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鋒 崔 媛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4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工業智能機器人技術飛速發展,不斷應用到產業領域各個環節,引發了我國產業領域的深度變革,以提高經濟競爭力、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我國經濟領域改革的“重頭戲”和主旋律。產業轉型升級促使產業領域降低成本、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加劇了生產線上低技能、重復性工作崗位被工業智能機器人取代的危機,就業市場呈現崗位被機器替代、工作崗位供給不足、結構性失業、工作能力要求不斷提高等趨勢,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之間是相互制約、密切協同促進的聯動關系,職業教育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產業經濟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發展平臺、人才市場和成長空間[1]。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人才培養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2]。因此,為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和工作領域的重大變化,高職院校必須推動高職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互聯網技術、數字化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生產一線單調性、重復性、程序化、標準化特征的工作崗位逐步被數字化的智能機器取代,生產線工人由執行簡單重復性工作任務轉變為通過人機之間交互和對話來指揮、控制、協調智能機器工作。數字化智能生產線覆蓋了產品制造的整個流程,流程各個環節崗位角色界限逐漸模糊且綜合關聯。這就要求各環節崗位上技術工人必須熟悉和掌握產品研發、制造與售后等全部過程,才能勝任溝通協調、統籌決策、處理復雜的工作任務。
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技術打破了傳統行業企業之間的界限,不斷跨界融合到各行產業鏈中,促使各產業鏈不斷變革與轉型升級。行業、產業、學科的跨界融合,增加了大量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新崗位。新崗位對技能人才專業知識廣度與深度均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多專業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如智能化機械制造業工人,不僅需要熟悉具有機械加工技術技能水平,還需要懂得信息技術、工業互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多學科知識相關技術原理及相應技能,才能適應產業變革與轉型升級的崗位變動新要求。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的推廣應用,實現智能化、自動化、規模化生產的同時,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創新創意的多元需求定制生產成為必然趨勢。沉浸在互聯時代的年輕消費群體更注重產品美觀性、實用性、創意性、獨特性等,這就要求生產者在創新和個性化增值業務上有專業團隊,從構想、設計,到成品制作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后智能化、自動化、定制化生產新模式需要技術技能人才具備柔性化思考、創新創意設計的能力。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事物層出不窮,技術更新迭代周期不斷縮短,曾經“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近年來,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人們社會生活、學習產生較大變化,甚至重構人們組織生產和工作的模式,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更是不斷變化。這就要求高技能人才具備高效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自主選擇、不斷跟隨技科技進步和業發展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趨勢、職業領域動態變遷。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層次結構供給難以滿足我國工業領域現代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一方面,我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人力資源結構需求呈現出能力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趨勢特征,但職業教育體系一直是中職層次、高職層次的人才供給,職業本科等更高層次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長期存在結構性匱乏;另一方面,自動化、智能化的工業生產需要具備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既要培養掌握好本專業,又要了解其他學科本專業領域的應用情況,還要養成較好的職業素養和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人才,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要。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不斷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教育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需要,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能人才。但目前高等職業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依然存在[3]。一方面,高等職業學校在布局和規劃專業之前,需要對行業、產業發展及人力資源需求進行調研和系統性分析,再在學校師資、實訓條件等基礎上開展專家論證等程序。但部分高等職業學校為彰顯辦學實力跟風增設“熱門專業”,超出自身師資和教學資源實際、與地方產業經濟需求相脫離,存在利益本位、盲目擴張、粗放發展等問題,導致人才供給專業結構背離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不能跟上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及時、動態調整,老舊專業的優化、調整、轉型、淘汰滯后,新興專業增設拖沓。
我國產業經濟發展分布不均衡,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沿海與內陸地區產業分布差異巨大,我國東部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中西部地區承接了部分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轉移,對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布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激增,但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受學校數量、辦學規模等多方面影響,人才供給短時間內難以滿足需求,職業教育中西部地區布局與產業轉移的需求存在空間錯位;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區域的不斷擴大,因交通、環保等原因將城市區域內一些產業向周邊城區的城鎮遷移,也導致布局存在空間錯位。
產業融合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的迫切要求,旨在促進教育與產業有機銜接[4]。國家層面、省級層面近年來都在不斷地出臺政策指導文件,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與產業相融合,但當前產業經濟需求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產教融合還不甚契合。一方面,產教融合需要集中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多方優勢教育資源參與到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形成多元化、開放化的辦學格局。另一方面,目前高等職業學校與企業、產業之間的產教融合的層次低、范圍窄,往往只局限于短期的員工培訓、訂單班人才培養等表面化、碎片化的層面。校企之間未能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形成產教融合的利益共同體。
隨著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現代自動化工業體系急需更高層次的高技能人才。當前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層次結構還不能滿足產業領域的需求,需要提升人才結構層次來提高技術技能人才質量,形成各層次之間縱向貫通體系來盤活存量技能人才[5]。首先,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主要為中職、專科層次,本科職業教育雖然已經起步,但規模小,研究生層次的還處于探索階段。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必須對接現代產業升級發展的人才層次需求,國家政策、制度層面大力支持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探索研究生等多種層次職業教育,形成階梯式人才培養層次結構;其次,職業教育學生進一步深造縱向空間缺乏、橫向途徑不暢通,不利于存量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持續成長,構建“中職-專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貫通體系,盤活存量職業教育學生深造的途徑和空間,有利于現代教育及產業發展的需要。
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不僅能保障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還能促使高等職業學校對接產業轉型升級,讓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相匹配。首先,高等職業學校在專業布局規劃時要遵循“依托產業辦專業”的根本原則,圍繞地方產業鏈布局學校的專業,引入區域內容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學校的專業規劃論證等;其次,專業建設要緊密跟蹤區域產業、行業發展動態,順應現代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趨勢,立足于區域支柱產業集群來規劃建設對應的專業集群,依據現代產業專業崗位需求動態規劃、調整專業群建設計劃和方向;最后,建立動態調節專業增設與淘汰的機制。高等職業學校要主動增設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新興專業,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優化、調整、升級、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才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精準人才供給,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簡單重復性工作崗位不斷被機器所替代,技能人才工作崗位任務不斷更新,綜合程度、復雜程度也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應對接崗位任務需求及時修訂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深入調研專業崗位職責和主要工作任務,構建“基本任務—綜合任務”“簡單任務—復雜任務”遞進的課程體系。首先,產業發展趨勢越來越趨向跨產業、跨學科,需要打破傳統專業、產業壁壘構建面向多應用領域課程體系,培養綜合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其次,在職業素養、人文素養、職業發展能力和自我學習提升能力等方面,要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構建階梯化課程體系,為高技能人才在職業發展期有能力主動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
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伴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城市非核心產業向周邊城鎮遷移,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必須結合產業轉型升級與轉移的形勢,積極優化職業教育布局與加強區域合作,為產業升級和產業承接提供人才保障。首先,結合區域產業經濟現狀合理布局職業教育體系,要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為產業經濟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人才支撐。產業承接區域要加大高等職業教育投入、布局與產業相關的專業、擴充師資隊伍、擴大辦學規模,為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奠定堅實的人才供給。其次,隨著5G通信技術普及、高速鐵路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全國范圍內覆蓋、物流業的高速發展,推動區域間產業經濟合作日益緊密,高等職業教育可以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加強跨區域合作,形成跨空間區域的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配置,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跨區域職業教育培養,服務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等職業學校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出更貼近產業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學校要充分把握政策支持,主動與行業企業、各級政府部門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創新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的產教融合新形式。首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設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共同辦學、共同治學的職業教育體系,多元主體的共建與共享能更廣泛整合人才培養所需資源;其次,構建“學訓研”一體化教學。在加強應知應會學習,夯實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以產業需求的工作任務為導向,創建職場實景化實訓基地,優化整合實訓內容,采用項目研修方式特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團隊協作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協調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