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是一門藝術,古代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畢其一生研究文學,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佳作,值得我們去品味,賞析行為由此產生。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指的是欣賞與分析。在文學賞析中,人們通過欣賞和分析語句、段落、文章等,對文學作品有理性的認知,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其內容上有了明確制約。文學賞析中又通過自身生活經驗、真實情感、藝術興趣及藝術觀點對文學描繪形象進行完善,這也是對文學佳作意境的補充,本文筆者將整理部分文學翻譯佳作,進行對比賞析,希望能夠進一步理解其中深刻含義,為相關學者的研究提供一定參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文學翻譯;佳作;對比;賞析
【作者簡介】張小麗(1979.09-),女,合肥人,漢族,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教學法。
一、景觀文學翻譯佳作賞析
“我總以為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高不可攀。這回有機會看到它,并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這里需注意文學佳作賞析過程中,應列出原文,便于反復品味每一句話、每個詞語,這是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良好習慣。便于我們學習。
大興安嶺這個“嶺”字,跟秦嶺的“嶺”大不一樣。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境。多少條嶺啊,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厭。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雖然下自山腳,上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林木,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首先,進行結構分析,本段落開頭用了一個對稱句,以大興安嶺對比秦嶺,段落整體意思大概是大興安嶺的嶺延綿不絕,秦嶺的嶺高聳巍峨。有些人讀到這里的時候會存在疑問,作者主要寫大興安嶺,為什么一開始卻把重點放在秦嶺上?實際上,因為為了突出大興安嶺特點而為之,寫出秦嶺的高聳險峻,將其與大興安嶺的延綿不絕對比,在品味中更能體會大興安嶺嶺的博厚,這里還涉及了以下幾項地理內容:
1. 眾所周知,秦嶺是中國南北界分界線,而秦嶺這一分界線,不僅使人們區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名稱,如若深究的話還有更深層含義。因為以南為四川盆地,秦嶺向北是黃土高坡,進而秦嶺南北以外地區有較大的地勢落差,所以人們稱之為云橫秦嶺。從前有很多事都是在秦嶺創作的,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句詩,相信大家都聽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說的就是秦嶺,秦嶺南方和北方氣溫差距較大,夏季時候,秦嶺對南方海洋氣流產生阻隔,所以秦嶺以北夏季天氣燥熱,空氣濕度小;冬季時候,秦嶺阻隔了北方冷流,進而北方的寒氣對南方影響較小。
2. 秦嶺以南是四川盆地,相對于秦嶺以北溫度較高,所以秦嶺也是中國內部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因為秦嶺對氣流的阻隔作用,導致秦嶺南北氣溫差距大,氣候條件也不盡相同,對農作物生產造成影響,這在秦嶺以南多種植水稻,秦嶺以北多種植小麥方面得到最明顯的體現。
3. 秦嶺以北相對來說降雨較少,所以河流和湖泊不如秦嶺以南地區河流湖泊多。與此同時,基于全國植被覆蓋面積來對比,秦嶺以南和秦嶺以北也是大不相同,受氣候氣溫等自然條件影響,秦嶺以北地區植被多為針葉林,也就是說,北方地區樹木葉子較小。相反,南方地區熱的地方,則以闊葉林為主,樹木葉片更大,像梧桐、椰樹、芭蕉等作物在北方十分少見,南方卻依靠這些樹木形成了產業。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夸落葉松。是的,這里是落葉松的海洋。看,海邊上不是有些白色的浪花嗎?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一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上的浪花嗎?”本段落中描述了一些顏色及情景,讓人初讀就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之后運用一個對稱段寫出了大興安嶺上美麗的景色眾多。但首先夸贊一下落葉松,這里強調了落葉松,展現了北方多針葉林特點。上文中提到,秦嶺以南多為平原或盆地,秦嶺以北多為高原和黃土高原,兩邊有巨大的地勢落差,則顯得秦嶺更加險峻,而大興安嶺地處東北平原上,相對而言,沒有特別明顯的地勢落差,所以大興安嶺呈現延綿不絕姿態。同時,作者想要夸贊落葉松,同樣是因為地理條件造成的,由此文章中所寫和現實相符。
“看到那數不盡的青松白樺,誰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大至礦井、鐵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萬古長青,恰好與廣廈、良材聯系在一起。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文章開頭作者就寫了這句,給予人先入為主的感受,而本段則是作者將地理因素添加在其中。作者寫道:千山一碧,萬古長青,恰好與廣廈良材聯系在一起,這段不僅僅是描寫大西安嶺的景色,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此時作者四處環望,心里想的是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這段采取了色法描寫表層含義上來看,是從多個角度描寫大仙嶺景象及木材應用廣泛這一情況,同時也是通過對比手法描寫的,這里大興安嶺和秦嶺形成一個對比,讓讀者感受到相對于秦嶺、大興安嶺的嶺是那么溫柔,沒有孤峰突起,盛氣凌人的姿態。
從總體上來說,文學翻譯家作對比賞析,不僅是人們日常欣賞文學作品的方式,還對讀者寫作能力及具有培養意義。現階段,文學翻譯家作對比賞析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如學生寫作時通過本文賞析會受到啟發,要寫夏天景色的話,可以先刻畫冬天景色,進而使兩個季節產生對比。由此可見,文學翻譯佳作對比賞析能夠促進學習者視野的開拓,進而掌握更多東西,寫出更好的作品。
二、情境文學翻譯佳作賞析
《濟南的冬天》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一篇老舍寫的文章,通過文學賞析可以發現。《濟南的冬天》寫作手法和上文寫作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本文通篇都是圍繞濟南地區描寫的,但卻沒有直接描寫濟南的各種情景,而是先后提到北平和倫敦的冬天,這樣的寫作方式是為了突顯濟南,更好地刻畫濟南冬季情景,以對比的手法來寫。
描寫情景,且以同樣的技法描寫的文章還有朱自清的《綠》: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的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藴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本段描寫了梅雨季節潭水中的綠,但是作者卻沒有直接演出梅雨潭中的綠,而是先刻畫了杭州琥珀色的綠壁、描繪了西湖的波,再寫了秦淮河的綠,最后才引出潭是很深的,并且分別對比以上三種綠,這樣是為了使梅雨潭的綠更加突出。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發現,很多名家名作都是采用對比手法進行寫作的,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寫道: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作者想要描繪桂林漓江的水,卻先寫了大海和西湖,想要描繪桂林的山,卻先寫了泰山和香山。這里作者的心理應是:即便眼界已經十分開闊,但是還被桂林山水魅力所折服,也更深層地表示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驚嘆。
三、作文佳作賞析
實際上,文學翻譯佳作賞析對象不僅是名人著作,也可以是作者日常寫出的文章或日記等等,甚至一些小學生寫的作文都是值得賞析的,作文內容如下:
這個暑假我跟爸爸媽媽姐姐一起坐飛機來到了三亞旅游,我的心里很開心,因為我家在黑龍江省,所以從來沒有看過海。在三亞大海有著豐富多彩的顏色,跟我想象中的大海有些不一樣,我想象中的海是一片蔚藍的,但是我看到的海卻有著豐富多彩的顏色,有時候看是綠色;仔細一看又是黃色;往遠處看是藍色或深藍色,快到傍晚的時候,大海和天好似連在一起。在海邊還能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島嶼,能看到立在那里的佛像,在三亞灣看海的時候發現三亞灣的沙子很粗,而亞龍灣的沙子卻很細,握在手里沒有一塊石頭。
這段描寫字里行間充滿了稚嫩,但是又非常真實,即表達了作者的心理情感和視覺感受,還有對比手法分別描繪了兩個海灘。
四、意境文學翻譯佳作賞析
“三美”,指的是音美、形美和意美。其中音美和形美是為了突出意美的,意美指的是通過描寫刻畫還原作者所見所想景象。可以說,意美是最根本的,一個文學作品如果為了音美和形美割舍意美,那么就是本末倒置,其賞析價值也大幅度降低,如進行一些古代詩詞賞析過程中,很難用格律詩翻譯出古典詩詞,那么則不必恪守規律,而是要學會變通,盡量留存古詩或古文中關于意境美描寫的東西。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究其意境,則可以體會到作者灑脫隨意的性格特點。
而音美指的是翻譯及賞析文章的時候,賞析其節奏韻律等。許淵沖先生曾經說過:在音美、形美、意美不可兼得的情況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舍棄音美和形美,但為了更好地賞析,文章還是要盡量探究其音美和意美,根據文學作品資料調查發現,古代文學作品多數都是押韻的。直至現在,音美已經被很多文人舍棄,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實時興之勢,文學賞析中可以發現水調歌頭中天、年、寒、間等幾個字,充分體現了音美。
五、結語
綜上所述,眾所周知,我國有著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文學作品眾多,于是有了文學鑒賞這一學習方式。文學鑒賞是文學實現基礎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文學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給予文學創作者積極的反饋,對文學創作及教育工作都具有推動意義,是文學活動不可或缺的環節。同時,文學翻譯家所作對比和賞析,有利于讀者自我藝術修養的提高,有利于讀者培養和陶冶個人思想情操,本文筆者舉了幾個例子進行了具體介紹,發現有許多作者都掌握同一種好的寫作手法,并且也掌握了幾種基本鑒賞要素。
參考文獻:
[1]張華容.翻譯教學中譯文鑒賞之探究[J].英語廣場,2013 (11):30-32.
[2]趙寧.高級英語通行教參譯文準確性與多重可能性評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6-99.
[3]劉璐.賞其優點,析其不足——王東風《英漢名譯賞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0):179-181.
[4]辜正坤.翻譯主體論與歸化異化考辯——序孫迎春教授編著《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59-63.
[5]孫致禮.翻譯的異化與歸化[J].山東外語教學,2001(1):32-35.
[6]許鈞.文化多樣性與翻譯的使命[J].中國翻譯,2005(1):41-44.
[7]陳大亮.翻譯研究: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轉向[J].中國翻譯,2005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