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輝 盧碧燕 李 珍 羅秋婷 鄧國金 黃媛媛 張 巍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衛生健康學院,廣東東莞 523110
當代社會中,自殺是人類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我國自殺死亡的人數約占世界總自殺死亡人數的30%[2]。自殺死亡已經成為我國15~34 歲青少年人群首位死亡原因[3]。中職生作為新時期高中階段教育的一個特殊青少年群體,他們正處于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的高發期,受挫后容易出現偏激的想法和行為,甚至產生自殺意念。而自殺意念是自殺死亡早期的心理活動,是自殺行為敏感的預測因素[4]。心理控制源是個體對行為或事件結果的認知歸因方式[5],是個體在認知矛盾和處理各種危機的重要影響因素,與自殺意念水平密切相關[6]。本研究旨在了解新時期東莞中職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殺意念現狀并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為防范中職生自殺提供依據。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法,選取2020年3月東莞市3 所中職學校(東莞衛生學校、東莞市技師學院、東莞商業學校),每所學校按年級分層,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3 個班,共21 個班,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開展線上調查。納入標準:愿意配合參加調查的學生。排除標準: 有心理健康疾病并正在服藥和治療期間的學生。共有1162 名學生接受調查,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080 份,有效率為92.9%,其中男生202 名,女生878名;校內學生(一、二年級)475 名,校外實習生(三年級)605 名;年齡14~20 歲,平均(17.1±0.8)歲。本研究已獲得學生本人和家長的知情同意,并得到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衛生健康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自編社會人口統計學調查表 內容包括:學生類別、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家庭類別、自感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養方式、參加戶外運動頻率等,學生根據自己個人實際情況填寫。
1.2.2 心理控制源量表—內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及機遇量表(internality,powerfulothers,and chance scale,IPC 量表) 此量表由Levenson 編制[7],包括3 個維度:內控性(相信自己可以駕馭生活的程度)、有勢力的他人(相信他人能夠控制自己生活事件的程度)、機遇(相信機遇可以影響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事情結果的程度),每個維度有8 個條目,共24 個條目。該量表采用7 分制評定,評分從-3 分(很不同意)到3分(很同意),計算總分時加24 分以抵消負分,因此每個分量表的分值范圍是0~48 分,分數越高,代表被測試對象越相信該維度在駕馭自己的生活。本研究中三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2、0.79、0.72。
1.2.3 自殺意念自評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 此量表由夏朝云等[8]編制,包括絕望因子、樂觀因子、睡眠因子和掩飾因子4個維度,一共有26 個條目,每個條目都以“是”或者“否”來回答,以絕望、樂觀和睡眠三個因子的總分≥12 分作為具有自殺意念的劃界點,以掩飾因子≥4 分作為測量不可靠。該量表內容簡潔,易理解、適合各年齡段人群,能真正反映預想性的自殺意念內涵及快速有效地篩選或預測自殺。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了解中職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殺意念各維度之間的相關性,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職生內控性、有勢力的他人、機遇得分分別為(26.36±5.54)分、(16.91±7.74)分、(18.87±7.28)分,自殺意念得分為(4.11±3.55)分(掩飾因子得分均<4分)。不同學生類別各因子得分的比較情況詳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中職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殺意念總分水平的比較(分,±s,n=1080)

表1 不同特征中職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殺意念總分水平的比較(分,±s,n=1080)
心理控制源人口統計學指標 人數 自殺意念內控性 有勢力的他人 機遇學生類別校內學生校外實習生t 值P 值性別475 605 26.01±5.60 26.64±5.47 1.86>0.05 17.35±7.79 16.56±7.67 1.67>0.05 19.16±7.44 18.65±7.15 1.15>0.05 4.12±3.64 4.10±3.49 0.08>0.05男女t 值P 值202 878 26.42±5.98 26.35±5.43 0.14>0.05 19.26±8.21 16.37±7.52 4.84<0.05 20.02±7.78 18.61±7.14 2.29<0.05 3.76±3.31 4.19±3.60 1.55>0.05是否獨生子女是否F 值P 值129 951 25.53±5.36 26.48±5.56 1.83>0.05 17.93±8.42 16.77±7.63 1.60>0.05 20.42±8.16 18.66±7.13 2.58<0.05 4.66±3.96 4.03±3.49 1.89>0.05家庭類別雙親家庭單親或離異家庭t 值P 值自感家庭經濟狀況良好一般較差F 值P 值家庭教養方式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F 值P 值參加戶外運動頻率經常參加偶爾參加幾乎不參加F 值P 值998 82 26.43±5.49 25.51±6.05 1.45>0.05 16.93±7.53 16.68±9.88 0.27>0.05 18.89±7.21 18.65±8.06 0.29>0.05 4.03±3.48 5.06±4.20 2.54<0.05 478 545 57 26.72±5.66 26.12±5.35 25.67±6.11 1.97>0.05 15.73±7.26 17.36±7.62 22.53±9.61 22.38<0.05 17.82±6.65 19.22±7.30 24.37±9.26 22.70<0.05 3.47±3.35 4.38±3.56 6.77±3.60 26.51<0.05 753 143 45 139 26.80±5.45 25.16±5.77 25.44±5.44 25.56±5.51 5.22<0.05 15.57±7.21 20.53±8.20 21.27±6.94 19.01±8.08 28.10<0.05 17.57±6.67 22.13±7.92 22.33±6.19 21.45±8.06 28.82<0.05 3.42±3.19 5.64±3.74 5.44±3.95 5.81±3.91 33.91<0.05 130 774 176 27.78±5.78 26.30±5.52 25.59±5.26 6.07<0.05 15.28±7.98 16.66±7.59 19.22±7.69 11.35<0.05 17.08±7.61 18.49±6.95 21.86±7.68 20.57<0.05 3.44±3.35 3.93±3.49 5.39±3.68 15.24<0.05
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為3.9%,其中男生和女生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獨生子女、單親或離異家庭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高于非獨生子女和雙親家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的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低于專制型和忽視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中職生的自殺意念檢出率高于自感良好和一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不同特征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的比較[n(%),n=1080]
中職生內控性得分與自殺意念得分及絕望、樂觀、睡眠因子得分均呈負相關(P<0.05)。有勢力的他人和機遇得分與自殺意念得分及絕望、樂觀、睡眠因子得分均呈正相關(P<0.05)(表3)。

表3 中職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殺意念各維度的相關系數(r 值,n=1080)
以有無自殺意念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的是否獨生子女、家庭類別、自感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教養方式為自變量,構建logistic 回歸模型,賦值情況詳見表4。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其他相關影響因素后,中職生內控性得分高是自殺意念的保護因素(P<0.05),外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和機遇)得分高則是危險因素(P<0.05)(表5)。

表4 變量賦值表

表5 中職生心理控制源對自殺意念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n=1080)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為3.9%,低于近期部分研究結果[9-12],顯著低于較早前(2004~2005年)研究結果[13-15]。不同時期研究結果對比提示,新時期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相對較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這估計與現代社會家庭生活水平改善,學生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視,社會和家庭對教育投入增加,以及人們對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重視和關注有關。
不同特征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有所的比較,獨生子女、單親或離異家庭中職生自殺意念檢出率高于非獨生子女和雙親家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表明,單親、離異及再婚家庭會讓青少年失去穩定的親子依戀關系,家庭環境親密度降低和矛盾性增高,增加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風險[16]。親子之間的親密度能夠體現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心、 支持和理解,對自殺意念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保護性[17]。積極的家庭支持和同輩關系會削弱抑郁和自殺意念之間的關系[18]。提示在家庭環境方面,應該盡量保持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避免家庭矛盾,盡可能為孩子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權威型家庭教養方式的自殺意念檢出率低于專制型和忽視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權威型家庭父母給予孩子更多情感關懷、理解和尊重,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使孩子對生活具有樂觀的態度,對未來充滿希望,面對挫折和失敗更加具有韌性,降低其自殺意念的產生[19]。相反,專制型和忽視型家庭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經常采用懲罰、忽視、拒絕、否定和過度干涉等消極的教養方式,會使孩子產生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對生活和未來更加悲觀無望,增加孩子的自殺意念風險。此外還發現,自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中職生的自殺意念檢出率高于自感良好和一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于困境家庭會給青少年造成不自信、自卑和敏感的心理,因此,困境家庭中的青少年更易于產生自殺意念。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發現,中職生內控性得分與自殺意念得分及絕望、樂觀、睡眠因子得分均呈負相關(P<0.05);有勢力的他人和機遇得分與自殺意念得分及絕望、樂觀、睡眠因子得分均呈正相關(P<0.05)。提示中職生心理控制源與自殺意念水平密切相關,心理控制源可以有效預測其自殺意念水平,與王仲星等[20]研究結果相同。因此,學校教育管理者可根據中職生心理控制源的特征,采取適宜的干預措施提高學生的內控性,從而可有效預防學生的去個性化,提升其成就感。
心理控制源是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結果之間關系的一種泛化性預期,是對影響和控制自己生活力量的歸因,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是軀體健康和人的健康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21]。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提示,中職生內控性得分高是自殺意念的保護因素(P<0.05),外控性(有勢力的他人和機遇)得分高則是危險因素(P<0.05)。內控的個體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他們把成功歸于自己的努力,更傾向于采取正向的處理方式,而外控者則傾向于采取負向的應對方式[22]。個體內控性越強,越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越關注自身發展,積極完善自我。相反,個體越相信機遇、運氣等外因影響并控制自己,對事件及結果越有不確定感,成就感降低,動機下降,心理健康水平自然較差[23]。
綜上所述,新時期中職生的自殺意念檢出率相對較低,但仍不容忽視。不同特征中職生均可影響心理控制源和自殺意念水平,心理控制源與自殺意念水平密切相關,并可以有效預測中職生自殺意念水平。學校應對學生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心理內控性訓練,促使其認識到依靠自身努力才是結果導向的關鍵因素,逐漸使其由外控向內控轉變,形成積極的自我歸因方式,防范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