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可視化已經開啟了數字化閱讀的新模式,正影響著現代人閱讀的方式和習慣。新模式下的可視化閱讀具有較多的優勢,其中內容可視化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和記憶閱讀的內容,幫助學生實現由理解向實踐和創新過渡,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能力。小學中高年級正是學生閱讀素養和英語學科能力養成的重要轉折期,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由“學習如何閱讀”向“通過閱讀去學習”過渡。整體規劃課外閱讀,提供學生明確的閱讀方向和目標,讓閱讀內容、閱讀策略、閱讀成果都在英語閱讀場里,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促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持續進行,讓英語閱讀真正發生。
【關鍵詞】英語閱讀場;英語學科能力;英語閱讀能力;主題語境
【作者簡介】王茜,南京市拉薩路小學,英語教師,本科。
閱讀場是指和諧的“多元互動、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學習生態環境。閱讀場以學生閱讀為中心,閱讀過程諸要素(閱讀材料、閱讀方法、反饋生成)相互有機結合,形成具體的閱讀項目,各項目之間共振共鳴,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習效果產生了影響,逐步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目的。在“閱讀場”模式的指導下,讓教學時空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匹配與重構。時間上前鋪后續,空間上重組搭建。使文本學習更有厚度和質感。讓文本學習得以有意義地延續,并進行交流、展示,最終達到閱讀材料1×3多功能多用途的目的。此外,相對于課堂的場域,“閱讀場”打破了傳統教學單一課堂空間模式的限定,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英語學習空間。
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學會“通過閱讀去學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升的關鍵階段。把英語課外閱讀過程“可視化”:讓學生知道讀什么,怎樣讀,讀到什么程度,從而讓英語閱讀真正發生。
一、整體“可視化”設計,建構立體閱讀場
實施閱讀“可視化”,教師需要整體設計閱讀,原則、目標、內容都要來源于學生真實的閱讀需要,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與時俱進的、鮮活的英語閱讀素材。有了“可視化”的英語閱讀場,學生將不再迷失于書海中。
1.突出趣味性和適切性。英語節的目的在于將英語實踐的任務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讓英語的學習和實踐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同時享受英語帶來的樂趣。創設生活化的英語學習情境,將學生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作為英語學習和實踐的大背景,繼而促使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英語學習與實踐。在日常教學中,為實現大量語言素材的積累,教師需要不斷豐富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知,增加學生運用英語的機會,創設“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
2.緊扣英語課程標準,突出能力層級和學段特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二級目標中強調讀的標準是:能夠認讀所學詞句,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和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這些具體的閱讀目標,既指向教材閱讀教學,又指向課外閱讀活動,終極指向是該學段學生的閱讀素養。課外閱讀目標的規劃,要緊緊圍繞這些具體的目標,并在 “How to read”“What to read”的閱讀實踐中落實目標。
英語閱讀是理解的技能。在英語學科中,英語學習理解能力指特定學段的學習者體驗、參與學習英語語言的能力,包括通過觀察進行學習,能注意到語言中的特點、規律和意義(王薔,2018)。
3.內外兼修,開展主題語境下的關聯閱讀。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有限的教材已經滿足不了中高年段學生英語閱讀的需求,主題語境下的關聯閱讀迫在眉睫。“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體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容”。教師應幫助學生在主題意義的探究中學習和發展。主題語境下的課外關聯閱讀是立體化閱讀場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內教材最好的消化、吸收和鞏固,也能激發學生靈活運用基本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獲取新的信息。如:在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文本閱讀中,只概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個傳統中國節日,學生們不禁交流起其他的傳統中國節日,如:清明節、元宵節等。基于中外節日文化的對比,教師可以補充巴西的狂歡節、北歐國家的仲夏節、英國的啤酒節等閱讀材料,通過關聯同一個主題下的多個閱讀文本,達成課內課外閱讀資源的互補,從而拓寬英語閱讀渠道。
二、有序落實“可視化”,讓能力落地生根
有效開展英語課外閱讀的前提是整體“可視化”的設計,但英語閱讀真正發生的關鍵還是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的有效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不斷地實踐、合作與探究,運用survey,pair work, debate,group work,conscience valley,report等多種有趣有效的實踐形式,培養以讀為主的語言技能,進而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一系列“可視化”的指導,幫助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學會思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其形成閱讀期待,保持閱讀動力,延伸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1.Thinking loudly——“可見化”的思考過程。Thinking loudly,即把原本快速的、無聲的、微妙復雜的思考過程,以聲音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有聲思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明晰的示范,用具體的語言給學生描述各種閱讀策略使用的過程,讓思考的過程“可視化”,讓方法可依。
2.Time Card——“量表化”的閱讀時間。英語閱讀能力的養成是量變到質變積累的過程,即保證閱讀時間是學生形成英語閱讀能力的前提。學生的閱讀時間看似相同,其實各不一樣。通過記時卡,準確記錄每周閱讀的具體時間和時長,從而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閱讀花費的精力,激勵共同進步。
3.Reading Maps——“具體化”的閱讀策略。Thinking loudly是讓思考的過程“可視化”。而Reading maps,則是將意識形態的思考方法和路徑進行有形展示。根據中高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閱讀習慣,我設計了如下適切的Reading maps:
Map of the Story關注的是信息鏈,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整合,在使用時,學生把閱讀中重要的信息寫到故事地圖中,從而使得整個故事形象、明了。
Line Drawing of the Characters圖表的落腳點是文章中的關鍵人物。為了能夠深刻地理解故事,小組合作探究,根據思維導圖迅速定位關鍵人物的Appearance、Saying、Thinking、Doing等重要信息,進而分析人物的性格,最終構建立體、清晰的人物形象。
5W圖表是根據文章的五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來概括主要內容。借助這張圖表提取出故事的關鍵信息,進而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文章主旨大意。
Double-bubble Map設計的指向是“比較”這一閱讀策略的練習。通過觀察不同之處來確認這是兩個不一樣的事物,有很大的差異。雙氣泡圖還經常用于兩本同主題書的比較或者同一故事不同版本的比較。我們可以用雙氣泡圖分析相同觀點及不同觀點,觀察相似處及各種的創新創意點。這樣的對比是在擴充角度,通過對比來補充各自缺少的,就能看得更全面一些。
Fish Bone Map簡捷實用,深入直觀,重在分析問題的因果關系。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頭腦風暴,逐步找出文本主線和一些關鍵因素,按相互關聯性進行分層整理,并標出重要因素,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理解主題的閱讀內容。
三、多維評價“可視化”,讓英語閱讀深度延伸
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要通過采用多元優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水平。展示課外閱讀成果本身就是英語閱讀的延伸,學生的展示過程即是與自己進行對話,鏈接自己生活的過程。學生能夠圍繞主題構建自我認知,提高自身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深度體會和感悟文本內涵。一系列可視化的形式幫助學生呈現閱讀成果同時,促使閱讀持續發展,使得閱讀不但發生還能持續進行。
1.Growing Tree——見證閱讀成長。教師開學初在班級墻上貼好一棵“Growing Tree”。學生在讀完一本書后,在樹葉上簡單介紹書名、作者、出版社,并分享閱讀中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或一個章節名,然后貼在大樹上。這既是自己閱讀足跡的記錄,也給其他感興趣的同學再次閱讀提供了關鍵信息,同時也構建了英語閱讀分享的平臺。
2.Sharing Train——共享閱讀瞬間。同伴是影響兒童對自我認識的重要因素。基于這樣的考慮,在班級內,學生自由組合成4人“閱讀動車組”,并制作具有自己小組特色的“Sharing Train”進行閱讀的分享。
3.Reading Map——記錄閱讀過程。學生個體閱讀的足跡既體現在Growing Tree中,也表現在“Sharing Train”里。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班級每個月要共讀一本書。利用地圖的形式進行展示,學生們跟著地圖遨游書海。根據作家的國籍,學生把書名貼到相應的國家,如:Little Mermaid貼在了丹麥,The Little Prince貼在了法國,Snow White貼在了德國……這樣的成果展示,既能幫助學生鏈接經驗,開闊視野,豐富表達,提升思維品質。
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了言傳身教,還可以借助閱讀的途徑來達到教育的目的。通過班級可視化“英語閱讀場”的構建,初步實現了英語閱讀的“可視化”,大部分學生養成了自主閱讀與思考的習慣,這也改善了班級整體的英語閱讀面貌。但是,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不是“一旦擁有,就伴隨終身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習、鞏固,才能真正內化為英語學科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仍將盡可能做到“內外兼修”,持續構建“可視化”英語閱讀場,助力中高年段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落地生根,讓英語閱讀持續發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薔.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斯蒂芬·克拉生.閱讀的力量[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5.
[4]李茵.教師眼中的教育專長:內隱理論取向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5]蔣軍晶.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6]鐘桂芳.讓課外閱讀走向“可視化”[J].江蘇教育,2015(37):25-27.
[7]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