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運用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等思維方式,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傳統灌輸式教學法中的師生互動主要體現在課堂提問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多數都有標準答案,師生互動難免生硬、單一。體驗式教學法中的師生互動更為自然,教師設計新課導入環節時要抓住學生注意力。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在提問中又進行追問,啟發學生步步深入,獲得問題的答案,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平等。以生為本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音樂作品的鑒賞與表現是在對音樂的背景、文化等各個方面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對音樂作品的背景、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養,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理解世界文化,尊重文化多元化。
綜上所述,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現實情況來看,體驗式教學法的運用十分必要。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過分注重形式忽視音樂本位原則、教師素質不過硬不能完全把握課堂、學生和學校對音樂學科教學不夠重視等。體驗式教學法的實施除了需要師生共同探索,還需要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對音樂學科教學的支持,完善教學設施,重視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