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徐志摩和蕭乾都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二人都翻譯了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關于徐志摩的譯文研究有很多,但蕭乾關于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翻譯卻還沒有學者研究過。本文旨在填補這一空缺。首先,本文分析了徐志摩的譯本和蕭乾、文潔若和蕭荔三人合作的譯本是如何按照目的論的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翻譯《園會及其他故事》的;其次,本文從詞匯、句法、語篇三個層面比較分析了兩個譯本以及它們給讀者帶來的不同感受和各自的特點,從而分析兩個譯本所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曼斯菲爾德;翻譯;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徐志摩;蕭乾
【作者簡介】孟星濤(1996- ),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漢翻譯。
一、引言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是著名的英國短篇小說作家。意識流是凱瑟琳作品的主要特征和風格,在時間和空間上也有一些曲折和變化。在凱瑟琳在中國的作品研究方面,方開瑞介紹了曼斯菲爾德的小說在20世紀是如何被翻譯和介紹到中國的。劉略昌、幸小梅和李文革、徐華等人都對徐志摩的翻譯進行了分析。為了填補這一空白,筆者將分析蕭乾的翻譯,并與徐志摩的翻譯進行比較。
徐志摩的譯文(例中稱“徐”)讀起來很生動,朗朗上口,像詩一樣,他經常使用直譯,而蕭乾、文潔若和蕭荔(三人合作翻譯,下文以蕭乾代替三人)的譯文(例中稱“蕭”)比較自由,語言也更自然,顯得非常通俗。他還把凱瑟琳在原文中強調的斜體字用粗體中文翻譯,考慮得十分周到。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這兩個譯本是如何實現目的論的目的和連貫原則的。首先,目的論的目的原則:正如漢斯·弗米爾在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 Theory Explained一書中所說的:“翻譯行為理論的最高原則是‘目的原則’:任何行為都是由其目的決定的,即它是一種行為目的或目的的功能。”第二,目的論的連貫原則:這一規則包括兩個方面: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語內連貫是指信息本身具有足夠的連貫性,可以根據讀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解釋。語際連貫是指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連貫。“這種連貫性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必要時咨詢原文作者后)和翻譯目的”下面筆者根據這兩條規則來分析這兩個譯本。
二、目的原則
目的論規則是“翻譯行為理論的最高規則”。讓我們看看徐志摩和蕭乾是如何看待譯文的目的的:
例1:
SUDDENLY – dreadfully – she wakes up.
徐:忽然間,怪害怕的,她醒了轉來。
蕭:她驀地——驚懼地——醒來了。
人們通常用破折號來表達轉折,雖然用兩個逗號對中國讀者來說也有點陌生,但通過徐志摩的翻譯,讀者一讀到“忽然”和“害怕”這兩個詞所描述的情況和人物時就會明白情況,這也為譯文增添了一點異國情調。在蕭乾的翻譯中保留了破折號,并在譯文的開頭加上了“她”這個主語,這對中國讀者來說更容易理解,因為這是故事的開始。漢語中有一個慣例,主語應該在句首,所以蕭乾采取了這種改變詞序的策略。
例2:
...and the thought came and went through Rosemary's mind, that if people wanted helping they must respond a little, just a little, otherwise it became very difficult indeed.
徐: ……薔媚的心里不由得想,一個人要旁人幫忙他自己也得稍微,就要稍微,幫襯一點才好,否則事情就為難了。
蕭: …… 羅斯瑪麗的腦子里過這么個念頭:人們要是想讓別人幫忙,自個兒也得合作點兒才成,哪怕一點點呢,不然實在太難了。
英語中有很多插入語。在這句話中,“just a little”是一個插入語,但書面漢語中插入語并不多。中國人傾向于在句末而不是在句中加東西,以免破壞的句子結構。在徐志摩的翻譯中,“就要稍微”的位置就是英語中插入語的位置,這意味著中國讀者必須要在這里停頓片刻,然后閱讀下一部分。它雖然保留了原文的原貌,但會阻礙中國讀者的理解。然而,蕭乾對譯文和原文的目的作了充分的考慮:這里翻譯的目的就是描述一種現象或人物,傳達一種思想,或者供人們娛樂。因此,讀者必須在閱讀時感到舒服,然后再思考其深層含義。因此,蕭乾在譯文的這一部分末尾加上了“哪怕一點點呢”,這對中國讀者來說聽起來更正常、更容易。
例3:
Do stop crying.
徐:好了,不哭了。
蕭:快別哭了。
蕭乾對這句強調句的翻譯很精彩——用粗體字突出重點,尤其是這種短強調句中這一做法十分好用。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譯者不會把短句翻譯成長句,但如果譯者在翻譯中不加詞,在強調句的翻譯中就很難表達重點。蕭乾在這里的目的是保留強調重點,而不增加其他的詞,比如,徐志摩翻譯中的“好了”就是增加的詞,讀起來似乎就不如蕭乾的翻譯短小精悍,保持了原汁原味。
三、連貫原則
目的論的連貫原則是指語內連貫即文本信息本身具有足夠的連貫性,并能根據讀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解釋。讓我們看一些例子來說明這個規則:
例4:
She leant over her, saying...
徐:她靠著她的一邊,問她...
蕭:她俯身朝姑娘說……
文中出現了兩位女性:女主角羅斯瑪麗和史密斯小姐。徐的翻譯更像是逐字逐句的翻譯,這種譯文對現代讀者來說有點陌生。另外,這么短的句子中有三個“她”在漢語中是很不常見的,如果譯者沒有具體說明哪個“她”是指羅斯瑪麗,哪個“她”是指史密斯小姐,那就顯得非常混亂。蕭乾充分考慮到語篇內部的連貫性,在譯文中增加了“姑娘”,使讀者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例5:
徐志摩以其翻譯姓名的歸化方法而聞名。讓我們看看徐志摩翻譯的姓名(如表1)。
徐志摩的翻譯結合了人物名字的含義、性別和發音。對于男性的名字,徐志摩嘗試使用一些發音與英文名字相似的帶有男性特征的漢字,比如“士”和“健”。女性姓名的翻譯有三種:第一種是使用與英文姓名發音相似的帶有女性特征的漢字,如“玖”“夏羅”“雪”和“曼麗”;第二種是展示姓名的含義,例如“薔媚”“珠兒”。第三種是姓氏的翻譯。徐志摩沒有把英語姓氏每個音節都翻譯成發音相似的漢字,只是翻譯了第一個音節,并找到了一個與之發音相似的常見中文姓氏,如“薛”(Sheridan)、“費”(Fell)和“史”(Swainson)。這也是目的論原則的反映,因為這種翻譯更容易讓中國讀者理解,使故事更加簡潔,沒有不必要的信息,這也是譯者的目的。再比如,徐志摩把“Miss Smith”譯成了“‘密斯司密司’”。有基本英語知識的人都知道“Miss”應該是漢語中的“小姐”,但在這里,徐志摩用這種重復“司”和“斯”的幽默翻譯,使他的翻譯更具吸引力。
四、結語
通過分析這兩位著名文學家的例子,我們了解到翻譯不僅僅是一個逐字轉換的過程。首先,譯者還需要考慮兩個目的:原文作者的目的和譯文的用途。第二,譯者需要考慮原文和譯文的風格、文學形式和即將要出現的地方。譯者應該根據這兩種目的來決定詞語的選擇和句子的結構。第三,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到語內和語際的連貫性。也就是說,譯者不僅要仔細檢查譯文是否傳達了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而且要確保譯文的一致性和邏輯上的可接受性。
徐志摩的翻譯大多是逐字逐句的轉換,大多可以接受,但有些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然而,正是因為他采用了這種直譯方法,其翻譯才更具異國情調和吸引力。讀他的翻譯讓讀者有濃濃的探索的欲望。其實,有時候我們不需要知道英語單詞的真正含義,只要有那種異國情調就夠了。相比之下,蕭乾的翻譯更為流暢,更適合現代人閱讀。通過閱讀蕭乾的翻譯,讀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原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參考文獻:
[1]方開瑞.曼斯斐爾德小說在20世紀中國的譯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19-23.
[2]李曉明.徐志摩對曼殊斐爾小說的翻譯及其影響[J].蘭臺世界,2012(3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