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昊 邵倩 孫曉弘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醫療機構內依然存在大量的排隊繳費現象。如何提高患者的看病繳費效率、減少排隊次數,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醫療難題之一。借助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不斷發展,嘗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為目標的一體化線上支付的“診間結算”方案,將會是在患者服務領域應用中的一種相對有效的選擇。南京市近幾年來也在不斷探索如何在醫療領域不斷提高便民化服務水平,讓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帶來的紅利,做到“讓數據多跑路,市民少跑腿”。最新出臺的《南京市深化醫改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文件》指示:醫療機構作為患者服務的載體,要積極探索改善醫療服務流程,真正實現全路徑預約掛號、實名就醫,全人群便捷醫療和醫保患者“脫卡支付”目標,最終實現“先看病、后付費”目標[1],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
傳統診間支付是在診室放置掃碼器、醫保支付密碼鍵盤、小票打印機等設備由醫生指導并幫助患者完成付款。本次我院提出,旨在建設使用門檻低、資金投入少、系統集成度高、患者體驗佳的一碼通辦(立即辦)新型診間支付,盡量不占用醫生寶貴的時間,患者只需通過手機終端在診區進行掃碼繳費實現直接結算的便捷就醫服務[2]。把每個病人的手機變成我們醫院的自助機,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探索診間支付的智慧結算方式之前,首先應該比較當前醫院采取的移動結算的優劣之處。
目前大多數醫院普遍采用了市民卡預存資金、刷卡繳費、余額清退的結算方式,預存通過現金和線上支付,清退則多數使用現金。該方式在當前醫院廣泛運用,技術成熟。
2013年后,隨著支付寶和微信的普及,醫院逐步引入移動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也相應地采用了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軟件進行醫院和患者診前(如自助機掛號、人工窗口掃碼付)、診(如支付藥品、檢查費)環節的基本結算。該方式依舊是現在患者在就醫中普遍使用的結算方式。
自從2014年11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首開先看病再付掛號費后,全國各地的三級醫院陸續開通“信用付”結算。即通過支付寶、獨立第三方征信機構芝麻信用,對芝麻信用分某分值以上的用戶提供“先診療,后付費”服務[3]。
隨著醫療保險的全覆蓋,醫保基金日益成為醫療服務最大的支付方。目前,市縣以下遠程實時結算大多數可以實現,省內縱向結算已有成功經驗,橫向結算限于周邊地區。但囿于統籌區域政策差異,目前普及率不高。
綜合以上的結算方式來看,雖然一些結算方式早已在目前醫院普及,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以預充值為例,一旦預充值金額過大,清退時往往就會造成醫院現金流斷層,而患者雖然無須兩次三次進行支付,但不能避免他在需要支付檢查費或藥費的時候還是需要來回科室與人工窗口或自助機排隊等候,其實在就醫流程簡化上并未起到作用。
正是通過對目前現有結算方式和結算流程的思考,我院擬建設診間掃碼繳費,最大程限地優化現有結算維度,真正實現智慧結算平臺的建立。
整個流程設計背靠國家和地方政策規范,聚焦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煩”問題,通過簡化就醫步驟,推行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實現診后提供檢驗檢查結果查詢、實時結算、診間移動結算等全流程線上服務[4]。患者一站式完成所有業務,不需要往返于各個科室;全流程患者自助操作完成,無須人工干預,減少窗口與醫護壓力,全流程電子化。
圖1 繳費憑證二維碼示例
對于自費患者,通過改造人工窗口、自助機掛號打印的憑條,增加二維碼,并在憑條上面增加說明文字的形式改善患者服務。該二維碼由醫院支付寶小程序標識和患者標識(如身份證、門診等)加密組成,因二維碼內包含患者唯一標識,故預約取號或自助機掃碼等場景也可以使用。醫保繳費則根據本院情況做特殊處理,在憑條上增加我的南京App下載地址,通過掃描下載我的南京App,跳轉醫保繳費界面進行脫卡支付。
通過憑條二次改造,在醫生開單后,使用支付寶或微信直接掃碼,掃碼后即自動彈出患者信息和待繳費明細,患者點擊繳費即可完成所有繳費工作。患者無須重復打開小程序、醫療健康或公眾號的界面,也無須在人工窗口或自助機前排長隊,充分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此外,考慮到未進行就診而只是掛號的患者,掃碼后不會出現待繳費記錄,則會優先彈出近期的發票、報告以及已交費列表等信息。
住院場景下,患者可通過掃描住院預交金憑證上二維碼的方式對本次住院進行在線充值。住院患者可以通過自助機掃碼支付和手機端線上支付兩種方式完成快速入出院結算。出院結算后,患者可在移動端對消費清單進行查詢,支持單日查詢及總賬查詢。并提供完整的費用信息,檢查檢驗報告等患者相關數據,配合互聯網醫院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務。
在沒有宣傳沒有動員的情況下,我院使用新型診間支付的掛號人次為4556,繳費人次為160(6.1-6.30數據:微信支付寶掛號人次為85,繳費人次為0),日均提高了54%,有效地緩解了人工窗口以及自助設備的排隊壓力。
通過終端虛擬化技術實現醫院所有場景下的“一碼通關”,構建客戶端使用與運行平臺分離的,無須在本地安裝程序、數據不落地傳輸的醫療云服務,與之前的結算模式相比,更高效、便捷、準確地保證了就醫流程的連貫性。一是在減少患者反復排隊繳費次數同時,加快患者在各科室之間、各科室和檢查科室之間的流轉速度,縮短看病需要耗費的時間[5]。二是可以最大程度減輕人工收費窗口的工作量,緩解人工收費窗口的工作壓力,通過啟用診間掃碼繳費直接結算,減輕了人工窗口的壓力。三是患者在就診時通過線上支付的方式,減少就醫過程中的現金流通,既保護了醫院的現金流順暢,也有效保護了患者現金安全。四是掃碼診間支付可以延長醫生接診時間,增加醫患溝通,讓患者明明白白地了解所需要進行的檢查項目、費用等,從而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提高門診服務效率。
目前我們正處于新冠疫情常態化的特殊時期,通過不斷努力,我們醫療衛生行業要持續推進有“溫度”的“不見面”服務,為患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醫療服務,新型診間支付的提供正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之一,此舉必將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讓患者享受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構建更加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