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王飛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體育真的要與文化學科同等分值了嗎?不少學生家長熱議紛紛。有家長認為目前學生課余作業多、學習壓力大,若再將體育成績分數上調,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但也有家長覺得目前“小胖墩”“小眼鏡”現象確實普遍,應該保證讓孩子每天堅持運動一小時的好習慣。筆者認為不管是《意見》,還是云南省中考改革政策的出臺,其目的都在于能讓學生和家長知道對體育的重視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持之以恒,最終達到強身健體的初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體育中考分值在30~60分的地市占全國半數以上,有的省份還在提高。作為初中體育教師,理應認真思考如何在《意見》的背景下,順應初中學生體育中考的新變革、新發展?
學校層面重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帶動學生及其他教師轉變對體育課、體育活動的態度。學校層面應該認真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并把體育工作擺到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針對體育學科的評價方式,學校層面多次組織研討,最終學校及體育教研組制定了校本評價體系——《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評價方法與標準》。校本評價內容中包括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體育中考項目及教研組商定的其他教學內容等。《校本體育評價方法與標準》的出臺一方面明確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體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為學生能保質保量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有力依據。此外,學校層面對體育教學工作的高度重視,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師資力量,不遺余力招聘、選調優秀的體育教師。2.關注學生身體機能發育規律,合理安排體育課課時,并落實每班每周三節體育課的要求。3.《意見》出臺后,校長辦公會專門解讀文件,并就文件中的問題商榷解決。4.充分體現體育教師的教學地位和重要性,如和五門文化學科教師一并參加家長會、列入校“優秀班級管理團隊”評比名單等。
經班主任家校調查,隨著文化學科壓力的增大,在課余時間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為數不多。因此,體育課堂的實效顯得尤為重要,會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結合初中學生學情,體育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盡量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多選用游戲教學法、競賽教學法等方式,以減少學生在訓練中產生的枯燥、乏味之感,使其在玩中學、學中思。例如,筆者在立定跳遠訓練的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蛙跳追逐”游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跳躍能力。“蛙跳追逐”游戲規則如下:將所有參與者分成追逐隊和逃跑隊,在規定區域內,所有參與者都只能用蛙跳形式追逐或逃跑,追逐隊員抓到的逃跑隊員則自動加入到追逐隊,直至全部抓完。筆者在仰臥起坐練習的課堂教學中,根據人數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開展“仰臥起坐接龍”游戲,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比一比哪一組做得最多,并給予一定獎勵。筆者發現,通過游戲教學法和競賽教學法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訓練積極性,讓學生愉悅地鍛煉,在無形中提升運動水平。
當然,體育教師若能通過理論課堂提升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學習內驅力,也是一種提升學生體質健康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體育教師應充分重視體育理論課,做到認真備課,必要時組織教研組一起“磨課”,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榜樣的力量、領略體育的魅力、知曉健康的知識等,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
課間操是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的體育活動,也是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重要保障。常規的課間操活動基本以做廣播體操為主。根據日常觀察,好多學校學生因日復一日地做廣播體操,已有應付的心態,所以一套廣播體操結束,學生“氣不喘”“心不跳”,并沒有達到鍛煉的目的。《意見》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應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而若要幫助學生真正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僅憑體育課堂的“教”往往是不夠的,更需要“多練”和“常賽”。因此,利用每天“雷打不動”的30分鐘大課間來鞏固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的運動技能勢在必行。此時應該充分發揮體育教研組的力量,合理規劃大課間的活動安排,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讓學生通過有趣的大課間活動,在動作技能的形成上實現從泛化到分化,最后到自動化的階段。比如田徑跑、跳、投的基本動作,體操的基本技能,球類的基本技術等都可以在課間操上練。
目前,各省、市如火如荼地開展學生陽光體育聯賽,一方面能有效展現“教體融合”的成果,豐富體育賽事,發掘體育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為其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筆者認為,學校層面也應積極組織開展“班班競賽”,做到班班有運動隊,月月有競賽日。為了檢驗體育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讓學生真正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筆者所在學校每月都會組織年級“月單項”體育競賽;并且,體育競賽內容的設置活動覆蓋面廣、學生的參與度高、活動的教育性強、體育文化性新。比如班級籃球聯賽、班級足球聯賽、800米(女)1000米(男)跑、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等中考內容。雖然籃球、足球聯賽在場上只有幾個人參與,但是在中場休息時我們會組織女生及任課教師的運球接投籃(射門)比賽,贏的隊伍同樣能給班級加分,盡可能做到全員參與,讓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并有效推動學生積極參與運動。耐力跑、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等中考項目都要求做到全員參加(特殊體質除外),真正達到“教會、勤練、常賽”的效果。
中考容不得出現半點兒失誤,但學生在中考時難免會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因此,模擬考試能讓學生熟悉考試環境、氛圍和流程。筆者所在學校在模擬考試時不安排學生授課教師測試,讓學生適應不同教師測試時的不同尺度,以適應中考。模擬考試的另一目的在于發現問題,比如哪些學生會出現緊張狀態,哪些學生在不同尺度判罰的情況下會不適應,在模擬考試中家長、班主任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等。一般在九年級至少要進行三次模擬考試,分別在第一學期期末,找到差距,以促使學生在假期刻苦鍛煉;第二學期期初,檢驗寒假的鍛煉效果,為后面的刻苦練習鋪墊;臨考前的全真模擬,以適應正式中考。
《意見》中明確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合理安排校外體育活動時間,要著力保障每天校內、校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作為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我們能確保學生在校內每天鍛煉一小時。而校外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需要家長的引領及指導。但是在升學壓力下,家長和學生往往會相對忽略體育學科,將主要精力花在文化課的學習中。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只有教師,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參與。體育方面亦是如此。良好的家校合作往往能形成“1+1>2”的效果。作為體育教師,有責任引導家長重視體育鍛煉、指導家長輔助孩子鍛煉。在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體育教師應該加入到班級微信群、釘釘群等社交軟件,并在群里讓家長覺得體育教師有“存在感”、有“價值”。如體育教師可以將平時課堂或者課間訓練出現的普遍問題以小視頻加文字等形式在班級群里反映;針對個別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問題或者困難應積極主動打電話或私信家長。看到教師的努力,家長也會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并且能更有方向、有方法地幫助孩子鍛煉。在周末或節假日,針對體育后進生或體育課后練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體育打卡,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學生碰到問題也可以在信息平臺上傳鍛煉視頻或照片,教師能直觀地了解學生在家的鍛煉情況,并進行及時有效的點評和指導。也應該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鍛煉,這樣不僅可以一起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
總之,升學考試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意見》的出臺不僅給學校體育人打了一針“強心劑”,能讓我們感受到體育學科價值的指向及地位的體現,也給孩子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感受到體育中考的緊迫和訓練的重要。在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中,要想真正幫助學生提高體育中考成績,還需要我們體育人共同努力,形成多種提升途徑,一起為學生的升學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