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教育界,對英語課程性質的認識也經歷了從以知識性為主到知識與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過程。教師傳授知識絕不意味著僅僅展現教材上現成結論和現成論證在形式上的匯聚,而應重在揭示隱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獨特的思維過程,并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
【關鍵詞】英語課程標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提升心智
【作者簡介】陳美濤,江蘇省南通通州區先鋒初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教育界,對英語課程性質的認識經歷了從以知識性為主到知識與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機械式學習是一種死記硬背的記憶性學習,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是與有意義學習相對的概念,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建立非實質性的和人為的聯系,即對任意的(或人為的)和字面的聯系獲得的過程。其特點是學生以聽代思、機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師和唯書是上,其結果是學生只得到一大堆機械的、孤立的知識,這種知識沒有內化,心理學稱之為“假知”,它沒有“活性”,既不能遷移,更不能應用。
然而,教師傳授知識絕不意味著僅僅展現教材上現成結論和現成論證在形式上的匯聚,而應重在揭示隱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獨特的思維過程,并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去。根據喬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義:人的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1.獲得知識;2.應用知識;3.抽象推理。因此,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才能把教材上的智慧轉化為自己的智慧,這樣的知識教學也就提升了學生的心智水平。目前,一些缺乏思維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存聯系,這種教學就從根本上喪失了發展的功能。英語課程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思維通常指人們運用邏輯推導進行的大腦活動,也包括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綜合、評價和判斷等活動,引導學生廣視角、多方位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語言的工具性而言,“英語是交流的工具、學習的工具和思維的工具”。
筆者試圖通過以下的同課異構案例,分析不同的教師在處理同一個教學環節時的不同呈現方式,從這一教學環節的不同處理可以看出,每個教師對英語課程性質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課程指導思想勢必影響對課程目標的達成效果。
一、教材內容
教材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分兩項,其中A項如下:
A? All about TV
Millie is visiting the website of a TV station. There is a quiz on the website. Help her match the words on the left with the meanings on the right.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s in the blanks.
1. actor? ? ? ? ? ? ? ? ? ? ? a? send out programmes on radio or TV
2. broadcast? ? ? ? ? ? ? ? ? ? ? ?b? a room where TV programmes are made
3. remote control? ? ? ? ? ? ? ? ? ? ? ?c? a person who performs in TV programmes, films, etc.
4. studio? ? ? ? ? ? ? ? ? ? ? d? something that controls a machine from a distance
5. TV channel? ? ? ? ? ? ? ? ? ? ? ?e? a TV station
(說明:教材在生詞表部分列出了該項中的三個生詞,分別為broadcast、studio、 distance。)
二、教師設計
筆者按四位上課教師的上課順序分別稱作:A教師、B教師、C教師和D教師。
A教師用PPT展示圖片,采用看圖對話的方式導出下列詞語:actor, actress, broadcast, remote control, studio, channel, distance. 例如用張學友和angelababy的圖片問學生“Who is he? What is he?”等問題,然后帶讀這些詞語,讀了一兩遍后做搭配,核對答案。A教師在講actor一詞時,板書了一個例子“Jay Zhou(周杰倫)is a singer and (a/ an) actor.”學生說用an, A教師說不用填,并解釋了原因。
B教師用PPT展示圖片,采用看圖片問答的方式導出下列詞語:actor, broadcast, studio, TV channel, distance. 該教師手中拿著操作多媒體的遙控器,所以remote control以實物展示來導出。然后領讀,男生女生輪流讀,讀完后,完成搭配,再核對答案。
C教師讓學生說出與TV相關的詞,學生說了下列一些詞:TV programmes、TV set、news、films、actor、actress、broadcast、 host、 hostess、 sports、 remote control、channel、 play、 talk show等。在學生說這些詞的時候,C教師把actor, broadcast等與該環節一致的詞板書在黑板上,然后添上學生沒有說到的詞語:studio等。然后C教師對studio進行英語解釋:A studio is a room where TV programmes are made. 并請學生對該句進行了翻譯,然后按照這一范例請學生嘗試對其他詞進行解釋,如:An actor is a man who acts in films. A remote control is a machine that controls another machine from far away, 在談到broadcast和TV channel時,學生遇到了困難,在C教師的引導下,與學生共同進行了解釋,如:To broadcast is to speak on the speaker, or to send out information on radio or TV. 之后,領讀了這幾個詞語,并請學生齊聲朗讀,然后請學生進行搭配。在核對完答案后,C教師問學生:Is a TV channel a TV station? 學生開始地討論,過了一會兒,C教師又問這一個問題,學生齊聲回答:No. A TV channel is not a TV station. C教師請一個學生說說理由,該學生回答:Nantong TV station has 4 channels. They are NTTV1, NTTV2, NTTV3 and NTTV4. C教師總結:Yes. CCTV has many channels, such as CCTV1, CCTV2, and so on. So we can not say a TV channel is a TV station. Even our textbook sometimes has some mistakes. We should question them.
D教師用PPT展示了國內知名電視臺的臺標,請學生說出這些臺標的同時,導出actor、broadcast、remote control、studio、TV channel等詞語,再展示與這些詞語相符的圖片,請學生看著圖片說出這些詞語,再在圖片旁邊呈現這些詞語,之后讓學生齊聲朗讀,然后做搭配練習,并核對答案。
三、差異分析
從以上的課堂實錄中可以看出C教師與其他三位教師在處理這一環節時存在以下明顯差異:
1.根據學情決定教學。這四位教師都是借班上課,無法事先對學生進行詳細了解。C教師處理與TV相關的詞語時,遵循的原則是,學生能說出的詞語不去重點講,學生說不出的詞語,即生詞,進行板書,再解釋。同時,C教師采用“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的方式讓學生說出相關的詞語,無疑訓練了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其他三位教師根據教材已事先做好了PPT,按順序一個一個地點過去,即使發現學生已熟知的詞語,也只能按原先設定地過一遍,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由此可見,根據學情確定教學,不僅僅可以體現在事先的備課上,也應該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隨時隨地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進行變換,以使教學達到最優化狀態。
2.注重語言的工具性。C教師已經認識到英語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其他三位教師基本還是把英語課程性質定位在“知識與技能”并重狀態。“知識與技能”并重的課程定位,更多地采用“機械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機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師和唯書是上。所以,學生在會說、會讀這些單詞之后,完成了搭配練習就結束了,很少涉及學生的思維過程,也沒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教給學生思維方法,更缺少人文性的拓展。
C教師從語言的工具性出發,認識到“英語是交流的工具、學習的工具和思維的工具”,因此采用的是“注重思維過程的知識觀”,沒有簡單地把教材上的流程過一遍就完了,而是利用教材中的解釋,教給學生“下定義”的方法,在下定義的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大腦進行了邏輯推導活動,拓展了學生智力發展的功能。
3.注重人文關懷。A、B和D教師展現了教材上現成的結論和現成論證在形式上的匯聚,沒有能揭示隱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獨特思維過程,并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而C教師設計的問題:Is a TV channel a TV station? 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一個許多人忽視的問題,只有具備正確的課程觀和具備批判精神的教師才能提出來,而思維也包括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綜合、評價和判斷等活動,C教師從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引導學生廣視角、多方位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敢于質疑權威的精神,體現了該教師對學生人文性的關懷,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及今后的長遠發展不無益處。
“小中見大”,以上分析雖然針對的是一節課中小小的一個環節,不同教師對這一環節的不同處理方式,彰顯了教師對英語課程性質的不同理解,“英語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課程目標還沒有真正成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廣泛認可的觀點,也沒有能自覺地把這一課程觀作為指導應用到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去。英語教師應該注重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英語課堂成為學生心智提升的地方,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余文森.論有效教學的三大理論基礎[J].課程·教材·教法,2012(2):15-22.
[4]戚焱,王守仁.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