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雅詩
為更好地貫徹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動“體醫融合”發展,2019年3月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體醫融合學生健康分會成立,分會旨在整合醫學理論指導學校體育工作,解決學生體育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體醫融合”的重要載體,“體”與“醫”的融合將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推到了歷史新高度,為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展開辟新路徑。以“體醫融合”統一發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可以激勵學生參與、探究、發現科學鍛煉的價值,了解健康的意義,并能逐步養成健康行為。“體醫融合”是幫助學生習得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樹立健康體育的意識,養成其健康體育行為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讓學生掌握保持健康所必備的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健康,為健康夢、中國夢奮斗。學校教育應把“健康第一”的信念納入學生價值體系,把“體醫融合”落實到體育工作中,推動學校體育改革,推動“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實現。

為保障學生鍛煉的安全性、科學性,讓學生成為體育鍛煉的第一監護人,將“體醫融合”落地生根,促進學生健康意識的養成,本文設計了《運動強度》一課。
《運動強度》一課源于北京出版社《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三年級心肺功能章節,本課為第一課時,共分為五個部分:課堂導入—知識學習—實踐運用—運動建議—家庭作業。
觀看《心臟的跳動》視頻,回顧心率的概念,并通過心臟跳動的音頻材料將心率和最大心率聯系起來,讓學生理解最大心率的概念。
1.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
教學策略:通過一道選擇題和一道應用題,幫助學生深度學習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
選擇題:你認為運動后心率能達到多少?A.160次/分;B.170次/分;C.180次/分;D.190次/分,引出理論上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為“220-年齡”。
應用題:“教師今年30歲,那么教師的最大心率是多少?”幫教師算最大心率。
學生活動:在學習單上列出最大心率的公式并算出自己的最大心率是多少。
2.運動強度
教學策略:通過“對應運動強度小游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度學習運動強度的計算公式。
學生活動:
(1)通過最大心率計算出低強度運動、中強度運動、高強度運動對應的心率區間,并要求學生將對應的心率區間填寫在學習單上。
(2)教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出示一名三年級學生連續8天一分鐘跳繩后的即刻心率(分別是110次/分、124次/分、148次/分、150次/分、159次/分、162次/分、180次/分、190次/分),讓學生將跳繩運動后即刻心率與運動強度對應。
思考與討論:根據判斷結果分析該名學生的運動強度是否合適?
教師總結:通過分析得出該名學生有兩天的運動強度偏低,可以適當增加跳繩速度來提高運動強度,有兩天運動強度偏大,可以通過適當休息來緩解。有4天運動強度適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在運動中通過心率來監測運動強度,能夠使我們的運動更加科學有效,減少運動損傷。
1.學習并實踐觸摸法測心率
教學策略:通過小彩筆做記號,幫助學生學習觸摸法測心率。
學生活動:通過自測和幫助學生測試兩個環節,提高測試的準確性。兩個測試環節各測試3次,測試時間20秒,測試后,將數據填寫在學習單上。
自我評價:對比3次測試數據,如果有兩次以上包括兩次測試數據是一樣的,或者有兩次測試數據相差1,說明測試數據是有效的。
2.運動強度的判別
教學策略:通過和體育教師及明星視頻共同完成6個鍛煉動作(原地慢跑、開合跳、勾腳跳、高抬腿、左右小跳、原地擺臂快跑),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學生活動:學生跟隨示范,最后一個動作結束后,測運動后的即刻心率并在學習單上記錄且勾選運動后的主觀感受。
通過運動強度的判斷可以有效指導學生體育鍛煉,本課主要通過運動后的心率和主觀感受兩種方法來判斷運動強度。
方法一:根據60秒心率數據,對照自己的運動強度區間劃分,判斷運動強度。
方法二:根據已經勾選的自己的主觀感受,劃分不同主觀感受對應的運動強度。
教師總結:相同物理強度下,不同人的生理強度可能不同,運動能力強的人生理反應小,相反,運動能力差的人生理反應更大一些。
運動前,做好準備工作,選擇適宜的場地,穿著適宜運動的服裝與鞋;體育鍛煉以中低強度的運動為主,并能根據所學《運動強度》的知識調整運動時的強度,保障生命健康;運動后,注意放松調節,恢復心率。
1.將知識“帶回家”,幫助家人測心率,計算運動強度,家校聯動,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建立運動強度鍛煉記錄表,養成科學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科學鍛煉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運動強度》一課幫助學生學習了科學體育鍛煉的知識,認識到了體育的科學性。科學鍛煉是鍛煉安全的重要保障,“體醫融合”為學生健康上了份“雙保險”,將體育活動中可能造成的運動損傷防患于未然,同時提高鍛煉的效果。
“知信行”理論模式是用來解釋個人知識和信念如何影響健康行為改變的最常用的模式,該理論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和形成行為三個連續過程。“體醫融合”的發展性體育教學模式是“知信行”理論的實現形式,可以激勵學生參與、探究、發現體育運動的價值,了解體育對身心健康的益處,逐步養成健康習慣。
萊布尼茨說:“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同樣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要想科學地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就需要“體醫融合”,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并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識與技能,真正實現“健康第一”,建立終身體育意識。
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中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單元是“體醫融合”的“融合”所在,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單元包含了體育衛生保健、運動生理、運動醫學等“體醫融合”的知識,構建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單元課程體系,是落實“體醫融合”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要掌握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課程教學的基本方法,運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將體育與醫學知識循序漸進地教授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科學鍛煉的踐行者,讓體育鍛煉既安全又有效,使學生成為“體醫融合”的受益者,收獲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