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彤 張春明 富國亮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 300350
2022年全國高教處長會議指出: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躍上新臺階,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中國高等教育在數量指標、品質指標、引領性指標方面表明已進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陣。會議同時還指出,2022年高等教育要重點落實五方面工作,其一就是抓基礎,實施新時代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工程。與此同時還指出,深入推進“四新”建設,從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重構組織模式、深化理論研究、創新內容方式、構建實踐體系。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王啟明的《以“四新建設”引領教育創新發展,不負時代偉大使命》的主題演講指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時代使命是什么,將其歸納為四個新和六個“變”,即新成就、新目標、新要求、新動力;六個“變”即變局、變革、變化、時變、應變、求變;這六個“變”在展現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大局勢的同時,也明確了當前做好教育改革方法論的問題,指出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教育需要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真正把創新作為發展第一動力,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突出了創新的重要性。
無論哪個國家都會把高校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戰場,因此高校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服務于高校,服務于師生一線的學籍管理工作責任重大,更應主動求變,積極應變。在新形勢下,在“三全育人”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最終為實現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21世紀是創新的時代,創新建設已作為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而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培養教學、科研和科技服務人才為主要內容的高等教育理應擔負起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重任[1]。而作為創新型人才需具備創新動力、認知、素質、能力、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基本特點和高度責任感、個性化、自主意識和能力、合作協調能力等特征。胡麗等在《重慶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重點項目》研究中得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措施是強化實驗環節、培養實踐創新能力;設立創新基金,搭建創新平臺;統籌第二課堂教學,營造個性化學習氛圍[2];相關研究成果顯示,動手能力實踐培養和個性化發展同樣是對創新能力培養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多方面、多環節、個性化的培養,這就給學籍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籍管理不再是過去單一課程成績的記錄,可能存在學生信息的多元化和多層次化。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高校各環節職能部門的綜合作用,特別是學籍管理部門的作用,構建和營造出推動學生積極向上、愿意創新的動力和氛圍,創新學籍管理模式是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可大有作為的環節。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五部分中的學籍管理規定,學生入學后,學校應當在3個月內按照國家招生規定進行復查,尤其面對不斷擴大的招生力度,給工作人員造成大量的復查工作壓力,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具有極強的責任心和耐心,嚴格把關,保證學籍數據的正確性,否則這些方面的疏忽都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學生畢業受阻;另外,學習期間為把握學生學習動態、身心健康、學生心理等,需進行各類型信息的采集,為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不可避免地存在數據信息核查的過程,均會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同時又由于學生個體狀況的復雜性,也會出現無法及時核對的問題,造成成績管理無法實現標準化。因此,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學籍管理的數字化和信息化,避免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困惑,保證每一個環節所采集數據的可靠性,都將是學籍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籍資料集中體現在考核與成績管理上,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十三條、第二十條規定,強調課程考核檔案歸檔的同時也需記錄學生學業、學術、品行等方面的誠信信息,建立獎罰分明機制。因此,對學生各種信息的收集整理、記錄都需要體現實時性,因為每一條信息和非尋常的信息獲得,都會直接反映學生的在校表現、運動軌跡,身心狀態,通過對數據資料完成收集整理更新、統計、有效地分析,即可實時準確地對學生德、智、體、美、勞、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作出判斷。這都為了解學生動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使問題得到解決提供決策或方法的依據,因此對如何能實時了解、掌握和追蹤每一位在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提出了挑戰。
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技術為創新學籍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手段,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新形勢下創新人才的培養、個性化的培養以及彈性學制等,都打破了過去學籍管理僅僅是成績和過程的記錄這一簡單繁重的檔案工作,而要求能實時動態個性化的記錄或展示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身心狀況以及每位學生的發展潛能。這種非結構化的信息或數據恰恰可以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開發一個動態的開放式的學生學籍管理平臺,實時錄入學生的課程成績、實踐實驗環節、創新訓練內容及成績、課外興趣等,通過對這些非結構化的數據和信息,利用大數據處理方法以及統計分析方法,不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可幫助分析學生的發展潛力和興趣愛好,從而為個性化的培養提供決策依據。當然,開發開放式的學籍管理平臺還需要專業機構參與此項工作,而對非結構化學生信息的處理、挖掘也需要科學的算法,這就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參與才能共同做好此項工作。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的學籍管理規定可以看出,該規定從切實尊重和保護學生利益的角度出發,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因此學校作為育人的核心機構,更應增設賦予學生利益行為的引導性操作,不再像過去大家齊步走,一種模式的管理,而應具有明顯的個性化、多模式以及彈性的特點,這無疑為學籍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大學生作為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群體,預示著將是國家培養的未來領軍高精尖科技發展的專業人才,他們在大學學習階段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汲取接觸自己感興趣的新鮮事,因而他們的思維比較活躍,自我意識強烈、自信張揚,但是抗壓能力欠缺,也缺乏對將來職業規劃的思考。因此,如何正確加以引導,作為服務工作的學籍管理者,同樣也具有開闊學生視野,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的責任和作用,這份責任就體現在如何構建合理的具有個性化的學籍管理模式上。依據學生的個體特點、學習狀況、心理狀態、興趣愛好等,在學籍管理平臺上建立學生學籍信息采集大數據,運用大數據理論,根據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籍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依據每位個體數據分析的結果,在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的同時,設計或提供以激發學生興趣愛好、合理職業規劃的具體建議和指南,讓他們學會依據自身個體特點,對未來的發展、職業規劃進行定位與實施,為使自己能成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
在當今大數據時代,運用好大數據平臺,借助大數據可以實現更強決策力、洞察力,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所獲取的有用信息實現有效的管理,構建對學生全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更加準確、合理、能及時反饋學生信息的高階管理體系。通過收集每位學生的數據集,可以實時得出每位學生在心理、學習、身體等的一手資源,加以分析實現有針對性地開展“沉浸式”教育,實現主動關注,保證學生在學習階段的健康成長。同時也可以根據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分析,為個體量身定做一套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創新計劃,挖掘、提升具備創新才能和潛能的學生,使得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個性化的發展落到實處。
讓管理落到實處,如何實現有效的管理機制,讓學生能及時獲得所有在校期間的活動動態及所有記錄信息、及時了解自己在校狀況,設計出需要體現實時性、滿足個性化發展空間的開放式互動管理平臺非常重要。這一平臺的建立不僅能促使學生具有主人翁精神,實現自我維護、增添、整理,更能在保證學生對自己動態了如指掌的情況下,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實現對自己身心發展狀況實時監控,實現實時指導性干預,或者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特點的方向和興趣點,在激發學生創新性的同時,也能為學生的良性發展提供幫助,保證學生少走彎路。由此可見,建立學生動態的、具有實時效應的學籍管理平臺非常重要。
傳統的大學管理模式多是將學生要求絕對服從校方的規定,關注點放在保證正常的教學活動秩序上,學生多是被動接受,個性得不到釋放,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造成桎梏。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籍管理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培養模式,提升了大學制度的人性化管理。
管理必須強化服務意識,以尊重學生的權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個性化發展為己任,要從多層次多方面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個體。因此,可通過在管理平臺上采集的各方面信息,依據大數據,完成對每位學生成長記錄的分析,根據學生狀況分層次監督和培養,在及時提出預警與鼓勵的基礎上建立提醒機制,對待學習、思想有困惑的學生,實時提醒并加以引導,也可通過建立的雙向提醒方式,一方面提供輔導員對學生及時提供幫助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學生本體也可以對自己的狀況有所了解,及時調整自己的學業重點。而對于有特長的學生,也可通過學業導師、輔導員等,建議學生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真正做到個性化培養。
高校學籍管理尤為重要,如何才能不斷提高學籍管理水平,使得學籍管理工作能與需求同步,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定期對學籍管理者進行培訓,經常走出去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在強化管理者自身素質的同時,通過拓寬眼界,豐富內涵,消化吸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適合本類型高校的人性化的學籍管理方法和手段。這對提升學籍管理者的工作效率、發揮學籍管理在新形勢下對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作用將會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總之,學籍管理工作看似簡單重復,僅僅是學生學習成績和過程的記錄,這在過去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要求下,基本能滿足要求。然而在新形勢下,面對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個性化培養以及彈性學制等一系列新情況,學籍管理相比過去更為復雜。學籍檔案記錄的各種信息背后所能反映出的學生潛在的狀態,特別是這些信息對學生整個在校期間的培養所能發揮的作用還遠未挖掘出來。而在新形勢下,如何依據學籍管理中所能挖掘的大數據信息,為學生在校培養提供決策的依據仍任重而道遠。為更好地做好學籍管理工作,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發揮學籍管理的更大作用,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加強學籍管理的科學化、人性化,強化服務意識,才能使學籍管理工作更有深度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