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盡管在當前的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作者通過研究,發現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解決目前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著極大的借鑒指導意義,并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釋,以便更好地提升教學成效,并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小學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設計
【作者簡介】劉紅梅,江蘇省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
小學英語閱讀課教學活動可分為三個環節,即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 reading)和讀后(post- reading)三部分。作為起始環節,讀前活動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英語學習當中。同時,讀前活動還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讀前活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日常教學中,讀前活動的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讀前活動的種類繁多,學生往往像被帶入大觀園。雖然氣氛活躍,但只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并沒有獲得有價值的學習體驗。為了能提高讀前活動的有效性,本文擬從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視角出發,對小學英語閱讀課的讀前活動設計進行探討。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維果茨基在批判傳統的兒童智力測驗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念。1935年,他明確指出兒童的智力發展狀態至少有兩種水準:現在的發展水準與潛在的發展水準。換言之,一種是兒童在自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情況,還有一種就是在成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可能解決問題的情況,兩者之間的落差區間可以界定為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理論有以下幾點特征:
1.動態特征。兒童的認知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教學活動應該促進兒童由現有的水平向最近發展區進行發展,進而到達潛在發展區。伴隨著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潛在發展水平得以現實化,成為后續學習的現實發展水平。與此同時,對兒童認知水平的測試也應該遵循動態考察的原則。
2.教育應該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教育應該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需要成人給兒童提供適當的引導。教師應該了解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創造領先現有水平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兒童的認知能力從現有水平向潛力水平發展。
3.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對兒童產生影響的外在因素,只有當它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才是有效的,才能對兒童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才能保證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所謂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是指要尊重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在教學中也應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內化知識。
二、小學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設計的常見問題
1.忽視學生的背景知識,隨意設計課前活動。課前活動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計。有些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沒有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調整。比如,在教授“Christmas”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How do you celebrate Christmas?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他們是有這樣的生活經驗,但是對于偏遠地區的兒童來說,他們可能就缺乏這方面的背景知識。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提問顯然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只圖熱鬧,缺乏深度。為了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師們豐富多彩的讀前活動,比如歌曲、歌謠、視頻、圖片等。學生就在說一說、唱一唱、笑一笑中度過。這樣的讀前活動設計雖然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卻沒有深度,不能給學生很好的啟發作用。
3.追求多樣性,缺乏針對性。讀前活動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有包含視頻和音頻的多媒體導入法,有吸人眼球的游戲導入法,還有圖片插圖等構成的預測法。活動的組織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組討論或者辯論,也可以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活動內容如何選擇,組織形式如何安排都需要考慮與學習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相結合。讀寫活動時間短暫,如果追求活動內容和呈現方式的多樣性勢必會使活動設計缺乏針對性,進而想影響讀前活動的有效性。
在小學英語閱讀課的讀前活動設計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內容以及教學目標三方面內容,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盲目地進行活動設計。因此,本文將從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著手,探究其對讀前活動設計的指導意義。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對讀前活動設計的指導意義
1.活動難易度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相統一。讀前活動內容的難易程度要合理把握,使其符合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要想做到內容的難易度與身心發展規律相統一,那么教師就首先要了解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以及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而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果活動內容的難度太高,遠超于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則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將無法得到激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活動難度太低,學生則會產生懈怠心理,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他們在活動中的投入度和參與度也會大打折扣。
2.趣味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既強調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從兒童的興趣愛好出發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同時,該理論也揭示了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遞進上升的過程。因此,在讀前活動的設計中我們也應當注重將趣味性與啟發性統一起來。讀前活動設計應該選擇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為了幫助學生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發展,教師在設計讀前活動時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托,以教學目標為指導,注意每一項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逐級上升的過程。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的多樣性的轉換,知識含量擴充的轉換,以確保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學生不會因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單一而感到枯燥乏味。只有兼顧活動內容的趣味性以及啟發性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生樂中學,學中樂,并且能夠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自然地實現認知水平的發展。
3.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統一。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界定中特別強調認知發展的兩種水平所實現的方式,現有的發展水平是在兒童獨立活動中所解決問題的情況,潛在發展水平是兒童在成人的指導下所達到的情況。該理論將學習者心理與社會、教學與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突出了認知發展的社會性,教學對發展的促進作用,揭示了學生和教師通過社會互動提高自身能力的意義。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讀前活動設計應該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觀念,而應該以學生為本,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在具體的讀前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給出參考性的答案,以此引發她們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在新舊知識之間尋找聯系,進而理解和內化新知識。
4.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統一。除了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矛盾統一體之外,最近發展觀的理論內涵中直接體現出的另一對矛盾統一體為獨立與指導,也可理解為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下的生生合作探究相統一。因此,在讀前活動設計中,除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的活動之外教師還應當重視合作探究的活動形式,比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通過不同的活動組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與投入度,同時集思廣益,提高讀前活動的有效性。
四、結語
本文旨在討論如何利用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解決英語教學讀前活動存在的問題。通過細致闡述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內涵,并全面分析當前英語課前活動存在的諸多問題,重點指明了最近發展區對課前活動的指導意義。主要概括為四個統一:內容的難易度要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相統一、趣味性和啟發性要相統一、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統一、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統一,從而為增強課前活動的內容趣味性、兒童身心貼合度,以及活動開展效果,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劉云鳳.小學英語閱讀課讀前活動設計策略[J].英語教師,2020(13):39-41.
[2]王君.例談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教學方式改進[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8(7):67-69.
[3]任麗燕.英語閱讀教學讀前活動設計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5):52-56.
[4]王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12):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