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琦 李 駿 黎慶芳
1.成都工業學院教務處,四川 成都 611730;2.成都工業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730
2010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以及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等相關政策的出臺,明確了為滿足目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需要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從國家層面嘗試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努力培育一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為貫徹國家戰略要求,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3號)以及《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教高廳函〔2020〕16號)(以下簡稱《指南》)等文件應運而生。《指南》明確提出將“建立一批現代化產業學院、應用型高等學校”作為辦學重點,以“四年為周期”,打造實習實訓基地、高水平師資隊伍,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健全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建設質量、開發校企合作課程等方面作了指導和規定。
不同學者對產業學院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徐秋兒指出,產業學院是在理念、機制、模式、條件等方面,通過高校和大型公司共同構成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互動共贏的校企聯合體,有效地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1]。李寶銀指出,產業學院是行業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整合資金、人才、平臺、專業、管理等多種合作資源和要素,以某行業專門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文化傳承、企業員工培訓等為共同目標,二級學院獨立運作機制,直接服務于產業發展需求構建的機構。在行業、二級學院中,面向全行業、全行業、全行業[2]。李玉峰指出,產業學院是學校依靠已有的專業或專業群的技術優勢,通過二級學院機制來實現人才培養、員工培訓、技術咨詢研發、行業與企業元素的全過程融合,具有明確的產業服務導向的二級學院或學院[3]。朱是鴻指出,產業學院是以大學為基礎的獨立運作機制完善的,為特定的產業企業服務新辦學組織,以資源共享、合作為目的[4]。
李潭認為,產業學院應該具備三項組織特征。首先,是由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共同組成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其次,是由高校和鄉鎮政府發起,同時吸收行業和企業相關人員參與的理事會與從行業和企業成功人士中選任的院長共同負責的管理體制;最后,是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和師資共培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5]。吳益群認為,若使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將松散關系變為緊密關系,最佳路徑是構建“校企共同體”,共建產業學院,校企雙方利用“資本”紐帶,實質性注資,走股份制合作、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道路[6]。
產業學院是以高校為基礎獨立運作的,以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為目標,為某一行業企業服務的辦學機構。按照辦學主體的不同,產業學院的運營模式可以分為企業聯合出資、獨立出資和企業合作三種建立類型[7]。朱為鴻認為,產業學院自身需要建立起適宜產業學院發展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不管是從管理思想,還是組織結構,還是運作機制等方面,產業學院都創新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協作機制,是對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改革。最終加強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異質性要素的活力,使其成為“利益共同體”[8]。
李寶銀等[2]指出,從功能方面對產業學院進行規劃的同時,要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善實踐教學環境、開展應用型科技研發、提升學科專業建設質量、推進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協同統籌考慮。王成軍指出,創新的主體(大學—企業—政府)通過以經濟需求為紐帶彼此連接,形成“三重螺旋”的新關系,這三種力量形成交叉效應、螺旋升高[9]。
學校近年積極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成立了“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ICT)產業學院”“模具產業學院”“蘇寧產業學院”“鯤鵬信息創新產業學院”“成工富創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等,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的產教融合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其中“成工富創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以下簡稱產業學院),規模最大,影響最廣。
產業學院理事會由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多方代表組成,負責對產業學院建設中的專業設置及建設、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決策、指導、檢查、咨詢、監督和協調。理事會設立理事長、副理事長各1人,每屆理事會任期四年。同時為了保證“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根本任務不折不扣地落在實際工作中,產業學院建立了黨總支。
四川省“5+1”產業規劃中的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為兩大萬億級產業,2017年其全省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8146億元和6821億元,到2022年將分別達到1.7萬億元和1.2萬億元。產業學院緊密對接此兩大產業,以鴻富錦、成工富創為主體,聯合四川省校外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成都市機械制造業商會等多家知名企業、行業協會組建了實習實訓基地,包括“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8個、“五合一”產教融合基地、校外實習基地35個。其中校企共建的成工富創是集智能制造技術產、學、研、用為一體的高科技公司,擁有標準化、全實景智能工廠示范線1套,建成1800平方米現代化智能工廠1座,配備1600平方米教學科研場地,能同時滿足500人的現場教學。目前,雙方圍繞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針對產業學院專業開發了《智能制造實踐》《工業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等課程實驗、實踐模塊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模塊。
一是名師引領。產業學院形成了一支由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省天府教育名師引領,由3名省“千人計劃”人才、11名教授和16名博士為中堅力量的專業教師隊伍。
二是雙室融合。產業學院每年有專門資金用于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勞模創新工作室”和企業“大師工作室”雙室融合優勢,確保形成責任強、教學好、技術精、能力強的雙師雙能師資隊伍。
三是互聘互掛。產業學院與多家企業聯合打造了一批“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堅持“按需選派、重點培養、學以致用”的原則,近三年共選派二十余人次中青年教師到企業和行業協會開展掛職鍛煉,39名企業教師參與產業學院課程教學。
高校與產業之間最大的特點就是異質性,使得產教融合存在一定的障礙和限制,因為兩者在目標、價值、交流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既要找出雙方的一致性,又要加強政府的推進和行業協會的引導,才能讓產、教兩個不同的領域得到更好地融合。這需要政府或者行業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引導激勵企業積極主動對接應用型高校建設產業學院。
產學雙方的合作動機各不相同,產業傾向于通過短期快速研發來解決實際問題,而高校則是傾向于長期穩定推進研究的模式,這就造成了企業與高校間天生存在著一定的溝通和信任不足。對于企業來說,它的本質是在市場競爭的激烈環境下,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就必然會采用更為實用性和功利的做法。這就造成產教融合間的格格不入,企業和學校需要在這兩個方面找出平衡點。
產教融合推進教育改革中。首先,高校缺乏市場經濟觀念,未對市場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專業設置于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匹配度較差,辦學不能滿足行業要求;其次,高校對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和頂層設計不夠。例如,通過建立平臺,怎樣整合高校、企業、行業等多方資源考慮不足,不利于長遠發展。這就造成企業不愿意主動開展前置工作,缺乏對高校的信任,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重要原因。
一是研究確定政府在產業學院建設中的角色定位。產業學院的建設與政府引導支持密不可分。進一步研究地方政府如何給出相應的政策引導大中型龍頭企業與高校合作,激勵挖掘高校服務地方的潛力,以及調動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創新產業學院的治理機制。通過研究國內外產業學院研究與實踐,明確產業學院持續有效運行所需要內部治理機制。在制度層面,探索賦予獨立法人地位的產業學院治理模式,允許其以自己的名義注冊為獨立的法人實體。
三是探索產業學院內部的人才培養模式。明確構建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學歷教育+企業實踐”雙向教育,根據地方產業所需為行業培養專業化人才,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特色產業,建立“課程—競賽—科研—實踐”全方位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體系。
后續將進一步對產業學院建設的相關中外文獻進行梳理研究,界定出產業學院的定義和內涵特征,包括產業學院的定義、特征以及其主要的功能界定。梳理國內外產業學院的相關政策文件,形成推進產業學院建設的制度報告,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在產業學院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我國目前針對產業學院建設所采取的對策。同時,梳理兄弟省份在促進產業學院建設方面所給予的政策支持情況。整理匯總同類應用型本科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運行情況,梳理總結在產業學院建設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分析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探索研究立足學校層面對產業學院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生態構建,提供政策指導、制度規范及管理服務保障,由上及下深層次實現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多場域知識類型融合,以達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