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華,潘彩虹,黎文勇,王建波,鄧燁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 脊柱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主要是因椎弓峽部不連造成峽部裂上位椎體和下位椎體出現不同程度的滑移,在臨床較為常見,患者主要表現為慢性腰痛,嚴重影響患者腰椎活動功能和正常生活[1]。目前多采用手術方案治療,傳統后路開放椎體間融合術在手術過程中會傷及后方韌帶的復合體結構,對硬膜囊、神經根等組織造成傷害,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微創方案成為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有效方式,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勢[2]。本研究探討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觀察組男16例,女25例;年齡46~74歲,平均(58.22±8.16)歲;L4滑脫癥16例,L5滑脫癥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26例;年齡45~74歲,平均 (57.49±8.33)歲;L4滑脫癥15例,L5滑脫癥26例。兩組患者Meyerding分級均為Ⅱ度滑脫癥。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有典型腰腿痛癥狀,經X線檢查確診為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②遵醫囑行手術治療;③單節MeyerdingⅠ度或退變性滑脫。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癥,如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器質性功能障礙;④拒絕跟蹤隨訪;⑤腰椎軟組織感染;⑥脊柱腫瘤。
1.3 方法對照組行傳統后路開放椎體間融合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全麻,選擇后正中切口將皮膚切開,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并向兩側剝離肌肉,將椎板和小關節突顯露處理;制備釘道,然后擰入4枚螺釘;咬除滑脫椎體棘突、大部分椎板,并將增生的黃韌帶和增生的骨贅切除,進行椎管減壓和神經根減壓;復位滿意后,置入大小合適的椎間融合器,加壓鎖死各個螺帽;沖洗,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觀察組行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全麻,在非癥狀側的后正中線旁開3 cm插入2枚長針頭進行定位,調整針尖。順著兩針的連線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鈍性分離肌肉間隙至關節突。逐級擴管后,置入一次性可擴展工作通道并撐開,剔除周圍軟組織,制備釘道,擰入椎弓根螺釘,提拉復位。在癥狀側以與非癥狀側相同方法放置通道、制備釘道,然后切除上位椎體下關節突及部分椎板等,置入自體骨粒、椎間融合器,安裝好鈦棒后加壓固定,沖洗后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常規抗生素抗感染3 d。
1.4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②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JOA評分、VAS評分、ODI評分、并發癥及腰痛殘留率。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治療相關指標觀察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1 342.15±25.12 120.51±8.97 5.29±1.05 8.79±1.34對照組 41 396.48±28.77 139.77±9.24 7.66±1.15 10.38±3.07 t 9.109 9.577 9.745 3.039 P 0.000 0.000 0.000 0.003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 L)手術時間(min)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
2.2 JOA、VAS、ODI評分術后6個月,觀察組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VAS、OD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JOA、VAS、OD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JOA、VAS、OD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JOA VAS ODI術前1d 術后6個月 術前1d 術后6個月 術前1d 術后6個月觀察組 41 13.28±1.12 19.99±2.25 6.47±0.94 2.01±0.44 40.97±2.56 15.38±1.34對照組 41 13.41±1.26 17.12±2.19 6.51±1.02 3.25±0.64 40.88±3.15 21.34±2.94 t 0.494 5.853 0.185 10.223 0.142 11.811 P 0.623 0.000 0.854 0.000 0.887 0.000
2.3 并發癥及腰痛殘留率觀察組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例,為硬膜撕裂,并發癥發生率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的腰痛殘留率為4.88%(2/41),低于對照組的21.95%(9/41) (P<0.05)。
臨床中將腰椎滑脫分為峽部裂性滑脫(真性滑脫)和退變性滑脫(假性滑脫)兩種類型,發病機制和癥狀表現各異,在脊柱、骨盆參數方面具有一定差異。手術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的主要目標在于固定、減壓和融合,而在是否需要復位滑脫椎體方面仍存在爭議[3]。研究[4]表明,復位滑脫椎體會增加復位后椎體間的基礎面積,加快植骨融合,增加椎管和椎間管的容積,減少馬尾和神經根的壓迫,有效恢復良好的腰椎矢狀位序列,緩解腰骶處后凸畸形情況,改善患處解剖結構,促使腰椎外形恢復,利于維持脊柱正常生物力學結構。研究[5-6]表明,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可有效減少手術操作對椎旁肌和鄰近軟組織的損傷,獲得良好的腰椎穩定性,恢復腰椎間隙高度,改善術后腰痛情況,而開放手術過程中會對軟組織行廣泛式的剝離和牽拉操作,導致患者常遺留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癥狀。研究[7]表明,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患者術后過早負重活動,易導致固定釘和界面形成反復切割和摩擦作用,增加植骨變形、螺釘斷裂、松動風險,造成假關節形成或矯正丟失。因此,為了保證植骨融合效果,患者術后4周內應絕對臥床休息,并指導其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促進血腫吸收,強化對復位椎體和軟組織的保護,改善腰椎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腰痛殘留率及術后6個月的JOA、VAS、OD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能促使滑脫椎體準確復位、腰椎前凸角恢復,改善患處脊柱、骨盆力線平衡,具有出血少、損傷小、術后腰痛殘留率低的優勢。
綜上所述,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可改善患者的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和JOA、VAS、ODI評分,降低腰痛殘留率,不增加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