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暉 區穎怡 張艷萍 林進榕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男三區,廣東廣州 510430
目前,臨床無法根治精神分裂癥疾病患者,該疾病的病種較為特殊,且容易受到傳統觀念與精神疾病認知的影響,大部分的患者及其家屬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下降,使其精神癥狀與社會功能出現逐漸退化現象[1]。故此,臨床上需采取相應的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以減少疾病對患者機體的造成的傷害。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常規護理干預方法主要通過加強患者的認知程度改善其護理依從性,該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但未能將臨床護理經驗與患者的愿望相結合,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循證護理在護理計劃活動過程中,能將科研結論、臨床護理經驗與患者的愿望相結合,獲取相應的證據,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減少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的主觀因素及盲目性[2]。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對提升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依從性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廣東省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135 例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信封法將其分為常規組(68例)與循證組 (67 例)。常規組中,年齡20~58 歲,平均(35.21±5.33)歲;病程3~10年,平均(3.29±0.65)年;體重45~60 kg;平均(51.21±2.98)kg。循證組中,年齡21~59 歲,平均(35.65±5.30)歲;病程3~10年,平均(3.14±0.75)年;體重46~62 kg;平均(51.59±2.88)kg。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納入標準:均為男性;年齡18~60歲;受教育程度為初中以上者;病程>12 個月。排除標準:護理前1 個月接受過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者;存在嚴重器官性病變疾病者;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者;合并智力障礙者。
兩組入院后均給予相關藥物治療,即指導患者服用利培酮口崩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C0122DC4,國藥準字H20070320),每日2 次,每次服用劑量為1 mg,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則可將每次劑量增加至2 mg,連續服藥3 個月。治療期間需禁止服用抗抑郁或其他精神病類藥物,并予以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由護理人員耐心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屬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疾病知識,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并通過口頭宣教說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及對患者自身的影響;告知患者護理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并觀察其服藥情況,必要時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干預3 個月。
循證組給予循證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由精神科的護士長擔任組長,由副主任護士、康復師、主治醫師以及相關護理人員擔任循證護理小組的組員,組內所有成員需接受嚴格的循證護理技能培訓,掌握循證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讓組員明確自身的職責;本次護理由組長負責循證護理計劃的定制、調整、監督、總結等工作,小組成員負責執行護理措施及問題反饋。(2)提出循證問題: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化及實際病情,明確循證問題為“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與“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依從性的方法”。(3) 進行文獻檢索、獲取循證證據:安排2~3 名組員利用計算機技術檢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相關護理文獻,以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權威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關鍵詞主要包括“依從性”“男性精神分裂癥”“護理”;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篩選,并選取最權威、合理的資料進行參考;通過整合資料發現影響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依從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對疾病認知不足、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住院環境的改變、家庭及社會支持不足、社交能力逐漸減退、缺乏自覺性。(4)循證護理:引用循證獲取的證據,開展臨床護理,具有方法如下。①開展健康教育,鼓勵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加,對其進行疾病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需重點強調疾病的病因、癥狀、防治等內容,向精神分裂癥患者分享護理成功案例,糾正患者及其家屬不正確的疾病觀,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②改善住院環境:護理人員盡量將醫院的病房環境家庭化,為患者營造陽光充足、安靜、干凈整潔、適宜居住的環境;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對病房環境的要求,盡量滿足其對病房的環境的需求。③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耐心向患者講解服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告知其堅持服藥對控制疾病的積極影響,避免患者出現漏服、錯服等現象出現;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密切關注其是否有不良反應發生,如出現異常情況,需立即上報主治醫師處理。④調節患者的家庭氛圍:安排1 名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進行深度交流,與患者家屬協商,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家屬每周至少探視患者1 次,若家屬未探視,則由相關護理人員及時與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未能探視的緣由,同時鼓勵家屬繼續進行探視。⑤提高患者社交能力:每月開展1 次座談會,以小游戲、小講堂、講故事等方式恢復患者人際交往能力;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細心觀察患者的生活狀態及心理狀態,針對其負面情緒進行心理疏導,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護理的信心。⑥提高患者的自覺性:護理人員需掌握患者的實際病情,并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飲食、運動、休息方法,督促患者按時休息、適當運動、健康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干預3 個月。
①采用自知力及治療態度問卷(insight and treat 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 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3 個月后對疾病的認知和服藥態度,該問卷共包含11 項問題,沒有記0 分,部分認識記1分,全部認識記2 分,合計分值為22 分,分值越高說明依從性越好[3]。
②在護理3 個月后采用住院觀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該量表共6 項(不耐煩、易生氣、易發火、拒絕做日常事務、激動發牢騷、不如意心煩),每項分值為0~4 分,無記0 分,有時記1 分,常見記2 分,經常發生記3 分,總是如此記4 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效果越差[4]。
③護理3 個月后比較兩組護理依從性。完全依從:能完全地聽從醫囑按時服藥、休息,患者能自覺運動與進行自我調節;部分依從:基本能聽從醫囑按時用藥、休息,但仍存在漏服、劑量錯誤等現象,患者在提醒后才進行運動和自我調節;不依從:患者未遵醫囑按時服藥、休息、運動、自我調節,存在經常性抗拒行為[5]。護理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的ITA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ITAQ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循證組護理后的ITAQ 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TAQ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ITAQ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常規組循證組t 值P 值68 67 4.89±3.21 4.59±3.98 0.29>0.05 12.36±2.39 16.69±2.69 6.02<0.05 9.33 12.59<0.05<0.05
循證組護理后的NOSIE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NOSIE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NOSIE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不耐煩 易發火 易生氣 拒絕做日常事務 激動發牢騷 不如意心煩常規組循證組t 值P 值68 67 3.98±0.95 0.95±0.36 14.91<0.05 3.87±1.63 1.06±0.54 8.18<0.05 2.87±1.29 0.95±0.39 7.12<0.05 3.58±1.20 0.98±0.31 10.49<0.05 3.69±1.25 0.75±0.14 11.69<0.05 2.98±0.90 0.99±0.31 10.45<0.05
循證組護理后的護理依從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的比較[n(%)]
精神分裂癥具有病程長、難治愈的特點,患上該疾病的患者可能會伴發精神衰退、活動不協調、思想障礙等,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5-6]。目前,臨床上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因此患者服藥依從性、遵醫囑等均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受到記憶力減弱、精神衰退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患者極易出現漏服或多服藥物的情況,為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臨床上應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循證組護理后的ITAQ 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循證護理能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與提高患者服藥自覺性。循證護理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對臨床護理工作進行深度優化,并根據患者懼怕藥物副作用、缺乏對疾病的認知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以健康教育、預防不良反應等護理方法,糾正其錯誤的疾病觀,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識與服藥自覺性[9-10]。另外,循證護理能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使護理人員能及時了解患者的心態變化,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其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焦慮或擔憂的不良情緒[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循證組護理后的NOSIE 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改善其護理效果。循證護理通過抓住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與支持,為患者改善住院環境,預防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13]。此外,循證護理通過調節患者的家庭氛圍,提高家屬探望患者的次數,使患者獲得家庭的支持與關懷,有利于緩解患者消極的心態,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本次研究發現,循證組護理后的護理依從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曾維香等[14]的相關研究中,觀察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之相似。以上結果提示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循證護理干預能提高其護理依從性。循證護理通過小游戲、小講堂、講故事等方式恢復患者人際交往能力;通過采取健康教育、制定運動計劃、調節家庭氛圍、心理干預等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護理,有利于恢復患者的社交能力,從而激發患者的依從性[15]。
綜上所述,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干預能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其服藥自覺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護理效果及依從性。但本文所選研究樣本數量較少,且研究時未考慮到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環境等因素對護理的影響,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日后需加大研究力度,增加樣本數量,并從多角度分析影響患者護理質量的因素,以完善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