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根據本研究問卷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學生希望筆譯課以實踐為主;課堂練習材料模擬CATTI考試題型;授課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是必備條件。結合以上數據和實際情況,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筆譯課堂注重實踐練習,并鼓勵教師混合使用多種授課方式;選取素材主要體現CATTI考試的三大特點;高校應引進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或有效推動全職教師和全職譯員之間的交流。
【關鍵詞】MTI筆譯課程;實踐經驗;教學啟示
【作者簡介】李俊蓉,昆明理工大學。
Li. D曾指出,翻譯課程要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必須評估學生和職業譯員的真實需求。自2007年《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頒布以后,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216所院校設有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每年為國家輸送數以萬計的翻譯人才。但就實際情況來看,MTI人才培養模式仍然有不少問題。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就MTI教學方法、教學材料和授課教師三個方面深入了解學生的態度和期望,并根據分析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問卷設計和研究結果
問卷共包含18個題目,題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和開放題。主要涵蓋學生的教育背景,學生對筆譯教學方法、教學材料和授課教師的態度和看法。問卷對象是某高校MTI研一和研二的在讀學生,共74人,收回有效問卷63份,問卷收回率為85.1%。
1. MTI學生對筆譯教學方法的期望。與傳統的理論為主的筆譯教學相比,學生更傾向于實踐型課堂,在問到“哪種上課方式更有效”這一問題時,所有學生都選擇了有實踐參與的方式(見表1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生希望筆譯課程布置相應的練習,至于練習放在課前還是課堂、由教師點評還是學生分組討論并展示,大部分(41.27%)學生認為,這幾種方式可以混合使用,能夠收到不同的效果。而在其后的單選題中,問及“筆譯課是否有必要騰出時間讓學生課堂討論譯文并展示”時,絕大多數(87.3%)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比較有代表性的回答是“翻譯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分組討論有助于看到自己的問題,同時學習他人的長處和精彩表達”。認為沒有必要(12.7%)的學生覺得課堂討論“浪費時間”,“學生沒有老師講得好,沒有借鑒的價值”。
在《“批評法”在翻譯課教學中的運用》一文中,劉全福將批評法定義為學生完成布置的翻譯練習之后,自行對譯文進行修改?;蛲瑢W之間互相評價和修改,批評法在翻譯教學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不僅能“彌補以往照本宣科或填鴨式教學方法”,而且能“為學生創造動手和動腦的機會” 。劉全福也指出,如果“批評法”的運用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譯文進行恰當的評價,練習結束后也沒有精準地參考譯文,則這種方法并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筆譯課堂應把學生練習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這就出現了第二種教學方法“比較法”,比較法由魏志成提出,他把筆譯教學設計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課堂翻譯;分組討論;報告展示;譯文修改;教師點評。
“比較法”在“批評法”的基礎上增加了教師點評,兩種方法的混合使用避免了傳統古板的“一人談”的翻譯教學。讓學生實際動手去做并找出問題,這個過程會使課堂富有生氣,學生能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最后的教師點評必不可少,因為此環節能看到學生的問題所在,也能對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建議,讓學生在錯誤中學習和進步。
2.MTI學生對筆譯教學材料的期望。63名學生中,有45人(71.43%)認為“與CATTI考試題型相似”的材料最適合筆譯的教學。
CATTI全稱是全國翻譯專業資格認證,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委托的國家級職業資格考試,也是對參試人員口譯和筆譯能力和水平的評價和認定。在其后的開放題“請寫出理由”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布置與CATTI題型相似的翻譯練習有助于了解考試要求掌握的翻譯技能,利于備考。由此看出,MTI學生對于CATTI非常看重,不僅是對自己翻譯能力的檢驗,更重要的是手持國家翻譯證可以增加就業的砝碼。這也與問卷中第3題“為何選擇筆譯課”、其中51人(80.95%)給出的答案都是“為CATTI考試做準備”相吻合。 而譚平在《MTI筆譯教學現狀與實踐探索》中提到,“MTI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培養應用型、職業化的翻譯人才”,CATTI作為一項職業資格考試,更應該深刻融入MTI的教學中。
此外,20.6%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將真實翻譯工作中的材料加入筆譯課堂中,理由是“提前了解真實的翻譯市場”,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有實踐經驗,能從自身的筆譯工作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練習,并提供得到客戶認可的參考譯文。
雖然市面上有眾多針對MTI學生的筆譯學習教材,有些也不乏優秀書刊,但僅有5人(7.94%)認為可以將出版的書籍用作課堂學習的材料。這一數據說明,第一,學生認為出版的書籍多有參考答案,可以作為課后的練習使用;第二,學生對市面上的書籍信任度較低。不可否認,出版的書籍魚龍混雜,有些書的參考譯文質量一般,有些書選用的材料難易程度把握不當,不利于學生備考CATTI。
3.? MTI學生對授課教師的期望。在大多數MTI學生(52.38%)看來,“翻譯實踐經驗豐富”是筆譯課授課教師的必備條件,緊跟其后的是“教學能力出色”(34.92%)。
在其后的開放題“請寫出理由”中,學生指出“MTI是專業學位,學習側重在于實踐,需要有實踐經驗的老師授課”;“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實踐比一切理論都重要”;“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少走彎路”。認為教學能力同樣重要的學生指出“會講課比會做翻譯重要”。這與Tisgam(2009)的觀點不謀而合,她認為,最適合在高校任教的教師除優秀的教學能力之外,還應該是所教領域的實踐專家。這“對我國目前高校大多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教師也是一大挑戰”。
雖然高校教師的評價體系中,職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就翻譯課程而言,學生認為“職稱高”并不占優勢。63個問卷對象中,僅有1人(1.6%)認為職稱高的教師適合教授翻譯課程。這一數據說明,學生更看重教師實際的行業經驗和教學能力,這是突出個人科研能力的職稱難以反映出來的兩個方面。
在最后一個選擇題中,學生被問及“全職教師兼職譯員”還是“全職譯員兼職教師”更適合翻譯教學,38人(60.3%)選擇前者,25人(39.7%)選擇后者。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包括“全職教師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教學上,兼職教師的重心在翻譯工作”;“全職譯員很多沒有教學經驗”。這一數據與前一題中MTI學生將“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視為翻譯課程教師最重要的兩大條件的選擇相一致。對這一問題,Tisgam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學生要求且應該獲得全職關注,也就是說,最理想的授課人選應該是全職教師、兼職譯員。
二、啟示與建議
從以上問卷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MTI學生對筆譯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和授課教師都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并結合實際提出了相應的期望。Li. D曾指出,學生在能夠參與制訂自己的學習目標時,學習效果會達到最佳。下面筆者就學生的期望談談這三個方面的啟示和建議。
1. 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練習。傳統的理論為主的講授不適用于筆譯課堂,也不利于相關院校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同時,學生的需求也不再滿足于賞析,而是自己動手練習,有了主動思考的過程,在與教師的優秀譯文作對比時,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并即時糾正,達到不斷進步的目的。
嘗試多種授課方法混合使用。以一學期36課時、12周課為例,第一至四周可嘗試讓學生在課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練習,然后由教師對重難點進行點評;第五至八周讓學生課前完成練習,課堂上分小組讓學生討論譯文,每個小組上交一篇譯文,并抽選一人到講臺做展示,向同學和老師報告譯文里出現的難點問題以及組員有爭議的地方。最后由教師對每一組譯文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作講評,并提供優質的參考譯文;第九至十二周同樣讓學生提前完成練習,教師課前抽選部分或全部練習進行批改,并收集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帶到課堂讓學生討論、修改。
2. 教學材料。注重MTI與CATTI的融合。超過七成的學生希望筆譯課練習材料模擬CATTI考題,便于通過考試。相關授課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熟悉CATTI的題型特征,有針對性地選取練習材料。王天華概括了CATTI考試的三大特點,其一是時政性強,漢譯英尤其以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代表;其二是話題廣泛,包含經濟、商業、社會、政治、科技、醫療、教育等多方面;其三是句子多為長難句,句子長、結構復雜,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句子分析和雙語轉換能力。教師在課堂供學生練習的素材應包含以上特點,并能夠對其中的重難點進行點評,以達到既能夠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又能夠有效幫助備考的目的。
適當選取實際翻譯工作中的材料作為練習素材。MTI有不少學生想要成為職業翻譯,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能夠在MTI的課堂上讓學生了解真實的翻譯工作,不僅能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鞭策學生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翻譯素質。
3. 授課教師。引進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在高校,有翻譯實踐經驗的教師極度短缺,絕大多數教師以理論研究為重點。因此,高校在人才聘用時,除了其他必備條件外,應強調教師的行業實踐經驗和能力。沒有條件聘用新教師的高校,應著眼于現有的師資隊伍,選擇并鼓勵有潛力的教師考取翻譯資格證書,深入行業積累實踐經驗,或者“派遣教師到專門的培訓機構進行學習來提高翻譯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推動全職教師和全職譯員的交流。學生認為,適合講授筆譯課程的教師,除了實踐經驗以外,教學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甚至有學生不支持全職譯員到校授課,原因是全職譯員重心在翻譯工作,不一定能把翻譯這門課講好。對于高校而言,尋找教學能力出色的全職譯員確實不容易,但可以推動在職教師和全職譯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如以講座或線上工作坊的形式,按專題向高校教師介紹實際工作中積累的翻譯技巧,再由教師向學生傳達相關知識。
三、結語
本研究以某高校MTI研究生為問卷對象,從MTI筆譯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材料和授課教師三個方面了解學生的態度和看法。經分析數據得出:學生希望筆譯課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課堂練習材料要與CATTI考試相近;授課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是學生最看重的兩個方面。結合以上數據和實際情況,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筆譯課堂注重實踐練習,并鼓勵教師混合使用多種授課方式;選取素材主要體現CATTI考試的三大特點,小部分來源于真實翻譯工作;高校應引進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或有效推動全職教師和全職譯員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Li. Defeng. Translator Training: What Translation Students Have to Say[J]. Meta, 2002(4):513-531.
[2]Tisgam K. Hamid. Is it Possible to Teach Translation in the Classroom?[J]. College of Education for Women, 2009(20):528-550.
[3]劉全福.“批評法”在翻譯課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1995(2):56-58.
[4]譚平.MTI筆譯教學現狀與實踐探索[J].智能城市,2016(12):178-179.
[5]王天華.基于翻譯專業資格認證(CATTI)考試的新型MTI筆譯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8):34-35.
[6]王樹槐,粟長江.翻譯教學方法述評[J].外語教育,2008(1):133-139.
[7]魏志成.英漢比較翻譯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