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尹 陳春鳳 徐 琳
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口腔科,廣東廣州 511400
牙周炎是臨床常見的口腔疾病,而糖尿病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當糖尿病患者并發牙周炎時其最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牙槽病理性的骨吸收,不僅如此,牙周炎的存在會直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機體的炎癥反應,造成機體的代謝紊亂,病情加重,而且骨代謝改變也會間接誘發糖尿病并發癥,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1-2]。目前,西醫對于糖尿病牙周炎的治療主要是在穩定血糖的基礎上去除牙菌斑,控制機體的炎癥癥狀,該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控制患者病情發展,但卻無法阻止牙槽骨的病理吸收,甚至受耐藥菌株的影響,容易誘導二次感染[3]。相比之下,中醫在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時更多的強調整體觀,遵循多靶點調節,標本兼治的原則,其中補脾益腎法經多年實踐證實在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4]。對此,本研究選取66 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觀察補脾益腎法的臨床治療效果。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醫院收治的66 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3 例)和治療組(33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8 例;年齡45~66歲,平均(55.94±5.16)歲;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8.92±1.55)年。治療組中,男16 例,女17 例;年齡46~65歲,平均(55.82±5.08)歲;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8.95±1.5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17 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5];②口腔內現存牙齒數至少20 顆,且患牙牙周探針深度在4 mm 以上;③經X 線片檢查可見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長度達到根部的30%~50%。排除標準[6]:①患者合并其他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②患者近3 個月內未接受過牙周治療和服藥抗生素治療;③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較低;④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藥物選用甲硝唑口腔粘貼片(山西邁迪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401,規格:5 mg×10 s,生產批號:20170425)和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規格:0.5 g,生產批號:AB×1849)進行治療,前者3 次/d,1 片/次,直接于飯后粘附在口腔的患處,溶化后可以咽下;而后者初始劑量為2 次/d,0.5g/次,隨餐服用,之后每間隔1 周可視患者情況增加0.5 g 劑量,最大不超過2 g。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患者補脾益腎中藥進行治療,選用六味地黃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145,規格:360 h,生產批號:20200215)和補中益氣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3020143,規格:200 丸,生產批號:20200221)進行治療,六味地黃丸3 次/d,8 丸/次;補中益氣丸3 次/d,8~10 丸/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8周。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血糖水平、牙周指標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其中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對患者牙齒松動[牙齒松動度判定為三度,即沿頰舌方向(內外方向)的動度超過2 mm;或者牙齒存在頰舌方向、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三個方向的動度]、牙齦腫痛、咽痛反復、口渴咽干、五心煩躁、肢體沉重、骨蒸潮熱、眼干眼澀、小便黃赤、苔黃膩、盜汗、舌紅以及脈數等癥狀進行中醫癥候積分,分別以0~3 分表示癥狀的嚴重程度,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連續測定3 d,取平均值。牙周指標[8]按照每個牙6 個位點的方式記錄,具體包括牙周探測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附著喪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數(plaque index,PLI)和齦溝出血指數(sulcus bleeding index,SBI)。不良反應則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對照組治療組t 值P 值33 33 25.64±3.17 25.71±3.25 0.089 0.930 16.98±2.55 10.23±1.68 12.698 0.001 12.228 24.306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餐后2 h 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對照組治療組t 值P 值33 33 8.55±1.05 8.56±1.07 0.038 0.970 6.41±0.85 5.27±0.63 6.190 0.001 9.100 15.221 0.001 0.001 12.08±1.29 12.10±1.31 0.062 0.950 9.50±1.13 7.25±1.02 8.491 0.001 8.642 16.781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牙周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PD、AL、PLI、SBI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PPD、AL、PLI、SB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指標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指標的比較(±s)
組別 PPD(mm) AL(mm) PLI(分) SBI(分)對照組(n=33)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治療組(n=33)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5.56±0.51 3.64±0.38 17.342 0.001 5.16±0.30 4.01±0.28 16.098 0.001 2.75±0.33 1.26±0.22 21.581 0.001 2.85±0.54 1.65±0.26 11.502 0.001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5.58±0.53 2.10±0.29 33.089 0.001 0.156 0.876 18.507 0.001 5.18±0.32 3.24±0.25 27.444 0.001 0.262 0.794 11.784 0.001 2.76±0.35 0.75±0.20 28.644 0.001 0.119 0.905 9.854 0.001 2.90±0.57 0.80±0.21 19.859 0.001 0.366 0.716 14.610 0.001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例)
糖尿病伴發的牙周炎是糖尿病重要的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為牙槽骨病理性骨吸收;牙周炎又可加重機體炎癥反應,促進代謝紊亂,促使糖尿病的發生。骨代謝的改變是糖尿病并發癥重要病理改變之一,二者之間存在雙向影響關系,且均與炎癥密切相關[9]。目前,西醫對糖尿病牙周炎的治療主要是在控制好血糖基礎之上,去除牙菌斑,控制感染,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前者主要是局部或全身應用殺菌劑或抗生素,該方式僅能控制感染,并且存在耐藥菌株的產生、誘導二次感染的副作用,同時還不能有效阻斷牙槽骨的病理吸收,故療效也不盡如人意。而后者主要以齦上潔治術、齦下刮治術、根面平整術以及牙周再生治療術為主,雖然可以清除附著于牙體的菌斑、結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但是該法對器械難以到達的部位以及侵入牙周組織內的致病菌卻無能為力[10]。而在中醫的認知中,糖尿病牙周炎屬于“消渴·壓宣”的范疇,其發病的主要病機與脾虛和腎虛密切相關。中醫典籍《醫學入門·消渴》中曾有記載“治渴初宜養肺降心,久則滋腎養脾”;而《素問·上古天真論》中也有記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腎氣衰,發齒”,由此可見,牙齒的生長、發育及脫落均與腎氣衰弱密切相關,故而宜采用補脾益腎的方式進行治療[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血糖水平、牙周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聯合補腎益脾法治療后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六味地黃丸具有補腎陰的功效,其中主要成分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和牡丹皮等,其中熟地為君藥具有滋補腎精的功效,配合山藥和山茱萸可以通過補肝脾來達到增強補腎的功效,而牡丹皮具有清腎中虛熱的功,茯苓具有淡滲利水的功效,而澤瀉則可以瀉腎中濁氣的功效,六種藥物聯合治療充分發揮三補三瀉的功效[13]。另外經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14-15],熟地黃還有增強免疫力、抗氧化衰老以及促進造血的功效,并且其活性成分熟地黃多糖還可以增強T 淋巴細胞因子的表達,從而具有增強免疫的作用;而山藥則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衰老、抗腫瘤、抗氧化和增強免疫的作用,其成分中的山藥多糖更夠有效修復胰島B 細胞功能,提高糖代謝過程中酶的活性,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水平;山茱萸則具有明顯的調節免疫、強心、降血糖和抗氧化等功效;諸藥聯合應用更可以在發揮降糖作用的同時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補中益氣丸具有補脾氣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黃芪、柴胡、升麻、陳皮、當歸、人參、白術和炙甘草等,其中黃芪為君藥,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配合白術和人參充分發揮益氣和補脾胃的功效,而陳皮可以理氣和胃,當歸養血合營,諸藥配合充分發揮升提中氣、補脾胃之氣的功效[16]。與此同時,經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17-18],補中益氣丸中的黃芪可以有效調節機體的免疫反應,其活性成分黃芪甲甘苷更具備顯著的降脂、降糖、抑制炎癥反應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升麻的諸多活性成分中具有顯著的抗病毒、降糖、抗炎以及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的作用;柴胡的主要化學成分為柴胡皂苷,在抗菌和抗炎方面具有顯著功效;人參中的人參皂苷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對于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而言,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減輕牙周組織的炎癥程度。因此將兩者用于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可以達到補脾益腎的目的。與此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補脾益腎法的聯合治療不會增加患者治療的不良反應,臨床治療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補脾益腎法治療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采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臨床治療均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