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馨 張 佩
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3
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高專院校培養人才中占比非常重的一塊。高職高專院校側重于培養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高級人才,使畢業生走向社會既有理論基礎為支撐,又具備很強的專業崗位實際操作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越來越關注[1]。社會面對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時,對操作技能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實踐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養人才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于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理論教學,更能對學生的整體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并掌握心理咨詢技術。讓畢業生能夠將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咨詢技能運用到具體的工作中,能分析和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過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勝任與心理相關的工作,比照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師這些職業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既要掌握教學經驗,能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又要能在小學從事心理咨詢室的工作,還能對少數有心理困擾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同時能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能去心理咨詢機構工作,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熟練運用咨詢技術,既能進行一對一個體咨詢、沙盤輔導,也能開展團體心理咨詢等。與此同時,還能提供社會心理服務的工作。因此,實踐教學對學生操作技能上的培養十分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立足“一個導向”,即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從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出發,關注理論知識的同時,突出心理測量、團體心理輔導、個體咨詢等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明確“三條路徑”,即從專業實踐、教育實踐、社會實踐三條方向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分別劃分在三年內,多層次去開展實踐教學。
專業實踐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基礎,主要體現在專業實踐課程的設置、專業實踐技能的操作實施上。在課程設置上,分三個層次:第一,專業基礎知識課程,掌握基本知識,打好前期基礎,讓學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專業;第二,專業提升實踐類課程,通過案例分析、課堂實操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去解決相關問題;第三,專業應用實踐探索,讓學生通過校內的多種實踐渠道去實際操作,不斷提升學生的具體操作能力。
1.夯實基礎——加強基礎理論課程建設
在課程設置上,專業基礎類課程,時間上一般在大一和大二上學期開設,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了解心理學發展的脈絡,有助于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知識的運用,主要開設的課程有心理測量學、心理統計學、心理學研究方法,這三門課程讓學生掌握心理測評技能、心理學統計軟件的操作及數據處理、心理學實驗設計等等;社會心理學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相應的社會現象,結合心理學研究方法,讓學生在實際的社會調查中,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做到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發展心理學的學習,從人一生的發展讓學生了解不同年齡段人們心理特征的不同等等,以上基礎課程都為后期的實踐做好了準備。
2.提升技能——擴展專業實踐課程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特點,在教學計劃中有許多實踐類課程,例如開設的《團體心理輔導》課程,教師利用項目化教學的方法,以小組形式通過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達到學習目的,教師基于情景進行團體心理的項目設計,師生共同完成項目,真正做到從做中學。開設沙盤心理學、繪畫心理學,一方面帶領學生多體驗,從中讓自我成長;另一方面讓學生多嘗試,作為一名咨詢師如何利用沙盤和繪畫幫助來訪者發現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心理咨詢技能》課程通過案例的剖析,課堂模擬咨詢情境來適應咨詢師的角色,采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以專業人員的身份來處理相關的問題。
3.加強應用探索——充分利用校內平臺
為了保證學生能夠在實習崗位順利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等。在參加實習之前在校內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一是從學生的第二課堂入手,學院教師開展相應的工作坊,例如“團體心理咨詢工作坊”“沙盤工作坊”“繪畫心理工作坊”等,每學期每位同學可以任選一個工作坊,平時課余期間可以跟著工作坊的老師開展相應的活動,真的將知識運用起來。二是通過學生社團,通過心理社團組織相應的活動,例如心理劇的編排,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組織與學生相關的心理輔導,例如緩解考前壓力、幫助新生適應等等。三是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進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將心理測量學的知識運用起來,學校組織的“5· 25心理健康月活動”中開展校園系列活動,將學到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沙盤心理學、繪畫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月運用起來,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教師作為第一指導,高年級學生作為輔助指導,在工作坊、社團、咨詢室的運行過程中,大一大二大三學生都能得到能力提升,一步步穩扎穩打的進行校內的實踐,不但能提高專業能力,還能有效提升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教育實踐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內容,根據培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一目標設置相關的課程。在校內進行技能訓練,去小學進行教育見習、實習。校內的技能掌握,第一層是培養小學教師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教育實踐做好基礎準備;如書寫技能、語言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技能等[2]。第二層在專業上開設了小學生心理輔導、微格教學等內容,從專業的角度講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專業知識融入具體教學中。第三層從教學設計、教學環節、課堂實施等方面出發,開設相應課程,邀請一線的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全面指導。第四層是試講,每一名學生實習前都要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說課、試講等環節,通過不斷練習來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為學生去小學實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進行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課程,社會實踐是學生就業前最重要的環節,讓學生在就業前適應工作的狀態,不斷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升自己服務社會的能力。因此,提供學生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社會實踐分為三塊來進行,第一塊是見習,見習可以在大二的時候開展,每學期進行一次,一次兩周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接觸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畢業后的日常工作。例如,學生進行沙盤或咨詢的過程中會出現不知道和來訪者交流什么的情況,在講課的過程中,不知如何控制好課程進度等等,這些問題在實際操作中都會遇到,需要在見習教師的指導下不斷練習,咨詢技能和教學技能才能得到提升。第二塊是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開展志愿者服務、社區開展心理服務等等。第三塊是實習,實習第一地點是在小學建立實習基地,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還能進行一對一心理咨詢以及開展相應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等。實習的第二地點在心理咨詢機構實習,能邊開展相應的技能實踐,也能學習前沿的心理咨詢服務技術等等。實習的第三地點在社區設立社會實踐基地,學生能在社區進行社會心理服務等等。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釘釘等平臺和教師溝通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上傳自己的實踐報告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提高實踐教學的靈活性。
實踐教學評價要形成連續的、整體的評價模式。因此,要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結合[2],以考核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實踐考核體系主要從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兩方面進行評價,校內實踐包括課程實踐知識運用、教育教學技能、校內服務(心理工作坊、心理社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分);校外實踐主要包括見習實踐鑒定、寒暑假社會實踐、實習實踐鑒定三部分進行評價。
校內實踐是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進行實踐,是實踐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平臺,采用指導教師負責制,課程實踐知識運用、教育教學技能部分的評定由指導教師負責,每位老師指導8~10名學生,每個學生在校期間,按學期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每學期任選1~2門課程完成課程實踐知識的運用。例如,學習社會心理學中進行社會現象小調查,學習《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中,在校內自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教育教學技能可由指導教師組織統一進行教學能力測試,參加每學期進行的教學技能大賽,在實際教學中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校內服務方面,學生可以從心理工作坊、心理社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地方,任選一項進行參與,將參與的過程性材料整理上交,由參與點的負責教師進行相應認定。
校外實踐是在更大的平臺上進行鍛煉,見習從大二開始進行,分為兩個學期,每學期進行兩周,實習實踐是一個學期,學生分配到小學、心理咨詢機構、社區等地進行見習、實習。見習、實習后學生按時撰寫報告并提交。在評價上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評定來自校內指導教師,教師按要求去見習或實習地方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并給予指導及考核,另一方面來自見習、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從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見習、實習態度及表現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加強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能將學科知識和行業能力有機整合[3],教師積極考取心理咨詢師證,平時多參與專業相關的培訓,了解當前專業發展的前沿,積極參加教學技能大賽,保證自身的不斷進步;充分利用去小學或心理咨詢機構鍛煉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在專業上多鉆研,在學校開展自己的工作坊,多和教研室的教師進行研討,共同提高操作技能;加強實踐課程的創新建設,從教學方法到內容時常更新,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抓手,做好實踐課程建設。擴充兼職教師的隊伍,聘用有經驗的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咨詢師來校進行實踐指導,提供操作技能方面的保障。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要大力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基地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塊進行建設,校內實踐基地,如心理學實驗室(可以建立網絡信息化實驗室管理平臺[4])、各類心理工作坊(如團體心理輔導工作坊、沙盤工作坊)、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心理社團等等,要充分利用這些基地,調整實踐教學模式,多關注當前專業的發展,及時配備最新教學設備。校外實踐基地的選取,一是看硬件條件,二是看實習基地是否有相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雙方在合作的過程中能彼此分享資源,協同發展,高職高專院校能為小學教師、心理咨詢機構提供師資、場地,幫助提升專業水平,相應的小學、心理咨詢機構能提供學生見習、實習場所;高職院校可以和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合作,真正做到雙贏。
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學能順利進行的紐帶,校內實踐基地有專人進行管理,管理規章制度健全,保障教學和平時學生的實踐訓練。例如沙盤室、心理咨詢室的使用都要按規定,一方面保證教學的順利運行,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場所,充分利用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有專人進行對接,與實踐基地共同制定管理規定。學生在校外實踐的過程中,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要形成良好的溝通,按時去校外實踐基地進行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
總體來說,對于當代高職生來說,實踐操作能力是就業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能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要構建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