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愛 徐月紅 張慧蘭 萬曉芳 徐月圓
1.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眼耳鼻喉科,江西鷹潭 335000;2.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西鷹潭 335000;3.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鷹潭 335000;4.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全科,江西鷹潭 335000;5.南昌市第一醫院眼科,江西南昌 330008
外周靜脈留置針(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只應用于短期或單次給藥,不宜應于腐蝕性藥物[1]。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管后,導管相關性血栓(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2]和導管相關性感染(vessel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VCAI)發生率較高[3],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留置時間長等優點,是一條安全有效的靜脈通道[4],但部分患者長期留置PICC 導管易出現醫源性皮膚損傷[5],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率為20%~35%[6]。與PICC、CVC、PVC 比較,MC 具有穿刺速度快、安全性較高等優勢[7]。中線導管(midline catheter,MC),導管長度20~30 cm,導管尖端位于腋靜脈胸段或可達鎖骨下靜脈[8]。改良型中線導管為進口醫用硅膠材質、三向瓣膜結構、長度為25~35 cm 可選,臨床應用更優于普通型中線導管。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MC、PICC、CVC、PVC 置管的機械性靜脈炎、藥物外滲、導管相關感染、導管相關血栓形成發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探討改良型中線導管的臨床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
回顧性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鷹潭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25 例需要輸注刺激血管藥物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PICC 組(25 例)、CVC 組(25例)、PVC 組(37 例)、MC 組(38 例)四組。PICC 組中,男19例,女6 例;年齡39~81 歲,平均(69.3±4.9)歲;胃癌13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5 例、糖尿病腎病7例。CVC組中,男17 例,女8 例;年齡35~75 歲,平均(63.6±4.1)歲;冠心病5 例,胃癌10 例,急性腦出血10 例。PVC 組中,男25 例,女12 例;年齡37~71歲,平均(61.5±4.6)歲;糖尿病腎病10 例,胃癌10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7 例,急性顱腦損傷10 例。MC 組中,男25 例,女13 例;年齡31~69 歲,平均(58.9±4.9)歲;急性顱腦損傷16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1例,糖尿病腎病12 例,胃癌9 例。四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鷹潭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批準同意進入研究。
納入標準[9]:①住院時間>1 周;②短期輸注高滲、低滲、化療藥、血管活性藥物;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9]:①精神異常者;②肺癌、乳腺癌晚期、淋巴受阻、血管畸形、有血管損傷者、有血栓、高凝狀態病史者;③有計劃手術或放療的區域均不宜置管;④導管留置時間<4 d 者。
1.2.1 材料 中線導管選用舒貝康牌的高級硅膠材質的導管,導管末端為非剪裁型三向瓣膜,規格4 Fr,長度30 cm;PICC 導管選用舒貝康牌高級硅膠材質,三向瓣膜末端開口,可剪裁,規格4 Fr,長度65 cm;CVC為艾貝爾雙腔16Ga 的導管;留置針選用愛迪牌一次性使用靜脈留置針(Ⅱ型),規格24G,均用透明貼膜。B 超儀器為舒貝康牌,型號:SM012。
1.2.2 方法 PICC、MC 經B 超引導下塞丁格技術從上臂置入,PVC 均在手背或前臂穿刺,均有PICC 操作合格證的護士置管。CVC 由醫生從頸內/鎖骨下靜脈置入,PICC、CVC 尖端達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10]、中線靜脈導管尖端位于鎖骨下靜脈[11]。
比較MC 組與其他三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機械性靜脈炎、藥物外滲、導管相關感染、導管相關血栓)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情況,其中PICC 組、CVC組、MC 組以留置28 d、PVC 組以留置4 d 時發生的并發癥為主,具體評判標準如下。
①機械性靜脈炎判斷。按《護理學基礎》中的診斷標準[12]評價:穿刺點及上方出現紅腫、痛或出現穿刺靜脈呈條索狀,觸摸有硬結。只要有一個癥狀即為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均在導管留置第4 天進行機械性靜脈炎評估。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評價。以穿刺至送管一次成功為一次性穿刺成功評價。③導管相關血栓形成判斷。輸液導管相關靜脈血栓形成中國專家共識(第一版),以患者的臨床表現作為主要的分類標準,共分四類: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血栓性淺靜脈炎;無癥狀血栓;血栓性導管失功,其中發生一類即判斷為導管相關血栓形成[10]。④導管相關感染判斷。按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2021 版),VCAI 是指留置血管導管期間及拔除血管導管后48 小時內發生的原發灶,且與其他部位 感染無關的感染,包括血管導管相關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13]。⑤藥物外滲。靜脈輸液過程中,高滲性藥物進入靜脈管腔以外的周圍組織[1]。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C 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PICC、CVC、PV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C 組的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低于PICC、P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C 組和CVC 組的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C 組的藥物外滲發生率低于P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C組的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低于C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MC 組的導管相關性血栓發生率低于P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四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MC 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PICC 組、CVC組、P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80、6.492、7.929,P<0.05)(表2)。

表2 四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n(%)]
研究[14]報道,血管活性藥物輸注時會引起血管出現蒼白、紅線、疼痛等不良反應。高滲類藥物對局部靜脈損傷嚴重[15]。PH 為4.5 的溶液可誘發嚴重的外周靜脈炎[16],金毅等[17]研究報道,藥物對血管刺激反應情況應在給藥后24 小時即可進行組織病理觀察,留置針為外周靜脈輸液,多在手背、前臂下端靜脈穿刺,掌骨靜脈血流量(即前臂靜脈血流量)為20~40 ml/min,藥物刺激直接作用血管內膜,易產生血管損傷,藥物外滲發生率高,導管相關血栓形成增加,且此處靠近橈神經,易引起橈神經損傷。鷹潭市人民醫院有10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由于需做動靜脈內瘺術,留置針留置2 d,觀察前臂血管彩超時發現靜脈壁均有血栓發生,影響動、靜脈造瘺術的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MC 組的導管相關性血栓發生率低于P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條件不好的患者,臨床上最多一次使用9 支留置針才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降低。不僅給患者造成一定的損傷,又大大加大臨床護士的工作量,這與單病種付費的醫保政策有相悖,且醫保只允許每天收取留置針材料費用不超過2支。CVC 從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或股靜脈置入,尖端位置達上腔靜脈,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相對較低;與MC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有研究[18]提示,操作風險更大,易產生血栓、氣胸等操作并發癥,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風險更高,中心靜脈導管留置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可達5.17%~24.13%。自身基礎病是引起導管相關感染的獨立因素[19],自身免疫力與感染有關[20]。本研究結果顯示,CVC 組導管相關感染發生率為24.00%,可能是由于病人多合并有慢性基礎病,自身免疫力下降,中心靜脈導管集束化措施執行不到位:消毒擦拭皮膚力度不夠,消毒作用時間不夠、未待干等。有研究[21]結果顯示,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率為1.75%,與集束化措施落實到位有關。本研究中,CVC 組置管為醫生操作,置管前要與醫生溝通,征得醫生的同意和時間,非急診置管全部入手術室進行,給患者及家屬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操作時無菌巾遮蓋頭部,對患者呼吸有一定影響,影響一些患者配合不到位,是導致CVC 組一次性穿刺率低于MC 組的可能原因。
本研究結果顯示,MC 組的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低于PICC、PV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PICC 置管容易發生易位情況,在臨床操作時要反復調整,從而間接增加血管內膜的刺激,并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而且PICC 相對操作更復雜,需剪截、X 線定位,一些臥床危重患者需轉運至放射科拍片定位,不僅增加治療費用,而且會因為部分患者及家屬的不配合,增加置管溝通的難度。
MC 尖端到達鎖骨下靜脈,鎖骨下靜脈血流速為1000~1500 ml/min,可減少藥物對血管內膜刺激,減小對血管內膜損傷。有研究[10]結果顯示,導管尖端位于腋靜脈胸段(第三段)時,滲血、滲液、機械性靜脈炎、導管相關血栓發生率明顯降低。本研究中,應用MC 材料為進口醫用高等高級硅膠材質,柔軟、組織順應性好、低能表面,導管規格為4 Fr,對血管內膜損傷小。其置管方式均為B 超引導下塞丁格技術從上臂中段置入,均由取得PICC 操作合格證護士,雙人聯合操作,減少操作刺激,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綜上所述,改良型中線導管具有操作相對簡單、創傷小、并發癥少的優勢,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