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雲輝
北京信必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在國土資源調查中,應用遙感技術可以獲取大量信息,并建立起完整的國土資源管理數據庫,通過數據庫可以實時了解監測信息,掌握土地范圍、位置,并快速完成土地變更調查,高效匯總整理結果[1]。在我國農田建設中應用遙感技術合理規劃,及時發現不合理利用土地現象,從而實現對農田的合理規劃、合理利用。根據以往經驗,要求使用遙感技術要結合其他常規方法,以創新信息提取,完善其應用。
我國在農業用地方面,始終貫徹執行耕地占用方面六個一律不報批原則、基本農田五個不準規定,并不斷建設完善農田保護區,有效控制耕地的減少現象。此外,在開發整理土地資源過程中,要開發補充耕地面積,順利實現我國耕地總量基本動態平衡、新增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目標。
我國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原則,有計劃的出臺相關管理措施,依據法律實施余地利用步驟、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A建設用地申報管理制度,主要從布局指標控制、規模類型和用途等方面加以規范。并且要合理引導安排項目,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為實現對城鎮閑置的土地的充分利用,積極推進建設新老城鎮,需優化利用國土土地資源,提高其利用次數與土地容量。
我國政府堅持事先預防為主、事前防范與事后查處結合的執法原則,同時需完善動態巡查責任制度,扎實開展違法違規用地專項檢查,遏制、防范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同時,政府還規劃了可行的執法、監管政策,以確??梢砸婪▓绦小?/p>
全面落實我國經營性用地的招拍掛制度,提高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配置比例,有形土地以市場作為土地資源最基礎交易平臺,在資源公開公平配置中其作用更加顯著。
2.1.1 實現快捷統計。我國人口增長趨勢下,土地資源利用愈加緊張,土地資源使用情況不僅包括人口居住情況、耕地面積和城鎮分布等效詳細信息,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詳細調查統計全國土地使用情況,此工作任務繁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人力精確統計[2]。20世紀末,我國在土地監測中開化寺使用遙感技術,這種采用了多種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與人機交互解譯的工作方法下,由國土資源部統一管理監測成果,實現對土地利用情況的宏觀分析,尤其是掌握新增建設用地、耕地占用情況、基本農田保護情況和年度計劃指標執行情況等,對土地管理、土地調控措施的落實進行監督檢查,國家和省可以對主要的地類面積信息直接掌握,核對地方上報信息和數據,尤其是耕地保有量,可以快速、準確獲取最翔實的土地立體數據,滿足快速應急檢測土地利用問題的需要。應用遙感技術,可以大大降低人力資源消耗快速、準確獲取土地信息,高效完成國土資源調查工作。
2.1.2 獲取數據更精確。在國土資源調查中,遙感技術應用的另一優勢就是其獲取數據精確且數據整合快,在土地監測中人工繪制階段容易產生較多誤差,不利于落實具體政策。遙感技術的應用,則可形成有效土地資源影像圖,更加直觀且包含更加準確、翔實的數據信息,進一步推動實踐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升了數據精確度,也會更大程度發揮出遙感技術應用價值。
2.2.1 土地資源調查。在調查國土資源過程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獲得大量有效數據和信息,且可保障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相對于其他飛行裝置,應用遙感技術的穩定性更高,可以獲得更高清晰度的畫面,將土地邊界做出明顯標識[3]。一些地形地貌復雜的地方,遙感技術應用下人工工作量得以大大減少,且不少野外作業轉移到室內進行,工作人員工作強度大大降低,還突破了外部環境的限制,促進國土資源調查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此外,利用遙感技術下,人們的視野大大拓寬,利于快速定位的實現。
2.2.2 礦產資源調查。在調查礦產資源過程中,可應用遙感技術擴大識別范圍,且能夠深入地表內部,對地下巖石和礦物進行探測。從20世紀開始,我國國土資源部門即開始應用遙感技術勘察復雜地層結構區域的礦產,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2.3 自然災害監測防治。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遙感技術應用也具有顯著效果。自然災害是自然的異常變化引發的,往往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資源破壞,且不利于社會穩定,其對人類社會的危害是相當大的,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類生產生活。發生自然災害,會引發較大程度的地表變化,比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此時對地表變化情況采取人工方式采集是不可行的,需利用遙感技術監測地表變化、水庫形變、森林火災等,以掌握災情程度、已造成危害和發展趨勢等,方便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救災。
2.2.4 配合土地執法檢查。為進一步保障遙感技術在國土執法監察中應用成效,我國初步建立起土地動態遙感檢測體系,以方便執法工作。將遙感檢測結合土地執法檢查,確保土地違法行為得以及早發現,并盡早消除在萌芽狀態,特別是對于執法監察不到位導致的隱漏問題,以及交通因素和巡查難度大而導致不易發現的違法行為可以及時發現。遙感技術監測建設用地變化趨勢,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和布局檢查相結合,充分發揮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作用。
國土資源調查中,應用遙感技術可以多層次、全方位綜合調查計劃調查區域范圍內國土資源,并客觀真實、系統性反映出調查結構。使用遙感技術呈現出“四多一快”的特點[4]。第一是多學科,即國土資源調查涉及范圍大、內容廣,牽涉天、地、生和相關技術等多方面專業學科。第二是多部門,由于涉及較多學科,因此需要多個部門參與盡量,并非單獨一個部門可代替的。第三是多層次,主要有兩方面含義:一是指調查研究的服務對象具有多層次性,向宏觀決策者和各具體單位提供服務;二是可以利用不同時期和片種的衛星遙感資料、不同比例尺和片種的航空遙感資料,解決多個層次的問題,滿足點和面上的工作需求。第四是多時相特點,為實現有效的動態調查研究,可以選擇不同時期、不同季節的衛片和航片,以從其動態變化中分析、查找演變規律。第五就是快,相比于常規方法,遙感技術的速度更快,其提交成果效率高,且可及時將數據傳輸到相關單位供其使用。
事實證明,在國土資源調查中使用遙感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可以多層次、高效率獲取到需要的信息,且工作成本較低、準確性高,這些優勢推動著國土資源調查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和商品化發展,在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中有著積極作用。
我國國土資源遙感技術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是遙感技術應用基礎性研究比較滯后,缺乏足夠的研發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力量,需要加強對前沿技術的跟蹤。其次,我國發射了自己的資源衛星,但一些情況下表仍需依靠國外衛星獲取遙感數據,數據更新慢[5]。再次,與之相配套的數據獲取、圖像處理好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存在設備嚴重老化問題,必要裝備與軟件不配套,更新改造不及時,不利于技術提升。此外就是遙感技術力量比較分散,需要加強集中投入,推動實現整體發展規劃。
遙感技術可以實現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動態監測,可定期測繪觀察土地,直接獲取土地利用情況,掌握土地變化、分布和面積等信息。通過遙感監測熱點地區,采用多種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與人機互譯結合方式,可以統一管理監測數據,從宏觀角度掌握分析土地利用情況、農田保護、城市發展進程等,落實好土地管理與土地調控措施,促進國家和省土地資源完善,滿足土地開發利用監測要求。
在國土資源調查中,遙感影像可以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與航天遙感技術手段結合,獲得更加清晰、詳細的地面影像。通過航天遙感得到的光學和雷達數據這些多平臺、技術手段得到的資料,可以快速分布現勢性遙感影像。同時,DEM、GPS控制點微分糾正技術的應用下,可有效提高影像正射糾正的準確度[6]。以遙感正射圖像作為基礎底圖,應用遙感圖像自動化處理和提取技術,進一步建立起遙感影像解譯標準與影像特征庫,在計算機中進行分析,按照當前數據庫結果依據工作要求分級調查結果和土地利用情況,以方便業內預判。目視解釋、計算機自動技術的綜合應用下,方便完成信息的高效篩選。
通過分析不同時期遙感影像掌握土地利用情況,方便開展土地變更調查。具體就是疊加分析不同時期的影像,以發現監測地物的變化。同時,遙感技術的應用,對于土地變更調查有一定促進作用,且具有較強針對性,改進了傳統勘測的不足,大大減少了外業作業時間的工作量,實時獲取監測數據,便于確定圖斑界線與權屬界線,防止發生不合理變更情況。
此外在森林資源調查中,可采用微波遙感技術識別樹種,以此為基礎雷達檢測和估計森林生物量,SAR系統可針對不同頻率和微波散射數據對樹木生物信息確定,可應用于基本森林資源信息調查和森林量估測中。利用遙感技術還可調查水資源,根據水體作用機理、基本特點對其空間分布情況加以判斷,準確測量水體中生物信息和組成成分。
遙感技術獲取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好、效率高,在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中有著重要作用,需不斷完善遙感技術、信息獲取和信息處理技術,以在國土資源調查等領域獲得長遠發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