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娜 唐 曄
1.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2.遵義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2017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隨后提出以培養“反思性”“研究型”教師為目標的新師范教育;2021年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發布《卓越教師教學能力標準》,明確卓越教師以勝任核心素養教育為關鍵能力。當前教師總體要求落實在師德、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等三個方面,教師培養從“量”的追求向“質”的提升。從現實看,基礎教育在規模滿足后走向質量提升、均衡優質的轉變,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卓越職前教師、全方位服務基礎教育、持續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才是師范培養之首要目標。
師范專業認證目的在于推進師范類專業人才的標準化培養。學科素養的培養是培養優秀師范生的畢業要求之一,語文學科素養是漢語言文學師范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分別就基礎教育階段明確語文學科素養,即以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為內涵,以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為內涵的語文核心素養。
《美學》通過對審美活動的研究,提升學生“藝術與人生”的高階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引領學生提升人生境界。《美學》對于師范生具重要意義,首先從語文核心素養與美學的關系來看,表面上四個素養中只有“審美鑒賞與創造”“審美創造”與“美學”直接關聯,但是漢語言的準確生動性、民族文化的詩意思維、民族文化的“和諧”內核、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等都離不開美學研究;其次,對于師范生而言,此時是受教者,畢業后是施教者,“美育”的獲得與傳遞顯得十分重要。然而,傳統的美學教學采用教師全盤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講授的內容更偏重“美學”的哲學性,形成了教學中的三大痛點:一是師范生習得枯燥的美學理論,未有效接受美育,無法進行美育傳遞;二是同質化傾向明顯,師范性色彩模糊,與中學語文教學距離較遠,學生未完成“四有教師”儲備;三是教師全盤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不足。對此,教學團隊立足本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對《美學》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一系列改革。
地方師范院校的《美學》需立足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師范性”與“學術性”并重,呈現出“以美啟智、以美蘊情、以美鑄魂”的教學理念,從人生觀價值觀角度提升師范生從教意愿。
遵義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立足西部,服務山鄉,能在基層中學及其他教育機構從事語文教育工作的骨干教師。《美學》課程任務,要指導師范生通過美的方式解析文學作品之語言美、情感美、表達美與生命美,走進創作者美的心靈,從而在教學環節中一一呈現。從本質上講,語文教師借文本之美打動感染學生形成共情,激發出學生審美心理意識及探索行為。“以美啟智”界定了《美學概論》區別于《文學概論》的課程特色。面對文學作品,美學研究與文學解讀出發點與終點有別,研究方式亦迥異:美學主動將審美意象與人生哲學意義鏈接,使審美意象從藝術作品中獨立出來,從典型性走向普遍性,實現從文學文本向人類生存的哲理升華。
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具備的價值觀,面對生活困難的情緒,對生命形成的認知不僅會直接影響個體自身的行為選擇,還會延及職業的教育活動。《美學》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實踐活動的審美教育提升審美境界與審美情操,以引領師范生形成高尚的審美趣味,以生命本真的樣態去理解關懷學生,促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己任,踐行“以美蘊情”的情感教育理念。
對于地方院校師范生而言,需要樹立扎根西部、服務山鄉的職業信念,《美學》通過系列人格美的案例詮釋教師職業之淡泊名利的定力與熱愛教育的執著的特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進師范生心靈,旨在培養“四有”好老師,體現出“以美鑄魂”的特點。
師范專業認證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教學團隊在分析《美學》先修課程的學習狀況之后,對學生學前學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學生對《美學》不熟悉,對美學理論比較陌生;另一方面,學生期待多形式的教學方式,尤其希望在教師引領下進行提升師范生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美學》教學將美學理論與現實語境鏈接,進行沉浸式審美體驗,引領師范生進入審美活動,啟發師范生走向人類生存的哲思;主動將中學語文教材篇目的審美意蘊與美學連接,加強美學與語文的聯系;關注當下、地域審美現象,回應時代與民族審美需求的變化,凸顯美學與時代的緊密關系,從而提升師范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英國科學家波蘭尼曾將知識分為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與明確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明確知識是指運用語言、圖表或數學公式表達的知識;默會知識需要個人在自己參與的相關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取,平時沒有明確意識到但又影響心理和行為的知識。[1]不難看出,明確知識偏重于理性認識,默會知識側重感性知識。美學何為?早在美學學科成立之時,鮑姆加登就界定美學是“感性認識的學科”,也就是說美學知識需通過參與體驗,于審美活動中形成并獲得。“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黑格爾),審美的特性對應著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創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2]然而,這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卻在理性至上的桎梏下,主要研究美的本質與審美現象規律,哲學性、抽象性、理論性成為其令人望而生畏的特性,失去了審美活動的鮮活性與感染力。“審美活動不同于其他人類活動的獨特意義在于,它不僅為人構筑起一個意味雋永的精神家園,使人在現實中處于分裂狀態的感性與理性得到和諧統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由此而深刻體悟到做人的價值、尊嚴和崇高的使命,從而在人心里鼓起追尋理想的激情。”[3]對此,美學教學從人的類本質角度出發,體現審美活動是人類勞動實踐的特殊方式,明確審美需要是人之為人的內在規定和生命追求,力求使學生在真善美統一中達到自由王國,又從師范生的角度出發,創設審美實踐活動,實現審美主體共情,引導學生將美學知識轉化為美的作品。例如,在《自然美》部分,就“竹”進行審美實踐,學生或將竹葉竹枝改造作畫造字,或在古典詩詞中找到靈感,創作出“風雪難折故節綠,凌云深處有清姿”的詩句,或將“竹”與仡佬族圖騰崇拜聯系,將之視為民族性的寫照,使“自然美”之“如畫模式”“比德模式”“天成之美”等類型在審美活動中活起來。隨后,指導學生進行“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觀”的課題研究,深度剖析“自然美”,既激發學生對美的感悟力、思考力與表現力,又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感,從“美的學習者”轉變為“美的創造者”。
《美學》建構出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美”的哲學意義與中學語文的聯系,以美育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美”的哲理內涵,領悟“美”與人生的緊密關聯。“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別以遠主體和近主體的角色進入源客體(教材等教育資源),形成諸我共同體,在豐富絢麗的語文世界中,獲得人與世界的親近,獲得個體精神的豐富,并最終獲得一種優化了的高品質的生命形式。”[4]接受美學將藝術的審美活動視為主體間性對話,朱立元認為“審美是高級形態的人生境界”,生命美學創立者潘知常主張“美學即生命的最高闡釋”。入選語文教材的文學佳作流淌著作者生命情感、跳躍著生命律動,正是美學作為人生哲學的詮釋對象。對此,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意義”等課題研究,從《沁園春· 長沙》《我與地壇》《蘇武傳》《望海潮》汲取對自然的熱愛,對青春生命的熱情與信心,感悟作者生命的力度,既加深師范生對美學的理解,又消弭他們對語文教材的陌生化。此外,借助網絡中語文優質課資源,帶領學生參與課例分析,實現審美能力、從教能力雙提升,使他們從“美的接受者”轉變為“美的傳遞者”。
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各具獨特性又彼此交融。語言是基礎,是民族文化思維的獨特載體,是民族審美意識的彰顯,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征。語言是多樣態的,頗具時代性的審美現象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民族話語,當下的“國潮美學”就是典型例證。從李寧、毛戈平等品牌為首的衣冠文化引領國潮熱,故宮文創產品打破了固有的封閉模式,《唐宮夜宴》到《只此青綠》的文化舞蹈風靡大眾……冬奧會開幕式與閉幕式中華文化符碼讓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民族文化深邃的張力。國潮美學的前期是借助色彩、線條、形狀對古典文化的借用,冬奧會則在表現內容、呈現手法、價值內核角度走進中華古典美學。二十四節氣的浪漫溫潤、立春的綠意盎然,雪花火炬臺凝聚的希望與團結、碧藍水墨的詩意時空,簡約的意象表達“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生機之美。吉祥如意的中國結、巧妙的十二生肖雪車、昔我往矣別時柳、“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璀璨奪目的煙火,處處展現舉重若輕的大國從容。這是五千年文化浸潤滋養出的國潮美學,高雅而精致。再看冬奧會的會徽、獎牌、服飾,既有天地人和的哲學觀呈現,又有中國傳統之色與漢字的和諧熔鑄,更有富含高科技水平的人性化設計,與志愿者的奉獻互助、運動員高超的競技水平相得益彰,陳述著魅力四射的中國話語,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這樣的“國潮”文化值得國人自豪。引入如是審美熱點進入《美學》課堂,無疑能激發師范生濃厚的興趣,形成高雅的審美趣味,提升文化自信,使他們從“美的學習者”轉變為“美的思考者”。
經過改革,《美學》形成“兩課堂”的創新教學模式。“兩課堂”即教學打破課內與課外的隔膜,以更廣泛的活動方式實現對美學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并在課外活動中解析審美現象。
《美學》將教學拓展到課余生活中,打破課內與課外的界限,實現教學活動與學生活動結合,從而彌補教學時間少、學生參與度不高等不足。“致和美學工作室”成立的宗旨在于堅定師范生從教意愿提升其職前從教能力,以社團活動的方式延展美學課堂。“致和”一語出自唐嚴維的《奉和皇甫大夫祈雨應時雨》,“致和知必感,歲旱未書災。”意為人事極其和順。中國古典美學以“中和”為審美形態,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記· 中庸》)之情感中和狀態追求人生境界與生活狀態的和諧之美。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指向的亦是一種心靈與存在的和諧狀態。工作室取名“致和”,意指美育具啟蒙祛昧致和之能,實現化民致和的目的。“致和美學工作室”進行一系列頗具特色的審美活動:“豐子愷教育漫畫展”“《地球上的星星》觀影”“教育歌曲審美鑒賞”等活動助力師范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樹立扎根基層的就業信念;“貴州駿馬獎作品解析”“仡佬族之美”“走進遵義博物館”等活動,讓《美學》在博物館、美術館、名勝古跡甚至在社會生活場景中活躍,增強師范生的民族、地域文化認同感,使之自覺承擔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古韻流長”古典詩文朗誦、教師風采大賽、名師課例教學觀摩等活動有力地夯實師范生的職業技能,改善“重理論、輕技能”的舊局面。在此基礎上,開設以“傳播教育理念、提升審美趣味、探討語文教學藝術”為宗旨的“致和美學工作室”微信公眾號,為師范生展現審美活動成果提供平臺,又加強師生間深度交流,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師范生培養為中心,培養具有科學理念與育人情懷的教育素養、具備適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能力與教學能力、對生命意義與生存境界具備感悟力、對民族文化與地域紅色文化具傳承力的合格師范生為目標的《美學》創新教學,凸顯出“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體現出“以課程思政為抓手,立德樹人”的教學思想,較成功地解決了師范性模糊、學生主動性不足、學生無法進行審美教育的三大課程痛點,可視為師范認證背景下踐行師范院校為地方培養教師人才的培養方式的一次有力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